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實際是一座城?商到周兩千年前的建國運動

2020-12-23 縱橫史觀

長期受到扭曲、很不容易看清楚的歷史現象之一,是周代的「國」。古史上的關鍵事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而此一事件又是從春秋就開始的國與國爭鬥兼併的最高峰。東周開端時,封建制的體系裡有幾百個國,之後國的數字一路減少,到公元前 221 年,只剩下最後一個、唯一一個,就是「秦」。

但「國」是什麼?「國」長什麼樣子,我們真的知道嗎?想到國、講到國的時候,我們心中自然浮現的圖像是疆域國家,也就是可以在地圖上畫出每個國的領域,國與國之間有疆界,從這裡到那裡屬於這國,過了這條線則屬於那國。

關於戰國時期,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也幾乎都知道這七雄是秦、齊、楚、燕、韓、趙、魏,還知道七雄的地理分布,秦在最西邊,齊在最東邊,楚在最南邊,燕在東北,韓、趙、魏則是從原來的晉分出來的,處於中間偏北的區域。

但往前推到春秋時期,有個相應的代表性名稱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概念,其實和戰國七雄截然不同。七雄指的是當時僅存的幾個主要國家,五霸說的卻是五個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七雄可以用地圖概念標示出來,這七個國差不多就覆滿了當時的中國。但五霸不是,五霸的政治勢力不是疆域式的。

這中間牽涉到從春秋到戰國,很不一樣的「國」的型態。那個時代有很多很多國錯落分布在這塊地方,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國的所在,但國與國之間沒有明確的國界。

過去一百多年間,有過幾位真正下苦功的學者,如顧棟高,如陳槃,他們將先秦史料徹查過,一條一條比對,想辦法還原畫出古地圖來。他們找到許多春秋時期有記錄的「國」,在地圖上標記出來,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修正觀念,那就是:春秋時期的國數量驚人,達數百之譜。

然後到了 1943 年,侯外廬先生首先提出一個關於「國」的新理解──「城市國家說」。[1]這是什麼?侯外廬主張從西周到春秋,文獻上所提到的國其實是一座城,是一個城的體制,而不是常識中有領土,領土中有村鎮分布的型態。

侯外廬提出的意見,在中國撼動不了根深柢固的傳統看法,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反而是在日本,有兩位研究「東洋史」(日本人對中國史的稱呼)的學者受到啟發,並借鑑西洋古希臘的歷史,在差不多同時進一步發展出「城邦國家說」。

這兩位學者,一位是貝冢茂樹,另一位是宮崎市定。他們從中國古史中劃分出一段特殊的「城邦時代」。從西周到春秋中葉,中國分成許多單位,每一個單位,諸侯之「國」和大夫之「家」,是一座一座獨立的城,藉由封建制讓這些獨立的城連結起來,構成了周代的政治系統。

《戰國策.趙策》中記錄了一句話:「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顯示到了戰國時代,人們仍然留有對於之前城邦時代的記憶,而且清楚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之前時代間的差異。

我們當然不必認真相信古代有「萬國」,「萬」只是用來形容數量眾多的概辭。相較於戰國,原來的國數量一定是極多的。《逸周書.世俘解》中記錄武王伐紂,一共滅了九十九國,自動臣服的有六百五十二國。古文獻裡也多次提到,武王第一次發兵翦商時,大會孟津,來了「八百諸侯」。這些數字在在顯示了那個時代的國一定不大。對應《趙策》上的說法,那麼一個國的規模,是每一邊幾百米的牆圍出來的城,城裡住著頂多萬人左右的居民。

這樣的主張,在後來出土的周代考古遺址中進一步獲得證實。例如 1998 年開始在河南焦作挖出一座相對完整的城,北邊的城牆長二百九十五米,另外三邊各是二百七十米長。城牆的高度約九米,城基最寬處有五米,城上方則大約三米。

由商到周的建「國」運動

視野廣闊、興趣多元的何炳棣先生,寫過一部史著《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在書中,他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化石孢子分析,從化石中找出植物孢子進行分析研究,重建了古代中國黃土地區的自然條件。他的研究結果,和原本的常識想像很不一樣。

常識想像中認為,古代黃土高原的農業條件比後來好得多,所以才在這裡出現了農業革命。當時的氣候比較潮溼,黃土高原上有濃密的樹林覆蓋,也就有比較好的水土保持狀況。一般認為是農業在此發展之後,為了取得更多的農地,因而開始以砍燒等方式去除樹林。樹沒有了,黃土露出,才變成現今光禿禿的模樣。

然而依照古地質化石孢子分析,何炳棣證明了中國文明起源時,黃土高原就已經是這樣的自然條件,絕對不是什麼原始的豐饒沃土。中國農業在相對乾旱、少水、缺乏森林涵養的情況下產生,這是不容忽視的一項中國歷史特色。

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此一地區的農業聚落,出現在有水而地勢較高之處。要有水,才能進行農業生產;地勢要高,才方便抵擋入侵。有水可供農業使用,又有自然地勢便於防守,適合這種要求的地方,顯然不會太多。

如果沒有夯土築城技術的突破、成熟、擴散,這個地區的聚落很可能就一直只能出現在少數的地點上。夯土築城運用的是當地隨處可取材的黃土,夯實之後築起城來,就能創造出人為的防守優勢,使人可以擺脫原有的地理限制,到更多地方去經營農業聚落。

在中國,農業和城的發展關係密切。大約是從商代進入到周代這段時期,有了雨後春筍般的普遍築城現象,到處蓋起城牆來,人紛紛移居到城內,有城有人,就構成了「國」。

古代的國,和我們今天講的、想的國很不一樣。古史上看到的國,成百上千,構成那樣的「國」的條件,當然不會是我們今天說的「人民、土地、主權、政府」了。那個時代,要件是有城,有城內居住的聚落,如此形成了國。

由商到周,中國地區出現了普遍、巨大的建城潮流,也就是建「國」運動。在那個過程中,幾百座城建了起來,有了幾百個國。「國」成了這段古史上最具體、最堅實的地方單位。

古代的「城」,不以「市」為生活重心

從這個角度看西周的歷史,西周是由幾百個這種小型的「城邦國家」組合而成的。「城邦」是宮崎市定選擇的用詞,挪用自古希臘歷史的術語,一度引起許多的批評攻訐。怎麼能硬套西洋史的概念來描述中國歷史呢?西洋史上有古希臘輝煌的城邦文化,難道因此中國也一定要有相應的城邦時代?

其實,宮崎市定用「城邦」而不用「城市」,另有其深意。那牽涉到他所承傳的「京都學派」對中國史的大架構主張。日本「東洋史」研究中的京都學派,肇始於內藤湖南。內藤湖南重要的奠基貢獻之一,就在提出一個很不一樣的斷代概念。在中國傳統的「朝代」之上,內藤湖南另外將中國歷史分出「古代(或上古)─中古─近世─近代(或現代)」的分期架構。

這套架構中,最突出的是「近世」這個概念。內藤湖南將宋代以降到鴉片戰爭前的這段歷史,特別劃分為「近世史」。強調這段時期有許多突破性的歷史變化現象,和前一段的隋唐很不一樣。

「近世史」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城市的新發展。內藤湖南敏銳地指出,宋代以下中國的「城市」,在性質上和以前很不一樣,變成有「城」也有「市」。「城」指的是環繞的城牆,「市」呢?是指城裡最熱鬧的區域,也是城裡最重要的活動──商業交易,也就是今天說的「市場」。

「近世」的突出現象之一,在於城裡的都會生活重整為以「市」為中心。住在城內與不住在城內的最大差異,也變成了日常生活是否接近「市」。這就意味著,在近世之前,中國的城、城內的生活,不以提供市的功能為主。西方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先有市,再由市的活動、功能擴張發展出聚居人口,為了保護聚居區,因而有了城,所以城和市總是在一起的。

但中國不是。那麼中國的「城」,有城牆包圍的居住區域,又是怎麼發展演變出來的呢?

依照周代早期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到處分布著一座座小城,城牆以內稱為「國」,繞著城外的地區叫做「郊」,比郊再外面一點的地方叫做「野」,野再外面一點是「封」,比封再外面的是「鄙」。

這些稱呼的意義,一部分還留在我們現今的語言裡。我們今天都還說「郊外」,環繞都市稍遠一點的地方,也還說去「郊遊」,指一天可以來回、去不遠處的小旅行。傳統中文裡有「封疆大吏」的說法,「封」和「疆」連在一起,顯示「封」就是一個城區正式的邊界。古史上的封和城對應,城是內圈、人為的界線,分隔開城內、城外;封則是外圍、自然的界線,標示出這個「封國」的範圍。

「封」一般以河流或山丘為界,如果沒有自然界線,才用人為方式畫出線來。《管子.度地篇》說:「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樹以荊棘,上相穡著者,所以為固也。」指引出標示「封」的方式:挖出溝或加些土堤,或者重啟一排樹,讓人可以清楚分辨「封」的所在。

過了「封」,也就不屬於自己這個「國」了,那是陌生的地域,住著與我無關的陌生的人,陌生產生輕視乃至敵意的感受,因而「鄙」、「鄙人」也就難免帶上負面的字義了。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五章〈中國古代「城市國家」的起源及其發展〉、第六章〈周代「城市國家」及其亞細亞特性〉。

《中國歷史通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

相關焦點

  • 南京 一座被書香縈繞千年的城
    一起品讀這座被書香縈繞千年的城。昭明太子讀書臺若有閒暇,喜歡歷史文化的你可前去逛逛。朝天宮有「孝子讀書臺」「郭文舉讀書臺」是南京古代著名勝跡,前後存在了一千多年時間,到明代已經消亡。明代南京學者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說,「郭文舉讀書臺在冶城,今太一殿其遺址」,「冶城」也就是古代朝天宮一帶的稱呼,說明「郭文舉讀書臺」遺址上後來建起朝天宮的一座宮殿。曾經的龍蟠裡9號
  • 山東巨野永豐塔,一座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仍完好無損的古塔
    探訪歷史文物古蹟,尋覓千年文化遺存,百家號: 拓古傳今與您揭開遠古塵封,感悟滄桑厚重!今天,我們走進山東魯西南的巨野縣,在孔子獲麟的古大野澤去朝聖一座千年古塔,去靜靜聆聽它的的前世今生,去觀賞奇特的屏盜碑。
  • 中山國的建國史,從中亞到中人城,第一位國君竟是晉國的傀儡!
    其中魯國,宋國,衛國這樣的千乘小國依然存在,而且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比宋國,衛國滅亡的還早。說中山國是戰國第八雄,確實有點蛇頭龍尾的感覺,比較中山國本身也是千乘小國。中山國比宋國,魯國強,不是強在國力上,而是草原民族的鬥志,還有稱霸一方的野心。中山國根據史書記載有七位國君,第一位是中山文公,其實是侯爵,文公是中山國後人對他的追諡。
  • 建國後,山東這個縣撤銷,曾與觀城合為一縣
    山東歷史悠久,先秦時境內城邑就眾多,到秦代時縣治密布,如今山東也是我國古縣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境內消失的古縣也有很多,其中不乏曾家喻戶曉的縣,其中在建國後消失的古縣就有長山、齊東、蒲臺、博平、堂邑、清平、恩縣、德平、觀城等,以及建國後曾與觀城合併的朝城縣。
  • 王建國院士邯鋼片區設計方案詳解|邯鋼印跡 · 浴火重生
    大賽組委會邀請到9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及城市決策者擔任評委,評委會主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宋春華擔任。評選會包括現場踏勘、成果展覽參觀、大師團隊匯報、評委評議等多個環節。最終,多米尼克·佩羅建築事務所的「明日之城」方案獲得一等獎,王建國院士團隊、莊惟敏院士團隊獲得二等獎。
  • 夏商周黃帝後裔,王權爭奪激烈「武王伐紂」商湯建國到商紂自焚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 一座漢朝時的夯土建築,跨越兩千年時光,至今屹立在甘肅戈壁灘中
    在甘肅省的西部,有一座建築,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雨,依然屹立於戈壁灘上,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那個遙遠的時代。玉門關這三個字,多數人都會有印象,「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伴隨我們走過了學生時代。為什麼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呢?因為這裡曾經是中原文明勢力範圍的最西端,走出了玉門關,就是完全陌生的異域。
  • 盛唐傳承下來的千年古軍城:城門建在山頂上,每塊城磚必須刻姓名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吞併蜀國,就在此設置了湔氐縣;到了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剛剛建國的武德元年,便把這裡改置為松州。二十年後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二年,吐蕃首領松贊幹布向唐求婚未允,一怒之下率兵攻打松州,這場戰事直接促成了後來的文成公主進藏,這才有了神奇詭異的「西藏鎮魔圖」。
  • 指南| 行前必讀:伊斯坦堡+柏林 兩本書盡現兩座城
    家國的概念或許對一個個體來說過於龐大,而一座城市則和每個個體息息相關。人在不同的城中輾轉、生活、互動、留下生命的印記。隨著不停行走,一代代的人不斷地塑造著城市,而城市又影響著一代代的人。於是,城與人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對話。
  • 廣州大學城這條繁華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園!
    廣州大學城這條繁華的古村千年前曾是御花園!村中景色文/圖 金羊網記者 甘韻儀 通訊員 袁輝 番宣小谷圍街北亭村,位於廣州大學城西北角,旁邊就是星海音樂學院與華南師範大學(大學城校區),這裡是大學城區域內唯一的大型綜合性商業中心,
  • 一座興化府城,隱藏著莆田人千年故事
    這是一座卓然屹立在東南沿海的歷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時間孕育了無數盡忠報國的忠臣俠客,千年的時間也遺留了無盡的物質與文化相互輝映的歷史遺存,千年的時間也湮滅了幾多令人扼腕嘆息的人文遺址。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莆田縣城有了第一所道觀,元妙觀的創建對這座小城具有劃時代的文化意義,意味著莆城古城打開了一頁生機盎然的文化封面。佛教之金仙院,儒家之縣學,道教之元妙觀,在一座縣城最初的文化開端,道、釋、儒就如此完整地為一座小城的歷史遠行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或許這只是莆田古城某種神秘的文化暗示。
  • 兩千年前,春秋一小國國君揭露古老商族的秘密
    一種說法認為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勞, 被舜帝封在商地,並賜姓子,故契的後人自稱商族,後來更以此為國號。也就是說商的國號本於地名。那麼商地在哪裡呢?這裡又有有兩種說法。或許商人曾經進行過遷徙(這在古代很常見),兩個商地有先有後,但既然是國號的來源,自然只可能來自最早的商地。不過限於史料哪個商地在前,今天已經不可考了。而繼續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地名說"有一些站不住腳。地名說的依據就在於商人祖先曾在此地活動,故以此為名。
  • 陝西周原遺址確認發現一座西周晚期城 (組圖)
    陝西周原遺址確認發現一座西周晚期城 (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2014年01月09日18:50 人民網西安1月9日電(李志強、梁錦)2013年7—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周原遺址的地表遺存分布及微地貌情況進行詳細記錄與調查,大致理清了商周時期的聚落結構,初步揭示了周原「聚邑成都,兩系一體
  • 《使徒風暴》《前進使徒性國度11》從以色列建國認識天國降臨
    一、對齊長子之國以色列我們知道世上的國有一天都會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示錄十一章15節)但是教會如何能轉化我們的國家成為主基督的國呢?2.對齊長子之國,以色列的建國及長成因為神說以色列是我的長子,而以色列曾亡國兩千多年,1948年五月14日才建國,所以每個要脫離世界巴比倫系統的國家,都要透過Ekklesia以色列的建國路徑得以學習建立天國,因為以色列的復國是一個猶太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但也是一個以希伯來文化為核心的文化轉化運動。
  • 青島龍湖·紫都城|一座大城,更新千年金膠
    立足時代,方能懂得城市向上的力量,從中國到青島,龍湖,如何以作品定義城市坐標?深耕11年,青島龍湖,如何用匠心點亮島城?2020千億龍湖X千年金膠,大城系新作重磅亮相!  魯網6月23日訊 立足時代,方能懂得城市向上的力量,從中國到青島,龍湖,如何以作品定義城市坐標?深耕11年,青島龍湖,如何用匠心點亮島城?2020千億龍湖X千年金膠,大城系新作重磅亮相!
  • 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商丘古城
    今天就來認識一下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保存完整的城池,這就是商丘古城。一、古城亮點(一)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嵩陽書院號稱中國四大書院。春秋戰國時期,宋國誕生了「中華聖人文化圈」,這與商丘的商宋文化密不可分。後來,商丘稱宋州、宋中,到了北宋時,趙匡胤發跡於此,將國號改為了「宋」。北宋時,商丘作為陪都,有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亦是商宋文化一脈。
  • 聯盛九龍與一座城
    舉目望九龍,一座地標性建築映入眼帘,這是一艘就要啟錨的商業航母,一座城市的風景,一座城市的榮耀。  風景就在水中央。滔滔長江,碧波甘棠,湓浦港灣,龍開河道,車水馬龍,檣桅林立,喚醒了潯陽城的集體記憶。
  • 半部春秋史,一座孝裡城
    「半部春秋史,一座孝裡城」。濟南市長清區孝裡孝裡街道辦事處現在建制上是長清區的一個街道,但在歷史上,孝裡卻是一座城,一座春秋「邊城」。「魯襄公十八年,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裡。」齊國做為春秋第一霸主。齊國當然會被周邊小國羨慕、嫉妒、恨。
  • 城市運動公園 帶「動」一座城
    20多年來,西安城市運動公園深刻影響、改變和豐富著西安市民的健身方式,在城市的飛速發展中與群眾的體育文化生活融為一體,也逐步成為西安城市運動精神的具象體現之一。從1999年的城運會到2021年的全運會,正在進行升級改造的西安城市運動公園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客。
  • 到長沙尋找千年前的小瀛洲和碧湘宮
    馬楚宮廷園林: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陳先樞五代十國時期,馬殷在湖南及周邊地區建立楚國,以長沙為國都。馬殷、馬希範父子在長沙城構築了龐大而奢華的皇家宮廷園林,計有小瀛洲、碧湘宮、明月池、會春園、天策府、文昭園、九龍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