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故事不長,啟迪深刻!

2020-12-18 騰訊網

有一個營銷經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把梳子賣給和尚。

第一個人:出了門就罵,什麼狗經理,和尚都沒有頭髮,還賣什麼梳子!找個酒館喝起了悶酒,睡了一覺,會去告訴經理,和尚沒有頭髮,梳子無法賣!經理微微一笑,和尚沒有頭髮還需要你告訴我?

第二個人: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經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失業,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

第三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在廟裡轉了轉,對和尚說,拜佛是不是要心誠,和尚說,是的。心誠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說,要敬。那人說,你看,很多香客很遠來到這裡,他們十分虔誠,但是卻風塵僕僕,蓬頭垢面,如何對佛敬?如果廟裡買些梳子,給這些香客把頭髮梳整齊了,把臉洗乾淨了,不是對佛的尊敬?和尚話說有理,就買了十把。

第四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如果廟裡備些梳子作為禮物送給香客,又實惠、又有意義,香火會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買了100把。

第五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你是得道高僧,書法甚是有造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積善梳」送給香客,是不是既弘揚了佛法,又弘揚了書法,老和尚微微一笑,無量佛!就買了1000把梳子。

第六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個和尚說了一番話,卻賣出了一萬把梳子。

那人說了些什麼?

他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是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 老衲豈能不從?

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當然,開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我們來看看:

第一個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太厲害,用常理去考慮銷售,是不適合做銷售的。

第二個人是在賣同情心,這是最低級的銷售方法,叫「叩頭營銷」,是不能長久的。

第三、四個人為客戶著想,可以說是「顧客滿意戰略」,自然會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僅能夠然顧客滿意,還能迎合顧客心理,自然就會不會差。

第六人就已經達到了物我兩重天的境界,不是在賣梳子,而是在賣護身符,把顧客的價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五個人都回去給經理報到了,第六個人沒有回去。他去找更多的寺院,他發掘到了一個市場,他要自己幹。

自然,他成功了,他成千上萬的向一個一個寺院賣梳子,掘到了第一桶金。註:本文轉載自網絡,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發給第一個你想到的人」

相關焦點

  • 聽說你把梳子賣給了和尚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營銷經理自詡自己推銷有道,什麼東西都可以賣給別人,即使別人不需要,他也能發現另外的推銷點,創造出客戶的「偽需求」,將商品賣給別人,最令他引以自豪的是有一次他把梳子賣給了和尚,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
    銷售史上的一道經典面試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馬雲曾經因為這道經典面試題開除了阿里內訓師,認為將產品賣給不需要的人就是欺騙,缺乏誠信的行為。今天就簡單聊一下這個話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促使人形成購買動機要靠兩個要素:需求和欲望先說需求,和尚沒有頭髮,根本用不到梳子,讓和尚買梳子無異於竹籃打水,顯然是徒勞的,需求這條路走不通。再說欲望,如何能吸引和尚買梳子?
  • 再聊「把梳子賣給和尚」
    如果數據不硬,什麼都不是。賣什麼?賣給誰?在哪賣?怎麼賣?這就是營銷的核心問題。把這些東西想明白,就可以動手了。動手不是戰略,是戰術,或者更直接點,是手段。有個老套的營銷故事,是「把梳子賣給和尚」。事實上這個故事還是很有意義的,重在思維的啟發,它內在的東西是講「賣給誰」和「怎麼賣」的問題。第一位銷售員賣了一把,回來說:「寺廟裡都不需要梳子,只有一個小和尚頭皮奇癢,賣給他了一把。」第二位銷售員賣了10把。他說山風很大,把前來進香的人頭髮吹亂了。
  • 溝通心理學「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
    但面試官除了一道題,就讓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那題目就是把梳子賣給和尚(在這裡我很不贊同某雲所說的和尚沒有頭髮,賣梳子給和尚是騙人)沒有頭髮不代表用不上梳子。最終只剩下甲乙丙三人留了下來表示願意去試一試,面試官給他們三日時間去向和尚推銷梳子,讓他們三天後到公司匯報梳子的銷售情況。
  • 瑞縈傳媒營銷小故事——第四個把梳子賣給和尚的人
    N個人去參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實踐題目:把梳子賣給和尚。眾多應聘者認為這是開玩笑,最後只剩下甲、乙、丙三個人。主持人交代:以10日為限,向我報告銷售情況。十天一到。主試者問甲:「賣出多少把?」答:「1把。」「怎麼賣的?」
  • 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故事太有啟發了!
    鬧騰了大半天,忽然,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經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失業,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鬧騰了大半天,忽然,傳來摩託車的聲音,轉眼間,一個警察騎著摩託車趕來了。阿遼沙本來是用這種觸犯眾怒的舉動給邱紅施壓,逼她出來。可出來的人越來越多,就是沒有邱紅,他的預謀失敗了,早沒了底氣。
  • 再把梳子賣給和尚!
    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大師。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問題。後來馬雲,馬老師還鄭重承諾過。如果阿里系公司有人提這種問題,他就把這個提問題的人炒掉。我們為馬老師點個讚啊!和尚大師沒有頭髮,明顯本人沒有對梳子使用需求。大師你用這個梳子去收藏起來吧,說了紀念你的頭髮是吧?追思紀念。大師不是見一次哭一次啊?送禮、禮品、轉賣獲利需求。
  • 面試官: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且不被馬雲罵?網際網路+思維,服了
    銷售史上有一道經典面試題,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重點考察銷售人員腦洞大開、忽悠客戶的本事。幾乎所有銷售培訓師都會給銷售新人洗腦。馬雲聽見阿里內訓師講這個案例後,立即開除了他,理由是銷售不是忽悠,不應該把產品賣給不需要的人群。
  • 面試官:請問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面試者這樣回答……
    一個奇葩的面試故事「小x是一個勤儉奮進的好青年,這一天面試一份銷售的工作,面試中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問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很多人抓耳撓腮後紛紛獻策:比如把梳子作為裝飾品,甚至是藝術品,具備收藏價值那種。比如開發梳子的又一功能,像梳尺磨得更細些。表面上它是梳子,實際上它可能是牙籤,說不定還可以做暗器。……問題問得作妖,回答的也不遑多讓。
  • 智慧與財富同在:怎麼把木梳賣給和尚?
    怎麼充分認識這種國情,怎麼從戰略上把握大勢、把握社會、經濟的內在規律和文化底蘊,是策劃業能否紮根中國、開花結果的前提。也是我們能否準確把握策劃時代基本特徵,能否正確利用策劃手段改變命運,依靠智慧創造財富的基礎。這裡,我們就可以借用《把木梳賣給和尚》這樣一個典型案例故事,來看策劃的真諦:怎樣利用智慧去創造財富。
  • 把梳子賣給和尚?瞎搞!
    首先,先環顧一下先如今的銷售界,有許許多多那類「把梳子賣給和尚」「把冰箱賣到北極」「把胸罩賣給男人」的營銷故事。「假,大,空」現象層出不窮,那麼這真的是銷售中的高手嘛?銷售的出路在哪裡?一位說:把產品賣給一個不需要的人,這最能體現我們的能力了,所有我決定去找以為農夫,向他推銷複印機!「「這個注意太好了,那我也就去找個漁民,把複印機賣給他。」另一位應聘者跟著興奮的說道。出發前,他們叫安妮和他們一起去,安妮考慮了片刻後說到:「我覺得那對我來說太難了,我還是想些簡單一點的來做吧。」
  • 為什麼要把梳子賣給和尚?(李金平)
    最近我的各大自媒體,老是向我推送一篇文章,其大意是「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裡面講的是五彩繽紛、有板有眼,可謂振振有詞。或許有的人會對此類文章極感興趣,畢竟它是證明自己「銷售能力」的最好手段,而我粗略地瀏覽後,卻選擇一笑了之!首先;有把梳子賣給和尚想法的人,只能說明你還不夠聰明,因為你在緣木求魚,你把寶貴的時間,花在了根本就不出結果的地方。
  • 把梳子賣給和尚 銷售人員都讚賞 馬雲卻認為「騙人」
    一次節目中馬雲講,當年阿里巴巴裡面有一個人給其他員工做培訓,那個人說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只要告訴和尚:把梳子給磕頭後頭髮凌亂的香客就行了。阿里員工聽的津津有味,覺得這人很會推銷。然而馬雲卻不欣賞:「把這個人給開了!」「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在銷售界很有名,故事中的銷售方式一直受銷售界讚賞,為何馬雲反對,在我看來,其實是兩種銷售觀的衝突。銷售界一般的觀點是,就算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只要突破一般思維定式,總有方法把產品賣出去。」
  •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才被馬雲認可?這營銷策略100分,回答滿分
    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只有賣不出產品的人。所以營銷技巧真的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關於銷售的故事有很多,但在所有關於銷售的問題中,有一個問題十分經典,那就是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阿里巴巴也不例外,當初阿里巴巴的銷售培訓師,也同樣用這道問題給阿里的銷售人員進行了培訓。不過當馬雲聽到阿里內部培訓師講述這個案例後,他立即以銷售不是忽悠,產品不應該賣給不需要的人為由,解僱了這名培訓師。
  • 馬雲:把梳子賣給和尚就是詐騙。不,那是發現藍海市場的好辦法
    產品總是會從小眾往大眾發展,這意味著原本「不需要」這類產品的人,會在某種驅動力的作用下「需要」這類產品,換句話講,和尚或者也會有需要梳子的一天。找到那個「需要梳子的和尚」「把梳子賣給和尚」在營銷學領域是十分經典的題目。
  • 面試官: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90後的回答非常精彩
    說到和尚很多人覺得他們已經超凡脫俗,有人覺得他們沒有責任,拋下自己的父母去出家,雖然不同的人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真正的甜苦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而想當和尚必須與塵世脫俗,而且不能有個人情感,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剃度,頭上的點數是等級,所以賣梳子的小販如果賣給和尚可算是十分荒謬可笑了。
  • 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員工,馬雲把他開除了,阿里銷售鐵軍怎麼煉成的
    從一個小故事說起。有一次,阿里有老師給銷售人員培訓,講怎麼樣把梳子賣給和尚。類似的課程還有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之類的。考驗的都是銷售人員如何發現需求、引導需求。馬雲覺得和尚本來就不需要梳子,把產品賣給本來不需要這個產品的客戶,是騙術而不是銷售術。這種做法對阿里的價值觀是巨大的挑戰。在其他大部分公司,都不會這樣做。但阿里的銷售鐵軍,正是靠不斷開除這樣的人打造出來的。
  • 面試官,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小夥跳出固有思維,把不可能變可能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非常不錯的企業在招聘銷售總監。於是很多自認為優秀的應聘者都想去試一試,然而,卻收到這樣一個面試難題:把梳子賣給和尚。企業通知以一周為限,誰賣的梳子最多,誰就可以成為企業的總監。
  • 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面試者機智回答,當場錄取
    分享職場中的人和事,有故事,有溫度,歡迎大家關注【靜靜職場】一家公司為了招聘一名銷售人員,在面試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梳子賣給和尚?」前來面試的有三個人,第一個回答說:「我來這裡面試,將要銷售的產品不是梳子,我服務的客戶也沒有和尚,你問的這個問題很無聊,我不願意回答。」第二個面試者想了很久,最後說,這個問題有點難,我覺得自己賣不出去。
  • 誰能把梳子賣給生菜?
    作為菜園子產品經理社區的創始人,把梳子賣給 生菜 老師,有什麼特別的呢? 主要是因為生菜老師長這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答案:甲:經過努力,賣出一把。(把梳子當作一個撓癢的工具賣出去了。)乙:賣出了十把梳子。(因為看到女客頭髮有點散亂,於是對寺院的主持說,這是一種對菩薩的不敬,終於說服了寺院買了10把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