為什麼現在知道漢服的人很少,一段歷史,有點心酸!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唯獨漢族沒有能夠代表本民族的服飾」很多人都這樣說。事實上,漢族也有自己的服飾,那就是——漢服。
由於我們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民族,所以儘管商周確實存在過較為接近對襟的式樣,但整體上我們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選擇……這是交領右衽的由來。至於長袖和寬袖,可能是在財富積累後上層產生的習俗,但由於當年孔子重視大袖(縫掖之衣)所以成為了士人裝飾的必備元素和突出特徵(當然,也反應了我們的生活觀念)。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原始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質的變化,從無階級社會過渡到了階級社會。從此,衣冠服飾便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黃帝時代冕冠的出現著等級的差別.開始有了區別貴*的黼黻,尊卑貴*,各有分別,服飾制度逐漸形成。
漢服的概念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準。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一、漢服的由來
漢服,即華夏衣冠,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合。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但目前在中國,很多人並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漢服究竟是怎樣一個概念。同時,作為目前宣傳漢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漢服歷史劇在日益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突出的錯用、亂用漢服等問題,使得很多原本就對漢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觀眾陷入的誤區。
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 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漢服的民族屬性和文化屬性。
漢服為漢族民族服飾,曾一度為滿清所滅。漢服目前依然處於艱難的恢復期,遠未到達國人盡知的程度,作為漢服指導者的網站,不能淡化漢服的消亡史,這是尊重客觀歷史,揭示漢服現實地位,警示民族未來的需要。漢服的確是漢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與琴棋書畫等漢族其他的民族文化相比,漢服一度滅絕達三百餘年,在民族文化界,漢服依然缺乏其應有的地位和榮耀。在這樣的情況下,僅僅把漢服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來宣揚漢服,顯然為時尚早。若非要以漢服的文化意義為主旨,不妨以「漢服興趣」為名,而不該冠以所謂的「漢服運動」,或者「漢服復興」來吸引眼球。
二、漢服的特點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裡找到依據。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