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了《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專題調研報告》。報告指出,我省已開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但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建議吸引、扶持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養老服務,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推動養老機構「打開圍牆」進社區、進家庭,推進智慧健康養老。
▲省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滄州青縣康泰養老護理中心護理人員協助老年人進行理療。(資料片)
現狀
我省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截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591.97萬人,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017.32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3.40%,我省開始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報告中指出,我省人口老齡化總體呈現以下幾個特徵。區域差異明顯,唐山、秦皇島、衡水、保定(不含定州)、承德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較高,張家口、石家莊(不含辛集)、滄州、廊坊、邢臺、邯鄲市老年人口佔比相對較低。從空間分布來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城鎮,太行山區、壩上地區受勞動年齡人口流出影響,人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
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口比重高。根據2018年河北省1‰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省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戶佔全部家庭戶的40.08%,空巢老年人家庭佔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總戶數的47.68%。
老年人口撫養比持續上升,勞動力撫養負擔不斷加重。同時,數據顯示,老年人口中主要生活來源多以家庭供養為主。
成效
全省已建成403家社區老年人 日間照料中心覆蓋所有城鎮街道
目前,我省已基本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有了較大提升。
報告指出,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403家,各類城鎮日間照料設施2815個。同時,截至2019年底,全省養老機構達到1507家,床位達到19.8萬張,入住老人10.23萬,全省農村互助幸福院超過3.1萬個。
進一步降低了「門檻」,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養老機構的管理從事前審批,變為事中事後監管,提升了開辦養老服務機構便利性。建立健全獎補政策,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服務穩步推進,石家莊、邯鄲、邢臺、保定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共有331家醫養結合機構,其中「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有284家。331家醫養結合機構中社會辦的有236家,醫養結合機構床位總數73631張。
此外,長期護理險試點工作有序開展,承德市被列為國家首批試點。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持續深入,在我省選取了6個協同發展試點,探索跨區域養老服務新模式。
問題
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平衡不充分
受1962年—1972年第二個人口出生高峰影響,2022年—2032年我省將形成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預計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65萬人,高齡、失能老年人口將持續增加,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從調研情況看,雖然各地在加快養老服務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我省養老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
供給總量不足、發展不平衡、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供給質量有待提高成主要問題,養老機構「一床難求」和床位空置並存的現象依然存在。服務內容趨同,高效、便捷的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供給存在較大缺口。
報告指出,農村養老服務發展較為滯後,存在養老服務設施不足、社會保障水平偏低、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等問題。多數農村養老機構醫療護理能力不足,發展現狀與龐大農村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另一問題則是民辦養老機構發展面臨制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的積極性。
同時,報告顯示,我省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總體數量不足且普遍存在「三高三低」問題,即強度高、流動高、年齡高,地位低、薪酬低、技能低,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此外,醫養結合瓶頸制約需大力解決。
建議
補齊農村短板、推動養老機構 「打開圍牆」進社區、進家庭
報告指出,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作用,建立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有效發揮社會作用,重視家庭基礎作用。
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結合發展實際,依託農村既有設施、人力、基層組織等資源,引入社會力量,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建立投入多元化、運營社會化、服務專業化的農村養老服務新格局。
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聚焦老年人剛性需求,集成日託、全託、助餐、康養、旅居等功能,探索設立「家庭照護床位」。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開設養老相關專業,推行訂單式培養,完善從業人員培訓培養體系,提升社會地位和待遇保障,增強行業吸引力。
推動養老服務實現協調持續發展,推動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推動養老機構「打開圍牆」進社區、進家庭,連通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銜接的「斷點」。推動醫養康養有機結合,打通醫養資源「堵點」,鼓勵地方通過健康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醫養結合發展,支持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
推進智慧健康養老,依託信息化技術,整合養老信息資源,創新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助力實現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
此外,報告指出,要做好養老服務條例立法工作,加快我省養老服務條例立法進程。健全法規政策體系,為全省養老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呼延世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