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富」心理是因經濟地位的懸殊而引起,也是一種心理失衡的過激表現,而它的存在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讓他們正確面對「貧富差距」,冷靜處理生活中的現象。
昊昊今年小學六年級,馬上面臨了小學畢業,在小學生涯中,他有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想著在畢業之際,請大家出去聚聚,聊聊過去的點點滴滴。
由於家裡的生活條件還不錯,所以昊昊的開銷也比較多,消費觀念也會更加先進,因此,他利用放學後的時間,請這幾個朋友去喝星巴克,恰巧被路過的老師看到了。
班主任看到這一幕後,感覺他的消費有些「奢侈」,畢竟一杯星巴克好幾十,五六個同學在一起喝,也要上百塊錢,都是昊昊一個人出錢。小小年紀出手就如此闊綽,是不是有點太浪費了?
因此第二天,班主任約談昊昊家長,講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本以為寶媽會回去教育昊昊的消費觀,沒想到媽媽卻支持兒子的做法。
昊昊媽媽直接回懟老師:「我不認為孩子的消費方式有什麼問題,星巴克對我們而言只是平常的咖啡,可能在老師眼裡覺得有些奢侈,不過這只是消費觀念的不同,老師多慮了。」聽到昊昊媽媽的回答,老師雖然有些尷尬,但也不好說什麼。
其實從寶媽的回懟來看,她說的很有道理,畢竟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一樣,也不需要強求孩子非要按照某一標準去做,只要消費合理,就應該予以支持。
很多網友看到這則故事,也發表了自己的想法,認為老師負責任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每個家庭的消費觀不同,不能做強行要求。那父母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
所謂的「家庭消費經」指的是孩子能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商品和衣物,恰當地進行娛樂活動和社交活動。消費觀不要求每個家庭都相同,只要求適當消費就可以。
1)why—為什麼要買?
任何一件物品的購置,都應該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判定,家庭情況是否能買得起。即使面對新的消費觀「用明天的錢來享受今天的生活」,也必須要考慮自己的償還能力。
對於家長而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家裡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在消費的時候量力而行。
2)what—買什麼?
買什麼這個問題對孩子而言,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在他們的消費觀念中,通常是喜歡什麼買什麼,很少顧慮到商品的價格。
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消費觀時,要告訴孩子買一個東西時,要考慮你的消費能力是否能支付得起,這個東西是不是必須要買的。如果是日常用品,那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奢侈品或是玩具,那就要考慮自身的條件。
3)when—什麼時候買
孩子在買東西或消費的時機也很重要,如果能夠利用商場打折或促銷活動,來節省日常開支,那也是很好的節約方式。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應該讓孩子降低對時髦的追捧,對奢侈品的攀比,以及同學之間相互買禮物的習慣。否則很容易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不良影響。
4)where—在什麼地方買?
買東西的時候,可以選擇貨比三家,當然對孩子而言,他們不會考慮這麼多問題,但父母平時的行為要影響孩子,比如買東西要利用放學後的時間或節假日,切勿因為「買」而耽誤了學業。
5)who—為誰而買,什麼人去買?
家長要和孩子明確指出,採購要以孩子為主體,這樣既能讓孩子擁有主體意識,也能讓孩子培養正確的消費觀,當然必要時,父母要給予幫助和指導。
相信利用5W原則培養之後,家長和孩子能夠達成共識,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家長也能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這樣的消費觀才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