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心理學「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

2020-12-18 大國影院

某企業公開招聘銷售員,因為待遇條件好所以有很多人去了面試。但面試官除了一道題,就讓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那題目就是把梳子賣給和尚(在這裡我很不贊同某雲所說的和尚沒有頭髮,賣梳子給和尚是騙人)沒有頭髮不代表用不上梳子。

最終只剩下甲乙丙三人留了下來表示願意去試一試,面試官給他們三日時間去向和尚推銷梳子,讓他們三天後到公司匯報梳子的銷售情況。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甲乙丙到公司向面試官匯報賣梳子的情況,面試官問甲:「賣了多少吧梳子」甲回答說:「一把」面試官又問「怎麼賣的」甲回答說「我在一家寺廟裡面向住持推銷我的梳子,但是連續說了三天,他還是不要,後來,說到他煩了,直接讓手下的和尚把我趕出去了,我到山下看見一個小和尚在哪裡撓頭,我靈機一動上去讓他用梳子試試,他覺得好用,就買了一把梳子」。

面試官問乙同樣的問題,乙回答說:「我賣了十把,我找到一間寺廟裡面的住持對他說,如果上山拜佛的人途中頭髮被吹亂了,那就是對佛祖不敬,如果能在每個佛像前放一個梳子,信徒在拜佛前梳理好頭髮,再拜佛,這樣就不會對佛祖不敬。住持覺得我的想法不錯,寺廟裡面有十座佛像,他就買了十把梳子。」

面試官又問丙同樣的問題,丙回答:「賣了一千把,後續還會有訂單」,面試官大吃一驚忙問到:「你是怎麼做到的」,丙回答道:「我找了一間寺廟找到寺廟的住持,我沒有第一時間和他推銷梳子,我和他說,可以在寺廟最熱鬧的地方放置一個禮物箱和一個捐香油錢的箱子,在旁邊寫著捐香油錢可以獲得一把由住持親自開光的積善梳,這個梳子有個特點那就是要在人多的地方梳效果更好,不僅能梳走晦氣,還能為家裡人梳來善德,住持覺得我說的很不錯,就按照我說的去做,結果很多人捐錢拿梳子,住持看到效果不錯,就跟我買了一千把梳子,並且承諾以後梳子要是銷售得快,陸續有訂單」。

聽完丙所說的話,面試官當場錄用了他。

溝通心理學的要點在於,要知道要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才能更好與對方溝通,這是溝通心理學的要點。了解對方所需,每一個人都有所需之處,有的在名在利在權在色等等都皆有有之,唯有清楚地知道別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對症下藥投其所好,打動其心思,讓他去接受你的建議。

相關焦點

  • 聽說你把梳子賣給了和尚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營銷經理自詡自己推銷有道,什麼東西都可以賣給別人,即使別人不需要,他也能發現另外的推銷點,創造出客戶的「偽需求」,將商品賣給別人,最令他引以自豪的是有一次他把梳子賣給了和尚,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
    銷售史上的一道經典面試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馬雲曾經因為這道經典面試題開除了阿里內訓師,認為將產品賣給不需要的人就是欺騙,缺乏誠信的行為。今天就簡單聊一下這個話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促使人形成購買動機要靠兩個要素:需求和欲望先說需求,和尚沒有頭髮,根本用不到梳子,讓和尚買梳子無異於竹籃打水,顯然是徒勞的,需求這條路走不通。再說欲望,如何能吸引和尚買梳子?
  • 再聊「把梳子賣給和尚」
    賣給誰?在哪賣?怎麼賣?這就是營銷的核心問題。把這些東西想明白,就可以動手了。動手不是戰略,是戰術,或者更直接點,是手段。有個老套的營銷故事,是「把梳子賣給和尚」。有時候一說起這個案例,很多人就說是騙術。
  • 再把梳子賣給和尚!
    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大師。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問題。後來馬雲,馬老師還鄭重承諾過。如果阿里系公司有人提這種問題,他就把這個提問題的人炒掉。我們為馬老師點個讚啊!和尚大師沒有頭髮,明顯本人沒有對梳子使用需求。大師你用這個梳子去收藏起來吧,說了紀念你的頭髮是吧?追思紀念。大師不是見一次哭一次啊?送禮、禮品、轉賣獲利需求。
  • 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故事不長,啟迪深刻!
    有一個營銷經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把梳子賣給和尚。 經理微微一笑,和尚沒有頭髮還需要你告訴我? 第二個人: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經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失業,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
  • 為什麼要把梳子賣給和尚?(李金平)
    最近我的各大自媒體,老是向我推送一篇文章,其大意是「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裡面講的是五彩繽紛、有板有眼,可謂振振有詞。或許有的人會對此類文章極感興趣,畢竟它是證明自己「銷售能力」的最好手段,而我粗略地瀏覽後,卻選擇一笑了之!首先;有把梳子賣給和尚想法的人,只能說明你還不夠聰明,因為你在緣木求魚,你把寶貴的時間,花在了根本就不出結果的地方。
  • 面試官: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90後的回答非常精彩
    說到和尚很多人覺得他們已經超凡脫俗,有人覺得他們沒有責任,拋下自己的父母去出家,雖然不同的人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真正的甜苦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而想當和尚必須與塵世脫俗,而且不能有個人情感,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剃度,頭上的點數是等級,所以賣梳子的小販如果賣給和尚可算是十分荒謬可笑了。
  • 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故事太有啟發了!
    閱讀讓我們敞開心扉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共學君有一個營銷經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把梳子賣給和尚
  • 面試官: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且不被馬雲罵?網際網路+思維,服了
    銷售史上有一道經典面試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重點考察銷售人員腦洞大開、忽悠客戶的本事。幾乎所有銷售培訓師都會給銷售新人洗腦。馬雲聽見阿里內訓師講這個案例後,立即開除了他,理由是銷售不是忽悠,不應該把產品賣給不需要的人群。
  •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才被馬雲認可?這營銷策略100分,回答滿分
    關於銷售的故事有很多,但在所有關於銷售的問題中,有一個問題十分經典,那就是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銷售人員是否有忽悠人的能力,以及思維方式能否創新。基本上所有關於銷售的培訓都會有這道題目。阿里巴巴也不例外,當初阿里巴巴的銷售培訓師,也同樣用這道問題給阿里的銷售人員進行了培訓。
  • 智慧與財富同在:怎麼把木梳賣給和尚?
    怎麼充分認識這種國情,怎麼從戰略上把握大勢、把握社會、經濟的內在規律和文化底蘊,是策劃業能否紮根中國、開花結果的前提。也是我們能否準確把握策劃時代基本特徵,能否正確利用策劃手段改變命運,依靠智慧創造財富的基礎。這裡,我們就可以借用《把木梳賣給和尚》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故事,來看策劃的真諦:怎樣利用智慧去創造財富。
  • 瑞縈傳媒營銷小故事——第四個把梳子賣給和尚的人
    N個人去參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實踐題目:把梳子賣給和尚。眾多應聘者認為這是開玩笑,最後只剩下甲、乙、丙三個人。主持人交代:以10日為限,向我報告銷售情況。十天一到。主試者問甲:「賣出多少把?」答:「1把。」「怎麼賣的?」
  • 把梳子賣給和尚?瞎搞!
    首先,先環顧一下先如今的銷售界,有許許多多那類「把梳子賣給和尚」「把冰箱賣到北極」「把胸罩賣給男人」的營銷故事。「假,大,空」現象層出不窮,那麼這真的是銷售中的高手嘛?銷售的出路在哪裡?一位說:把產品賣給一個不需要的人,這最能體現我們的能力了,所有我決定去找以為農夫,向他推銷複印機!「「這個注意太好了,那我也就去找個漁民,把複印機賣給他。」另一位應聘者跟著興奮的說道。出發前,他們叫安妮和他們一起去,安妮考慮了片刻後說到:「我覺得那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是想些簡單一點的來做吧。」
  • 面試官:請問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面試者這樣回答……
    一個奇葩的面試故事「小x是一個勤儉奮進的好青年,這一天面試一份銷售的工作,面試中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很多人抓耳撓腮後紛紛獻策:比如把梳子作為裝飾品,甚至是藝術品,具備收藏價值那種。比如開發梳子的又一功能,像梳尺磨得更細些。表面上它是梳子,實際上它可能是牙籤,說不定還可以做暗器。……問題問得作妖,回答的也不遑多讓。
  • 把梳子賣給和尚 銷售人員都讚賞 馬雲卻認為「騙人」
    一次節目中馬雲講,當年阿里巴巴裡面有一個人給其他員工做培訓,那個人說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只要告訴和尚:把梳子給磕頭後頭髮凌亂的香客就行了。阿里員工聽的津津有味,覺得這人很會推銷。「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在銷售界很有名,故事中的銷售方式一直受銷售界讚賞,為何馬雲反對,在我看來,其實是兩種銷售觀的衝突。銷售界一般的觀點是,就算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只要突破一般思維定式,總有方法把產品賣出去。」這讚美的是一種敢於突破常規思維的創新精神。
  • 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員工,馬雲把他開除了,阿里銷售鐵軍怎麼煉成的
    有一次,阿里有老師給銷售人員培訓,講怎麼樣把梳子賣給和尚。類似的課程還有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之類的。考驗的都是銷售人員如何發現需求、引導需求。馬雲聽說後非常生氣,把培訓老師開除了。馬雲覺得和尚本來就不需要梳子,把產品賣給本來不需要這個產品的客戶,是騙術而不是銷售術。這種做法對阿里的價值觀是巨大的挑戰。在其他大部分公司,都不會這樣做。但阿里的銷售鐵軍,正是靠不斷開除這樣的人打造出來的。
  • 面試官,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小夥跳出固有思維,把不可能變可能
    於是很多自認為優秀的應聘者都想去試一試,然而,卻收到這樣一個面試難題:把梳子賣給和尚。企業通知以一周為限,誰賣的梳子最多,誰就可以成為企業的總監。對於這樣一個讓大家都認為很難的面試題,很多的人都選擇放棄了,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意識,和尚沒有頭髮,要梳子根本就沒用。
  • 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面試者機智回答,當場錄取
    分享職場中的人和事,有故事,有溫度,歡迎大家關注【靜靜職場】一家公司為了招聘一名銷售人員,在面試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前來面試的有三個人,第一個回答說:「我來這裡面試,將要銷售的產品不是梳子,我服務的客戶也沒有和尚,你問的這個問題很無聊,我不願意回答。」第二個面試者想了很久,最後說,這個問題有點難,我覺得自己賣不出去。
  • 馬雲:把梳子賣給和尚?那不是銷售之術,是騙術
    「以下為馬雲視頻講話之文字實錄:一.馬雲:把梳子賣給和尚是騙術一個段子佐證馬雲對「誠信」的不同理解。有一天,馬雲去聽公司銷售的培訓課,培訓老師竟然在講怎麼樣把梳子賣給和尚。「我聽了5分鐘,我非常生氣,就把這個培訓老師給開除了。」這個被廣為吹捧的案例,在馬雲這兒居然被否了。
  • 馬雲:把梳子賣給和尚就是詐騙。不,那是發現藍海市場的好辦法
    產品總是會從小眾往大眾發展,這意味著原本「不需要」這類產品的人,會在某種驅動力的作用下「需要」這類產品,換句話講,和尚或者也會有需要梳子的一天。找到那個「需要梳子的和尚」「把梳子賣給和尚」在營銷學領域是十分經典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