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地處北緯15線之間,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2000m,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且起伏較大、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雲南阿拉比卡種咖啡的風味特性——香濃均衡,果酸適中。
雲南的咖啡宜植區非常廣,主要為南部和西南部的普洱、景洪、文山、保山、德宏等地。行進在滇緬公路途經的保山、德宏等地區,望著道路兩側綠帳般身姿曼妙的咖啡樹,那種心情是難以形容的。尤其是位於北回歸線上的普洱市,面積4.5萬平方公裡,熱區面積超過50%,森林覆蓋率超過67%,已經日漸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咖啡主產區和咖啡貿易集散地。
雲南咖啡故事
雲南與咖啡結緣有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逐一描述。
第一階段: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被迫與法國籤訂條約結束了中法戰爭,並開放蒙自(紅河州蒙自縣)為通商口岸。1889年,蒙自海關開關,拉開了西南邊陲與外互通的序幕,頓時外商雲集,洋行接踵而至。到了20世紀初,咖啡店與酒吧、網球場、酒店、賽馬場等西洋場所開始出現在街頭,為各色人等提供休閒服務。
第二階段:1902年,一位中文名叫田得能的法國傳教士從越南將咖啡帶到雲南省大理賓川縣一個叫作朱苦拉的山村種植。時至今日,依然有那批咖啡繁衍的後代存活著,古老的咖啡樹林在晨露晚霞中訴說著百年的過往。由於法國人曾經一度壟斷了歐洲的咖啡貿易,法屬殖民地咖啡樹的共同咖啡祖先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植物園裡的那幾株咖啡樹,並由阿姆斯特丹市長在1714年一次訪問法國時親手贈與路易十四,從此法國開啟了咖啡事業。而荷蘭人的那幾株咖啡樹又有何來歷呢?要知道那可是荷蘭人費盡千辛萬苦從葉門摩卡港口「偷」出來的「根正苗紅」的純種阿拉比卡咖啡樹(品種是波旁)。因此朱苦拉村的古老咖啡樹也有著足以驕傲的純正血統。第三階段:1952年,雲南省農科院專家將80kg咖啡種子分發到保山潞江壩的農民手裡,數年後又大規模指導種植,這才有了此後滇緬公路沿線婆娑搖曳的咖啡樹。由於供應蘇聯的巨大需求,雲南的咖啡種植獲得了一次迅猛發展。隨著中蘇關係惡化,國內並沒有龐大的咖啡需求市場支撐,多達數千公頃的咖啡園或者荒蕪或者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不僅雲南的咖啡業跌入谷底,古老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品種的延續也岌岌可危。
第四階段:1988年,雀巢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通過啟動咖啡種植項目等方法開始在雲南支持當地咖啡產業發展,雲南咖啡再次崛起。1992年起,雀巢成立咖啡農業部,專門指導、研究雲南咖啡的改良與種植,並按照美國現貨市場的價格收購咖啡。截至目前,不僅雀巢、麥氏、卡夫、星巴克等咖啡巨頭均在雲南從事咖啡業務,德宏後谷、普洱愛伲、保山聯興、保山雲潞等本土咖啡企業也逐漸發展壯大。
前景看好的雲南咖啡
截至2011年底,雲南全省定位咖啡種植面積已達64.59萬畝,產量近6萬噸。目前全省種植面積佔全國面積的99.3%,產量佔全國的98.8%。無論是從種植面積還是咖啡豆產量來看,雲南咖啡已確立了中國國內的主導地位。我們不妨簡單比較一下,雲南作為全國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的省,全省茶葉種植總面積達280萬畝,總產量約為9萬噸。如果再看咖啡與茶葉的創匯收入比較,咖啡的優勢更加明顯。
咖啡種植給雲南種植農們帶來了很多驚喜,雖然2012年經歷了一次打擊,但回歸合理價位並更加關注品質並非壞事,尤其是目前國際咖啡價格總體趨勢持續走高,更是讓種植戶充滿期待。雲南省在「十二五」規劃中,已經將咖啡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各界都一致認為,「十二五」期間將會是雲南咖啡產業的加速發展期。根據2011年出臺的《雲南省咖啡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來看:到2015年,雲南咖啡種植面積預計發展到100萬畝,實現總產值170億元以上;而到2020年,種植面積預計穩定在150萬畝左右,實現總產值超340億元。由於雲南可供開墾種植咖啡的土地面積已經不多,恐怕現有林地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也要合理利用上。
雲南愛伲集團愛伲咖啡莊園的雨林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