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因想學外語提升自己,從今年4月份至7月份,身在上海的李雲(化名)先後與華爾街英語籤訂5份合同,學費總額高達33.33萬元。現在,每月工資僅6000元的她身陷債務漩渦,每天為教育分期貸款按揭發愁。(10月16日南方網)
據媒體報導,前不久,與李雲一樣,花季少女林燦(化名)為了學英語背負了17萬元的貸款,從沒接觸過分期的她在手機上裝滿了貸款APP,為的就是還上某在線英語課程的學費貸。還貸力不從心的她頻繁被暴力催收,被公司解聘,且退款之路艱辛,她一度想放棄生命。
為什麼背負貸款,她們也要學英語?據美國《全球主義者》在線雜誌報導,全世界有110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母語、官方語言或普遍的第二語言。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掌握了英語,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權和更多的發展機遇。
林燦事後回憶:「銷售一直對我說,就是沒學英語找不到工作,學了英語才有出路,這些話讓我聽了很難受」。李雲也表示,「我工作沒有進展是因為英語不好,如果報讀他們的課程,可以較快提升英語水平,獲得較好的回報。我很喜歡英語,就被說動了」。其他上當的消費者也有提及,「×××英語銷售推銷時間長,專門挑一些刺激人軟肋的話來講」。這些英語機構通過用「不學英語阻止你的發展」「學不好英語未來會喪失了很多機會」等販賣焦慮的方式,抓住人們的軟肋,激起人們學習英語的欲望。
誠然,在當今社會,學英語對拓寬自身視野和未來的成長依然很重要。但是,不論學英語,抑或其他語言,最重要的不是花多少錢,而是忌情緒的懈怠和暴亂,因為它們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學習。對每個人來說,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避免陷入「焦慮」的坑,掉入英語機構遊說者的陷阱,我們首先要對自身的時間安排有個合理的規劃,考慮到對自己來說哪些技能是「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的內容,從而分清主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安排到重要緊急的事。
不管學什麼,切不可盲目跟風,別人報班我也報班,別人朋友圈打卡我也朋友圈打卡;也不要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態度去學習,報班或者打卡前幾天熱情地學英語,隨後幾天不見英語蹤影;更不可三心二意,在學習一門語言的同時想著另外的學習內容,最終「得了芝麻丟了西瓜」,浪費了學習的時間。
文/羅月穎(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