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業公開招聘銷售員,因為待遇條件好所以有很多人去了面試。但面試官除了一道題,就讓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那題目就是把梳子賣給和尚(在這裡我很不贊同某雲所說的和尚沒有頭髮,賣梳子給和尚是騙人)沒有頭髮不代表用不上梳子。
最終只剩下甲乙丙三人留了下來表示願意去試一試,面試官給他們三日時間去向和尚推銷梳子,讓他們三天後到公司匯報梳子的銷售情況。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甲乙丙到公司向面試官匯報賣梳子的情況,面試官問甲:「賣了多少吧梳子」甲回答說:「一把」面試官又問「怎麼賣的」甲回答說「我在一家寺廟裡面向住持推銷我的梳子,但是連續說了三天,他還是不要,後來,說到他煩了,直接讓手下的和尚把我趕出去了,我到山下看見一個小和尚在哪裡撓頭,我靈機一動上去讓他用梳子試試,他覺得好用,就買了一把梳子」。
面試官問乙同樣的問題,乙回答說:「我賣了十把,我找到一間寺廟裡面的住持對他說,如果上山拜佛的人途中頭髮被吹亂了,那就是對佛祖不敬,如果能在每個佛像前放一個梳子,信徒在拜佛前梳理好頭髮,再拜佛,這樣就不會對佛祖不敬。住持覺得我的想法不錯,寺廟裡面有十座佛像,他就買了十把梳子。」
面試官又問丙同樣的問題,丙回答:「賣了一千把,後續還會有訂單」,面試官大吃一驚忙問到:「你是怎麼做到的」,丙回答道:「我找了一間寺廟找到寺廟的住持,我沒有第一時間和他推銷梳子,我和他說,可以在寺廟最熱鬧的地方放置一個禮物箱和一個捐香油錢的箱子,在旁邊寫著捐香油錢可以獲得一把由住持親自開光的積善梳,這個梳子有個特點那就是要在人多的地方梳效果更好,不僅能梳走晦氣,還能為家裡人梳來善德,住持覺得我說的很不錯,就按照我說的去做,結果很多人捐錢拿梳子,住持看到效果不錯,就跟我買了一千把梳子,並且承諾以後梳子要是銷售得快,陸續有訂單」。
聽完丙所說的話,面試官當場錄用了他。
溝通心理學的要點在於,要知道要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才能更好與對方溝通,這是溝通心理學的要點。了解對方所需,每一個人都有所需之處,有的在名在利在權在色等等都皆有有之,唯有清楚地知道別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對症下藥投其所好,打動其心思,讓他去接受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