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日式料理中,最高級的當屬有400多年歷史的懷石料理。懷石料理講究清淡原味,無論是從菜式還是服務上,都有一種「禪」的境意在其中。
一、懷石料理來源
關於懷石料理的由來,網上大部分是「僧人懷石抗飢餓」一說。相傳在古代日本禪院清規很嚴,要求禪僧「過午不食」。然而缺少飲食在夜裡體溫下降的僧人實在支持不住,就把石頭烤熱,揣入懷中,以抗饑寒。這種說法當然不過是笑談。
懷石料理的真正來源,其實是源於中國的《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一語。所謂被褐懷玉即表面粗糙破落,而內心則懷抱美玉。忽略外在而強調內在的價值,這種理念與日本茶道「侘び寂び」的精神完全吻合。
懷石料理的誕生,最初是起源於日本茶道的茶席上,為了給客人「墊墊底」,防止「醉茶」而提供的小料理。隨著日本茶道逐漸向貴族階層的滲透,懷石料理的形式也慢慢變得豐富起來,從小料理變成了「一湯三菜」:一道日式湯,一道刺身,一道煮菜,一道炸物或烤物。
二、懷石料理菜式
懷石料理極端講求精緻,無論餐具還是食物的擺放都要求很高(但食物的份量卻很少)而被一些人視為藝術品,高檔懷石料理耗費不菲,主要盛裝食物的器具有陶器、瓷器、漆器等。
就其淵源而言,懷石料理的本質是極其質樸的飲食,通常為三菜一湯,而桃山安土時代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招待高貴客人的飯局,也只不過是三菜一湯:烤鮭魚、小鳥湯、豆醬、米飯。懷石料理發展至今,雖已演變為日本飲食文化最高等級的盛宴,但依然將最初簡單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傳了下來。因此,「新鮮應季」是懷石料理的真諦。廚師設計的菜單每月不同,只限於應季的新鮮食材,崇尚自然,強調季節性,不過份加工,以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
三、如何吃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是有先後順序的,一般而言,現在的懷石料理一共有八大菜式,包括前菜、頭盤、主湯、煮菜、炸菜、雜煮、八寸、醋醃菜。前菜有兩道開胃菜,一般是使用當季最新鮮的食材製作,但品種的選取原則是「低調的奢華」,僅僅在菜中有一、兩樣珍稀的原料,來突出整道懷石料理「被褐懷玉」的感覺。
頭盤即向付,一般上頭盤的時候,都是跟米飯和主湯一起上的。吃的時候要把米飯放在自己的左邊面前,湯放在右邊面前,頭盤放在最遠處。作為第一道菜,上刺身的情況比較多見。
主湯與一般套餐中的湯不同,懷石料理中這道主湯的味道一般會較濃,起到刺激食慾的作用。懷石料理中「一汁三菜」的排序,也說明了這道主湯的重要性。
煮菜是「一汁三菜」中的第二道菜,普遍選用顏色素雅味道清淡的食材製作,是懷石料理中的「主菜」。
在清淡的主菜過後,炸菜常見的種類是炸魚/煎魚乾,口味偏鹹,充當第一道下酒菜食用。這是「一汁三菜」中的最後一菜,但其實是整道懷石料理中的中間而已。
雜煮是「一湯三菜」之後的一道大菜,用味道更為豐富的食材做成,更適於下酒。
八寸是正式的下酒菜。常見的是用一個大碟乘上山珍海味各一種,配上獨特的幾種小菜做成的拼盤。
醋醃菜一般被作為八寸之後,與熱水、白飯一起上的「收尾」,而在收尾之後就會端上宣布懷石料理結束的甜品。一酸一甜,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