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賦的抒情化與小品化:抒情文學開始復甦,辭賦亦走上抒情化

2020-12-19 李瑤人聊一聊

東漢中葉以後,漢王朝急劇走向沒落,以頌揚帝國富強、聲威為主的散體大賦失去其存在的現實基礎。這時的文人,目睹社會黑暗,傳統的道德信念動搖;又因政治迫害加劇.文人的優懼、憤慈與日俱增,抒情文學開始復甦,辭賦亦隨之走上抒情化的道路。

賦家的詩人化與賦的詩化,是賦風轉變的又一重要原因。漢末賦家,大多兼具詩人的身份,他們寫作辭賦,不僅注意吸取與融合詩的語言藝術、詩的意境創造,而且更注重開掘和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辭賦在功能上趨向於詩歌,最終完成了向抒情化和小品化方面的轉化。

漢末抒情賦的代表作家是張衡、蔡琶和趙壹等人。

一、張衡

在和帝的時代,社會雖表面穩定,政治卻每況愈下,張衡的《二京賦》,乃為漢代都城大賦的絕響。張衡作於順帝之世的《歸田賦》,則標誌著辭賦抒情化和小品化時代的到來。《歸田賦》師法莊老,板依自然,兼具詩藝與詩境,在漢代辭賦發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侯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塵埃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限鬱茂.百草滋榮。王唯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領頑,關關要要。於焉逍遙,聊以娛情。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紗鮑。於時嗯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幼。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歸田賦》)

《歸田賦》者,張衡仕不得志,欲歸于田,因作此賦。(((文選》李善注)衡苦於時政,故以此辭自解。(《五臣注選》呂向注)《歸田賦》之兼具詩藝、詩境,可從裕康詩化用賦句反證之。

……流播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健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其二)

張衡《稠鏤賦》則是一篇以寓言的形式,發揮玄言的作品。其文脫胎於《莊子·至樂》,雖為代言之作,實則包藏有作者對人生沉重的哀痛。

張平子將目於九野,觀化乎八方。……傾見輝鏤,委於路旁。下居淤壤,上負玄霜。平子悵然而問之日:「子將並糧推命,以夭逝乎?本喪此土?流遷來乎?為是上智?為是下愚?為是女人?為是丈夫?」……答日:「吾,宋人也,姓莊名周。遊心方外,不能自修。壽命終極,來此玄幽。公子何以問之?"對日:「我欲告之於五嶽,禱之於神袱,起子素骨,反子四肢……」稠鏤曰:「公子之言殊難也。死為休息,生為役勞。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榮位在身,不亦輕於塵毛!……況我已化,與道遙。離朱不能見,子野不能聽;堯舜不能賞,萊封不能刑……合體自然,無情無欲。澄之不清,渾之不濁。不行而至,不疾而速。「於是言卒響絕,神光除滅……(《弱鏤賦》)

莊子之楚,見空兩鏤……因問之日:「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夜半朋艘見夢日:「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味人之累椒,死則無此炎。……」……莊子不信,日:「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間裡知識,子欲之乎?」稠鏤深殯建頗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莊子·至樂)))

二、蔡豈

蔡豈(132一192),漢末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嘈,陳留幽(今河南祀縣南)人。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建寧二年(170),闢司徒橋玄府,出補和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復遷議郎。熹平六年(175),上封事陳政要七事,遭誣陷流放朔方。赦還。又因權貴迫害,亡命江湖十二年。中平六年(189),董卓擅權,琶不得已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初平三年(192),董卓被誅,牽連蔡琶。豈自求黔首lllJ足,以餘年完成《後漢記》,因司徒王允畏懼史家之筆,競死獄中。(蔡琶事跡,見《後漢書·蔡琶列傳)))

蔡琶所著詩賦甚多,然多散失。後人補輯賦十五篇,大抵為述懷、刺世、弔古、言情、詠物、徘諧之作,在漢代賦家之中,題材最為廣泛。今存完整者有《述行賦》、《青衣賦》、《短人賦》和《釋誨》四篇。

蔡琶《述行賦》把批判的鋒芒,指向具體的人和事,這在以前的辭賦之中,是概不多見的。

延熹二年(159)秋,霖雨逾月。是時梁冀新誅,而徐橫、左館等五侯擅貴於其處。又起顯陽苑於城西。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白馬令李雲以直言死,鴻肪陳君以救雲抵罪。磺以餘能鼓琴,白朝廷。救陳留太守發遣。餘到殭屍,病不前,得歸。心憤此事,託所過,述而成賦。(((述行賦序》)(按:本賦((水經·濟水注》引作《述徵賦》。)

命僕夫其就駕兮,吾將往乎京邑。皇家赫爾天居兮,萬方組而星集。貴寵扇以彌熾兮,金守利而不再。前車覆而未遠兮,後乘驅而競及。窮變巧於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消嘉穀於禽獸兮,下糠批而無粒。弘寬裕於便闢兮,糾忠諫其駁急。懷伊呂而默逐兮,道無因而獲入。(((述行賦)))

蔡琶,選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讀者僅覺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須看見《蔡中郎集》裡的《述行賦》,那些「窮變巧於臺榭兮……下糠批而無粒」的句子,才明白他並非單單的老學究,也是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時的情形,明白他確有取死之道。(魯迅《題未定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學詳談:漢代散體大賦形式上的特點,東漢抒情小賦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漢代散體大賦在形式上有什麼獨特之處和東漢抒情小賦的成因與特點。秦末的農民起義戰爭,秦亡後的楚漢戰爭,使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漢帝國建立之初,經濟蕭條,民生疾苦。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天下既定,民無蓋藏。
  • 賦是漢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樣式,但賦不是在漢代才出現的
    漢代辭賦賦是漢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學樣式,但賦不是在漢代才出現的,早在戰國後期就已產生了。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荀子作有10篇賦,這是賦的萌芽。後來在戰國縱橫家文章和楚辭的影響下,賦繼續發展。漢代的賦是吸收了《詩經》、《楚辭》、戰國縱橫家的文章和先秦俳優等各種因素髮展而成的一種有韻散文,因為賦和楚辭有一定的淵源關係,所以漢代人常常辭賦並稱。從形式來看,漢代的賦可以分為騷體賦、大賦和抒情小賦三種。
  • 以「賦」來抒情寫志
    因此,「悲士不遇」便成為他們賦中的主題,而這大抵是因為現實終難符合理想。王曾與宋祁:詠物抒情, 感慨萬端北宋的文人多出身寒門,他們原不以今生的困頓、寂寞為意,而以不能留千秋之名為憾,他們往往選擇以「賦」來詠嘆自己仕途的彷徨與苦難。例如,王曾的《矮松賦》詠物抒情,表達了在仕途上的無可奈何之情。
  • 【發展脈絡類】3、「賦」這種文體在漢代的發展
    試論述「賦」這種文體在漢代的發展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賦」最早是一種文學表現的方法,如「六義」中的「賦」為不假象徵、「直指其事」的意思。最早把「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是荀子,他作有《賦》篇。賦是漢代文學最有代表性的式樣,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
  • 漢末魏晉疾疫發生與文學思想轉型
    一個抑鬱悲涼的時代,完成了哲學的突破,塑造了張揚的個性,創造了燦爛的文學及其理論。(一)漢末魏晉:一個精神憂鬱悲涼的時代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像風起於青萍之末,微細的變化我們毫無察覺,特徵顯著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種趨勢。
  • 花間派著名詞作家代表之一韋莊,是如何走上抒情道路的?
    正是這種把當時文人大詞帶回到民間作品的抒情道路上來,再加上韋莊又對民間抒情詞進行了加工和提升,給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功績。民間剛剛興起詞的形式時,原本是一種抒情的文學載體。大都是反映民間生活的真情實感。後來這種抒情的文學方式傳入到宮廷和貴族大家,這些階級高層之士,將民間詞抒情的思想內容全部閹割掉,把它的音樂和形勢作為酒邊花間娛樂調笑之用。有個詞牌名叫「宮中調笑」就是整個詞從民間到宮廷、豪門演變過程的最好證明。
  • 4期精華文章▕ 論漢魏之際詩賦文體的丕變
    曹丕《典論·論文》評王粲、徐幹之賦,「雖張、蔡不為過也。」不言班馬揚諸輩,直以張、蔡二人為評比模範,足見影響次第,以及此中的文學認同。今考三曹七子之賦,自題材而至語詞句式而歸於體制,皆可見出自漢末張、蔡以來的影響遞衍。
  • 辭賦第1講
    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把「賦」名冠之於自己的作品。賦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鋪陳是指對事物或現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詳的描繪陳述。賦,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在南北朝時期,抒情小賦發展起來,賦的內容與形式都有了變化。
  • 《法國抒情詩選》:法國抒情詩700年間的縮影
    《法國抒情詩選》:法國抒情詩700年間的縮影 程曾厚先生是一個對詩有追求的人,持守甚謹,《法國抒情詩選》也是一部有追求的、謹嚴的作品。  《法國抒情詩選》共收法國中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22位詩人的名作,是法國700年來的抒情詩縮影。法國抒情詩人當然不止這22位,比如因為版權原因未收錄的保羅·瓦萊裡,亦是其中翹楚,但不能因之認為本書缺乏代表性,正所謂貪多務得、掛一漏萬。
  • 開課了|鑑賞古代詩歌的抒情手法
    鑑賞古代詩歌的抒情手法,是《考試大綱》中古詩文閱讀「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考點中的一項內容。對接高考常見抒情手法闡釋(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的抒情方式。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加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等。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 筆記|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作者開篇前言就談到了主題和目的。即「抒情」無論從審美,從文化實踐、歷時觀照,政治意識而言,提供了一個「界面」,亦即「情感結構」。作者試圖審視思考一個世紀中國文化人追求現代性的成就和不足。作者講課八次,六次演講,兩次座談,最後發現講課受限於形式,部分議論無法深入,另外又寫了序論。
  • 文章寫作:抒情的方法
    抒情的方式方法很多,可以說,文章無處不傳情。但一般認為,有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兩類。所謂間接抒情,就是通過敘述、描寫、議論來抒情,這實際上是指敘述、描寫和議論中蘊含的感情,並不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抒發。我們認為,抒情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它的獨立性就在於: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感情直接地向讀者傾吐,這便是直接抒情,也是抒情手段的實際含義。
  • 在漢代作為文人文學創作主流的賦,到了建安時代,常被與詩並列
    本文由作者江南楓葉說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建安時代賦的發展趨向在漢代作為文人文學創作主流的賦,到了建安時代,常被與詩並列,成為當時文人馳騁才華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知,當時擅長辭賦的曹植、王粲,並不是無力追蹤漢代賦家的。他們及同時文人的賦作只有短篇而無巨製,可從多方面來理解。首先,這時許多的賦作,很多是在文人們的文酒集會上產生的。如劉楨的《瓜賦序》說:「在植坐,廚人進瓜,植命為賦,促立成。」由序文直稱曹植之名,可知序文當為編集的人所記,而非劉楨原語,總之當是有所根據而寫的。
  • 抒情技能提升導練
    方法金指【要義】1、學習兩種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融情於事、融情於理、融情於景等幾種具體方式)。直接抒情的運用一定要經過充分的準備,要在層層鋪墊的基礎上,在作者的感情達到無法抑制時噴薄而出。此法用得過多,可能會流於空泛。二、間按抒情間接抒情是把感情融於形象之中,藉助具體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觀情感客觀化、形象化的抒情方式。
  • 中考作文怎樣抒情:寫事時怎樣抒情
    中考作文怎樣抒情第一篇:寫事時怎樣抒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會有各種經歷。在這些經歷中,人會因不同的遭遇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感情,將這些感受和感情抒發出來,就叫抒情。在小學生的作文中,絕大多數都是用第一人稱來寫的。因此,在作文時,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對所寫人、事、物抒發自己的情感。
  • 蘇東坡的《前赤壁賦》,融寫景、抒情、說理為一體,被千古傳誦
    《前赤壁賦》就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寫成的。這是一篇賦體文。這種文體是從漢賦、六朝駢賦發展而來,到唐宋形成文賦,其特點是駢散結合,押韻、句式與散文不同,多用排比對偶,講究音節和諧,此外,本文還採用了辭賦體主客答問的形式。全文分三個部分,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
  • 詞的四種抒情手法
    填詞抒情手法最常用的無怪乎四種: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3、敘事抒情4、借史抒情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率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含任何隱晦。在詞中這種抒情方式是比較常見的,適合於各個階層段學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