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雲南咖啡火上了熱搜。電影《一點就到家》的熱映,引起了網絡上人們對創業、雲南和咖啡的熱議,一些網友不禁發問:「雲南還有咖啡?」
而雲南咖啡,既有朱苦拉咖啡這樣的咖啡「活化石」,也有普洱、德宏等咖啡規模化種植地,但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雲南咖啡、喜歡雲南咖啡,我們像電影中的年輕人一樣,還走在創業路上。
反應
雲南咖啡好 卻鮮有人知曉
劉昊然、彭昱暢、尹昉主演的這部電影《一點就到家》,講述了三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雲南千年古寨,機緣巧合下合夥乾電商,與古寨「格格不入」的他們用真誠改變了所有人,開啟了一段純真且荒誕的創業旅程的故事。
微博上有一條點讚數靠前的網友評論說:「其實看完《一點就到家》最震驚的一點,是雲南原來真的有咖啡?而且品質非常好!以為這是導演編的,為的是把老人堅持傳統的茶和兒子想做咖啡形成矛盾衝突!原來,不是這樣的~咖啡是雲南產的,大概是個冷知識!咖啡好,卻隱於大山,無人知曉,連國人自己都不知道!」
網友「年糕魚餅小糰子」稱:雲南那邊種咖啡豆很久了,當時高中的時候做地理題就經常看到。那裡咖啡品質真的賊好……但是那麼多年了,不知道為啥還是沒有打出名氣。
「我們的咖啡全國各地都有銷,主要以本地的旅遊市場為主。電商銷量不大,實體批發還算可以。《一點就到家》這部電影的熱映,對於朱苦拉咖啡的銷售,目前並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十一』假期,每天都有訂單,但是增量不明顯。」賓川活化石咖啡商貿有限公司創辦者杜智濤介紹說,他每年到北京、上海、廣州參加七八場農特展會,去年去了11場,看到他在展會現場烘烤研磨朱苦拉咖啡,觀展者總會驚奇地發問:「雲南還有咖啡?」由於朱苦拉咖啡的產量不大,他每年收購的咖啡豆僅一兩噸。朱苦拉咖啡雖然在業界赫赫有名,但是喝過的人並不多。
溯源
朱苦拉村 鐵鍋裡炒豆 火塘上煮咖啡
咖啡作為雲南省著力發展的八大重點產業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中的優勢產業之一,其出口創匯僅次於蔬菜、菸草,居出口創匯農產品的第三位。那雲南咖啡的發祥地在哪裡?發展如何?一起來看看關於雲南咖啡的歷史。
清晨的賓川縣平川鎮朱苦拉村,靜靜地包圍在1134棵中國最古老的咖啡樹叢間。村邊穿過金沙江的支流漁泡江,在山下奔騰不息。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來到這裡,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將他從越南帶來的咖啡種子種在了教堂邊。從最初的一棵咖啡樹,慢慢衍生成一大片咖啡林,密密匝匝地將整個村子包圍起來。
沒有經過削尖、去枝等工序,朱苦拉的咖啡林無拘無束地自然生長著,整片林子的平均高度約為4米,比科學種植的咖啡樹整整高出兩倍。田德能100多年前親手種下的那棵咖啡樹,在1984年的一場大雪中凍死了,村裡至今仍完好保留著13畝1134棵堪稱咖啡「活化石」的咖啡樹(其中24株樹齡達100餘年,其餘樹齡均在60年以上),以及村民們代代相傳的咖啡製作技法:將紅紅的咖啡果採摘下來,然後鋪在地上,用木板磨去外皮,放在簸箕中晾曬。大約半個月後,咖啡果乾了。用手指一顆一顆將咖啡果的第二層皮剝去,咖啡豆才顯露出來。去了皮的咖啡豆,再次被放到烈日下暴曬,曬得脆脆的。然後將咖啡豆放進鍋裡炒,炒到香味出來,才放進石磨裡磨成粉。
自從學會了咖啡的製作技術,村裡人已經養成了每天喝咖啡的習慣。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煮咖啡。先用一塊粗白色紗布裹上幾勺咖啡粉包好備用,然後在茶壺裡盛上清水,放到火塘裡的三角架上煮沸,再把裹著咖啡粉的紗布團丟進去,用一把小勺子不停攪拌。不多一會,取出紗布團,給家裡的每個人斟上一杯,大家一起開懷暢飲。整個過程,與大城市咖啡吧裡的品味和情調,全然無關。
瀾滄 咖啡價低迷 種植面積銳減
雲南的咖啡屬於小粒咖啡,大規模種植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1955年,雲南農墾人在國營潞江農場、河口農場引種試種咖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咖啡的起點。雲南咖啡整體品質優於巴西咖啡,與哥倫比亞小粒咖啡相近。著名旅美新聞評論家梁厚甫著文稱:「世界咖啡最佳產地在雲南,雲南產的咖啡觸到舌端十分過癮。」
雲南咖啡產地地處北緯15°至北回歸線之間,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且起伏較大、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雲南小粒咖啡品味的特殊性,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
電影《一點就到家》的拍攝地——瀾滄,自上世紀80年代末引種咖啡,咖啡便成為當地畝產值較高的經濟作物。記者從瀾滄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獲悉,2019年全縣咖啡種植面積67259畝;有咖啡初加工企業25家,深加工企業2家;成品咖啡豆主要銷往雀巢、星巴克、北歸等咖啡公司。
近年來,由於受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影響,咖啡價格持續低迷,使得瀾滄咖啡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有部分企業和咖農出現了棄管和改種其他作物的現象,咖啡種植面積呈現逐年銳減。
探索
朱苦拉村 成立合作社 發展特色旅遊
朱苦拉村咖啡樹雖已百年高齡,仍能正常生長並年年開花結果,經查證為我國現存波邦(旁)蒂(鐵)皮卡咖啡樹齡最高的咖啡樹,該品種在我國十分稀少,加之品質十分優異,堪稱中國咖啡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5年前,村裡成立了「朱苦拉小粒咖啡專業合作社」,杞鳳華擔任理事長。杞鳳華說,合作社已發展農戶110戶,發展種植咖啡樹120多畝。其中50畝種於1970年代,30多畝種於1980年代,40多畝種於1990年代末期。咖啡豆每年10月開始變黃,12月至次年3月為咖啡豆採摘期,年產量在14噸左右。「今年春節前後,受疫情影響,去年成熟的咖啡豆曾一度滯銷。村民採摘加工的鮮咖啡豆,售價為80元/公斤。經過粗加工的熟豆(顆粒),售價為140元/公斤。」
「剛剛接了兩批訂單,我這兩天都在忙著自己手磨咖啡,現在剛剛送出去一批貨,可以稍微停下車來和你聊上兩分鐘。」 杜智濤是一位90後小青年,目前是賓川縣最具社會影響力之一的朱苦拉咖啡經銷商。他結合年輕人消費需求,陸續創新推出了十多種創意咖啡特調飲品,先後推出了朱苦拉活化石精品速溶咖啡、掛耳咖啡禮盒等十餘種產品,連續三年在「賓川縣旅遊商品創意開發大賽」中榮獲優秀獎、銅獎和金獎,併入圍「2017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在「2019年南亞東南亞品牌文化旅遊商品國際大賽暨雲品100創新創意大賽」中榮獲最佳人氣獎,成為賓川代表性旅遊商品之一。
據了解,2019年,賓川縣咖啡種植面積已達3605畝。該縣將通過保護好朱苦拉古咖啡原種樹,做好原種育苗擴繁工作,切實保護好朱苦拉古咖啡這一珍貴、稀有的種質遺傳資源。還將對朱苦拉村進行規劃打造,營造青山綠水環境,培植農家樂,加快咖農由單一生產型向生態旅遊、探險、探秘、提供文化產品等多功能轉化,把朱苦拉村建設成為集科考、觀光、探險為一體的旅遊特色村。
普洱
培育咖啡精深加工龍頭企業
咖啡產業還是普洱高原特色農業和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的重要支撐產業。記者從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獲悉,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77.59萬畝,採摘面積60.26萬畝,產量5.7萬噸,綜合產值23.1億元。
雀巢、星巴克、沃爾等國際知名咖啡企業長期入駐普洱開展經營合作,愛伲、北歸等一批企業已發展為本土引領企業。普洱已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的咖啡主產區,並帶動緬甸、寮國等周邊國家種植咖啡30餘萬畝。
為了打造普洱咖啡,普洱市建立健全配套服務體系,先後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對獲得有機認證、綠色認證、馳名商標、地理標誌等給予獎勵,對招商引資企業和本土龍頭企業給予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扶強扶大,以龍頭帶品牌快速發展。
同時,全面提升咖啡品質,推動咖啡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提升「普洱咖啡」區域品牌價值。目前普洱市30餘萬畝咖啡獲得了4C認證,10餘萬畝獲得了CP認證,2.8萬畝獲得有機認證或進入有機認證轉換期,2萬餘畝獲得了雨林聯盟認證和UTZ認證。
依託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平臺,普洱將加快高穩產生態咖啡種植基地建設,著力培育咖啡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咖啡莊園經濟,積極推進全國咖啡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建設。
尋因
為啥雲南咖啡名聲不響?
為何雲南咖啡種植了這麼久,在國內的名氣還是不夠響亮?原雲南咖啡廠廠長董志華說,雲南咖啡品種比較單一,全省主要種植的品種是卡提莫,這個品種抗銹病和高產,但缺點是杯測風味質量不高。全球任何一個咖啡生產區,都不會種植單一咖啡品種。卡提莫口感風味不夠突出,這是缺點,但這也是雲南咖啡的優點——如果用雲南咖啡豆作為基料,和其他品種的咖啡豆相配,不會影響其他豆子的風味。
還有一個原因,是雲南咖啡大量以初級原料出口,每年佔總出口量的70%以上,最好的豆子都出口了,留在國內市場的豆子質量要比出口的差點。加之前些年片面追求高產而忽視質量、種植和加工技術粗放、宣傳和推廣不夠等因素,都影響了雲南咖啡品牌的打造。
雲南農墾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智勇說,從種植面積和產量看,雲南咖啡已佔全國的95%以上,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可實際上,雲南咖啡產業的發展令人堪憂。究其原因,主要是種植端粗放。雲南大部分咖啡種植區域山高坡陡,道路條件差,種植標準化程度低,質量不穩定,資金短缺,土壤肥力下降,水利設施建設滯後,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弱,制約著咖啡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配套加工業弱。初加工環節普遍存在產能過剩、資金不足、設備技改和更新能力差、管理不規範、加工質量不穩定、倉儲條件差等現象。深加工環節資金不足、設備落後、規模小等情況也很普遍,雲南咖啡產業基本上還處於附加值較低的價值鏈上遊。
最後,產業從業者舉步維艱。雲南咖啡生豆的定價權被國際市場掌控,國際咖啡期貨上漲時,國外採購商壓低採購價,雲南咖啡價格漲幅與國際不同步;國際咖啡期貨低迷時,甚至出現市場價格低於成本的倒掛情況。種植、初加工和貿易環節沒有套保工具來降低價格風險,種植環節經受不起價格波動,棄種棄管棄收現象頻發;初加工環節靠微薄的加工費難以維持,而參與貿易則多致虧損;貿易商層面小賺大虧現象普遍。
建言
未來雲南咖啡怎麼走?
未來雲南咖啡產業該如何發展?董志華認為,可以從改變單一品種局面、更加注重咖啡豆質量等方面入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逐步實現咖啡種植的多品種。雲南可以種植咖啡的土地就那麼多,在有限的土地上,只有儘量提高咖啡質量,咖農、咖企才有更高的收益,咖啡產業才能獲得持續發展。「全球平均畝產大概在五六十公斤左右,而雲南有的地方可以達到兩三百公斤,過度追求單產只會導致對品質的忽視。」
另外,要努力建設生態化咖啡園,大面積單一物種的咖啡園,往往面臨更大的病蟲害風險。相信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漸拓展,加上大力宣傳和咖農、咖企的努力,未來雲南咖啡會有更大名氣。
徐智勇認為,應從基地、初加工、收儲、銷售等環節著力。
建設示範基地。扶持龍頭企業加大基地建設力度,打造規模、規範的「雙規」種植示範基地,以點帶面,整體提高雲南咖啡種植水平。
針對初加工環節的規模小、散、弱,加工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扶持龍頭企業對初加工廠進行整合,並制定相關政策,逐步實現初加工的集中化、規模化和規範化,以保障質量。
制定雲南咖啡標準,以穩定咖啡質量,增強買家信心,樹立良好的雲南咖啡品牌形象;實行標準化銷售質量管制,杜絕非標咖啡流入國內國際市場,進一步提升雲南咖啡的整體質量水平,形成以質量求生存,消除惡性價格競爭。
加快推出國內咖啡期貨。目前,中國咖啡行業從業者缺乏期貨套保工具,無法有效對衝價格風險,保障持續盈利,尤其是產業鏈前端從業者,虧損現象普遍,發展後勁嚴重不足。應儘快推出國內咖啡期貨,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統籌:楊茜
本報記者 楊質高 秦蒙琳 實習生 劉圓莉 高怡忻 通訊員 鄧永鳳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