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近日披露,當前「未老先退」問題突出,有的地區提前退休的人員佔到當年退休人員的30%。
五花八門的提前退休
根據我國現行規定,男性60歲退休、女幹部和科技人員55歲退休,女工人50歲退休,長期從事特殊工種或因工致殘、失去勞動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但在實際操作層面,提前退休制度屢屢被鑽空子。
「非正常提前退休的方式五花八門,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更改年齡,將年齡改大;二是通過關係搞到特殊工種等方面的證明,以達到提前退休的目的;三是人已離職,但依然在原單位按最低標準繳納社保。」5月4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更改年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意識地更改年齡,比如,前期因求學或者參軍的需要而修改的年齡,這種更改的目的不是為了早拿養老金,但客觀上確實屬於提前退休;二是故意更改身份證年齡,其目的就是騙保,從而達到提前退休的目的。
據記者了解,提前退休還有的是基於企業的角度,比如,有些效益較差的國企希望以提前退休「甩包袱」,減少工資和保險福利等支出,從而實現減員增效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基於個人的角度,有些人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希望能從效益差的企業裡「脫身」;還有一些人,即便單位的效益很好,依然希望脫離體制的束縛。
為此,儘管中央對提前退休原則做了規定,到了一些地方,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下,就變成了有條件的提前退休,沒條件的找關係、創造條件也要提前退休的現象。
加重了養老基金負擔
「保障符合條件的職工提前退休十分必要,但在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養老金負擔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亟待堵住違規提前退休的口子,因為提前退休現象普遍存在,就意味著大量職工要提前領取退休金,這將大大增加養老金負擔。」董登新表示,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提前退休,都無形中使得社保繳費不完整甚至是不充足,影響社保基金積累。
曾經有一項關於提前退休的民調顯示,從單位性質來講,提前退休和離崗現象多發的單位依次是:行政單位(51.9%)、事業單位(25.1%)、國企(19.8%)、私企(1.6%)、外企(0.5%)。
「基本養老保險沒有並軌之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作年限只要達到30年,養老金大都是按照在職工資的80%計發,待遇還是相對較高的;但改革後,養老金則由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組成,養老金的不確定性增加了。」5月4日,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特邀成員孫博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基金屬於獨立運行,因此,短期來看,對大的基本養老金盤子影響不大,但通過修改年齡等行為提前退休,繳費的人少了,領養老金的人多了,長期來看,依然會加重基本養老金負擔。
董登新也表示,要規範提前退休的不正常現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提前退休的審批監管,減少資金流失,同時,在「增收節流」的基礎上,防止騙保、犯罪、腐敗等行為的滋生。
本報綜合
《《《同題分析
提前退休領養老金「賺」了嗎?
@蔣萌:從制度設計上看,養老保險還是「多繳多得」。這不光體現在「個人帳戶」積累的多寡與領取上,「繳費年限」也將直接影響養老金的另一組成部分——「基礎養老金」的計算結果。當然,還有一個極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不容忽視——壽命。例如,雖然50歲就退休那個人每月領取的金額少,但領取的時間長;60歲退休那個人雖然每月領取的金額多,但領取的時間短,最終早退休壽命長的人卻可能「賺」了。必須指出,壽命無法預知,但早退休每月領取的養老金金額肯定不高。若早退休與晚退休者壽命差不多,後者還是可能將多領一些退休金。此外,早退休每月只拿一兩千元退休金,和同齡人仍在職拿著幾千元社會平均工資,生活質量肯定是不同的,當然承擔的壓力也是不同的。所以,早退休是不是真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還得看個人選擇。另外,只要早退休者不違規,符合最低的社保繳費年限,不宜歸入「道德問題」。
《《《同題獻策
如何化解「30%提前退休」現象?
@張貴峰:其一,儘快修改廢止現行《公務員法》中針對公務員提前退休的特殊規定,從而使公務員退休制度在年齡安排上,也充分實現與企業職工的全面「並軌」。其二,針對通過「更改年齡、搞到特殊工種證明」等非法方式騙取「提前退休」現象,不斷強化監管和懲戒力度,如可按刑法第266條規定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其三,結合合理的「提前退休」需求,進一步完善「延遲退休」方案,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如為「延遲退休」設計一定年齡彈性,即在總體上實行延遲退休的同時,又允許一些特殊工種崗位職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提前退休。其四,站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高度,通過「完善個人帳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等改革,不斷強化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吸引力、激勵性,使「延遲退休」而不是「提前退休」真正成為一件「更划算」的事情,從而激勵人們更主動自覺地選擇延遲退休,而不是「提前退休」。
【編輯】易巧君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