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一切都很方便,即使和外國人對話也很方便,不會外語翻譯軟體也能幫助你的忙。然而轉念一想,在古代普通話都不怎麼普及,那麼大家怎麼和外國人進行交流呢?那時候是怎麼進行翻譯的呢?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很多發達地區,有很多小商販的老闆的外語比起那麼考過四六級的大學生英語還厲害,這實在是鍛鍊出真知啊。所以,根據不完全考證,我國第一個和外國人交流的很有可能就是商朝的一個商人。
商超時期我們和朝鮮出現了商品交易的行為,為了能夠商品交易的進行,所以我們必須和朝鮮的商人交流,但是雙方互相講話都聽不懂,所以交流基本靠猜。但是這個時候交流也只能說是家鄉話和外國話之間的交流,也不能說是翻譯。
到了西周,商品交易也是越發繁榮,由於交易的昌盛,所以就誕生了「翻譯官」。那時候的翻譯不是說你說一句就能直接翻譯過來,那時候的「翻譯官」都是邊境的商人,他們能夠聽懂但是不能用官方表達出來,所以翻譯的時候基本上要輾轉翻譯好幾次。
到了秦漢統一的時候,那時候推行了「雅語」「通語」,也就是那時候有了普通話。但是由於在那個時候普及普通話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就設立了「九譯令」、「譯官令」、「譯官丞」等職位,從此之後個朝代都有書面或者口語翻譯官。
那時候匈奴來犯,漢武帝就派張騫出使西域,這一去就是十三年,雖然沒有完成擊退匈奴的目的,卻開闢了一條著名的絲綢之路,從此之後「絲綢翻譯官」也開始流行,由於路途艱險,翻譯官不僅要精通語言,還要有一身好功夫自保。
之後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不斷向外延伸,這時候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頂峰,並且也帶來了宗教信仰,這時候就出現了唐三藏這樣的佛系翻譯官。玄奘在出國之前就學習了印度語,並且在爛陀寺十多年,那是玄奘的印度語十分出色。
之後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時候就出現了專業的翻譯官,後來國家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皇帝批改文件的時候出現了各種語言,皇帝看不懂,有一人就靠著翻譯的皇帝的寵愛,那就是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