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月嫂,本意是想圖個專業省心,但是許多僱主家庭卻並沒有那麼順心,在記者街頭隨機採訪中,部分有聘請月嫂經歷的人群指出:「月嫂很強勢態度不好、專業技能不過關、不注重細節」,林女士月子中便遇到了月嫂偷懶,不遵從科學母乳餵養,給寶寶進食過量導致嗜睡的情況,陳先生的妹妹聘請的月嫂則一直指揮寶爸和婆婆幹活,自己卻在休息,仿佛請回來一位太后。
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職業規範培訓
如今月嫂需求量加大,社會各類相關投訴也屢見不鮮,不光是專業技能不過關,月嫂指揮家人做事、八卦議論僱主隱私、刷抖音、長時間打電話等等事例,嚴重影響了母嬰護理行業滿意度的提升。
形成亂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月嫂都是掛靠於中介公司,中介機構只掌握月嫂的基本信息,對月嫂的專業能力、言行、品德知之甚少,更是缺乏對月嫂的職業規範培養,無法和自營模式一樣做到統一管控,漏洞較大,而月嫂從業門檻較低,難免有不少渾水摸魚的「黑月嫂」混入其中,消費者更是無從分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僱主對月嫂不滿意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不職業」上。對月嫂來說,溝通能力、服務意識、服務準則相當重要,月嫂作為民生保障職業,更應走向職業化、規範化。」
月嫂服務機構普遍缺乏月嫂管控標準
目前,大部分月嫂服務機構是中介管理模式,只負責介紹月嫂和僱主認識,至於選什麼樣的月嫂,由僱主面試來選擇,其實大部分僱主對母嬰護理專業技能知之甚少,對月嫂的專業度根本無法辨別,在短短幾十分鐘的面試中更是無法看清月嫂的綜合素質。在月嫂上崗期間,中介機構對月嫂在崗服務並沒有什麼管控措施,月嫂完全憑自己的職業意識和經驗在服務。這就造成了很多僱主找月嫂是在拼運氣的行業現象。
月嫂服務職業化是必經之途
記者由此採訪了作為上海市2016年母嬰護理標準化草案制修訂小組的牽頭負責機構——姆愛自營月嫂,該機構品創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產婦群體的特殊性,在孕期和產後身體激素發生迅速變化,通常情緒波動較大,一個新生兒的到來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節奏,月嫂要在這段時間做好服務其實並不容易。月嫂服務一般為駐家服務,每日與僱主家庭成員接觸,服務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成員,所做的不僅是體力勞動,還包括腦力和情感上的付出,月嫂職業化有助於月嫂把握服務中的分寸,更好的把自身的專業性展現給客戶,讓客戶得到更優異的服務體驗。
月嫂職業化並不意味著圓滑、機械,而應是善於共情、知曉分寸、了解自身的職業作用,例如在產婦情緒低落的狀態中,進行輔助調節疏導,促進家庭關係和諧等,在工作中保持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成為有口皆碑的高情商、高專業度的月嫂。
以姆愛月嫂為例,在月嫂入職面試時,姆愛會審核月嫂的專業技能、身體情況、背景調查,並對月嫂進行EPQ綜合性格測試,以此排除不合適的月嫂,其次在崗前培訓中,姆愛聘請專業的禮儀和職業規範領域的老師,講解月嫂上崗的行為規範和服務禮儀及情景模擬演練,並定期復訓,不斷錘鍊姆愛月嫂的職業度。
另外,從管理機構層面來講,並不能只依靠月嫂個人的職業意識和崗前培訓,更應具有完善的管控機制,來約束、考核月嫂的服務態度與質量。
例如,在姆愛自營月嫂管理手冊中明確標註了上崗各項違禁事項,例如打探客戶隱私,長時間打電話等服務細節問題,並依照規定進行處罰,而且影響月嫂晉升,通過姆愛智能管控系統APP,客服人員會實時查看月嫂工作事項是否完成,定期回訪客戶,詢問月嫂有無違反規定的行為發生,確保月嫂服務的專業性。
專業人士表示,家政服務應該提高準入門檻加強培訓,保障消費者的服務質量和利益,月嫂除了學習專業的母嬰護理技能,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度,企業應加強對月嫂的職業化培訓,採用標準化、智能化的管控模式與制度,切實有效的把控月嫂的服務質量,以此方可讓客戶信賴,提升母嬰護理行業的整體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