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營銷經理自詡自己推銷有道,什麼東西都可以賣給別人,即使別人不需要,他也能發現另外的推銷點,創造出客戶的「偽需求」,將商品賣給別人,最令他引以自豪的是有一次他把梳子賣給了和尚,他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寺院,找到了和尚,首先他對和尚說:拜佛是不是要心誠。和尚說,是的。心誠是不是要心存敬意。和尚說,要敬。他說,你看,很多香客不遠萬裡來到這裡,但是卻風塵僕僕,蓬頭垢面,如何顯出對佛尊敬?貴寺備上幾把梳子,讓香客能夠整理好儀容,不是對佛的尊敬嗎?和尚心覺有理,便買了幾把梳子。後來,這個經理又發覺了另一個營銷點,又去找和尚商談,那就是將梳子作為信物,為梳子開光,既保佑平安,又弘揚佛法,豈不善載。和尚聽了大為所動,一口氣買了上千把梳子。
這就是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聽了是不是有些感覺這個經理有些智慧,經銷之道不同尋常呢?我們聽聽馬雲怎麼評價的。
在一次採訪中,馬雲說了這麼一段故事,有一次阿里巴巴的銷售人員正在培訓,他去看了一下,發現培訓老師在講怎麼樣把梳子賣給和尚,他便坐下了聽了五分鐘,結果呢,非常生氣,就把這個培訓老師給開除了。因為他覺得是騙子,因為和尚本來就不需要梳子,把產品賣給那些不需要這個產品的客戶,他認為這就是騙術,而不是銷售之術,對我們的價值觀是巨大的挑戰。
我不知道我所聽到的版本,和那位被開除的培訓老師所講的版本是不是同一個,但大概是一致的吧。銷售的故事總是那麼幾個傳來傳去,大家大多耳熟能詳。這兩者的衝突就在於和尚買梳子到底是不是偽需求,這個銷售經理是不是在騙?我把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和大家有所交流,共同學習。
首先,我贊同馬雲說的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營銷經理的價值觀是能夠把商品推銷出去,達成買賣,這就完成了一個銷售人員的責任,至於是不是真的需要,反正已經找到了一個你需要的理由,你想要了,就OK了。馬雲之所以把宣講這個故事的講師辭退,是因為,他更強調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創造的偽需求改變了事情的本來面貌,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對客戶也可能造成損失,這種買賣多了,社會風氣也變了。所以我更贊同馬雲的觀點。
這兩種觀點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是兩種層次,一是只考慮工作的需求,為達目的另闢蹊徑,甚至不擇手段。相信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包括許多努力工作的人,為了生存,為了升職,或不得已為之,或早已放開一切,這種情況仿佛被社會默許。二就是思考了更多的職業意義,自覺身負著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感,以得心安,或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