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轟動一時的李心草案落下帷幕。就在一年前,一條花一樣的的生命逝去了,幾個年輕人毫無節制地飲酒,導致李心草在醉酒狀態後期的一個多小時內,精神狀態不良,作為同伴的羅秉乾只是採取勸說等一般安撫行為,採用打耳光的粗暴方式為李心草醒酒,致使李心草情緒更加不穩,最終造成李心草翻越江邊護欄墜江溺亡的危害後果。最終法院對被告人羅秉乾過失致人死亡案、附帶民事訴訟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判處被告人羅秉乾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
一年以來,民眾對案件各種猜測,猥褻、侮辱、後臺等詞語頻頻出現在網絡上,讓大眾先入為主地認為事件的真相就是這樣。案件最終的調查結果和判決結果與民眾一直以來的猜想大相逕庭,這讓很多民眾心理一陣陣不舒服,直呼有內幕、有後臺、司法機關不公正、有問題,但或許不是司法機關有問題,只是我們的思想被網絡上那些沒有被證實的報導左右了呢?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態度與品德的形成會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就個體內部條件來講,「認知失調」和「態度定勢」是很重要的因素。
「認知失調」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當個人所持有的認識或觀含與新出現的觀念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個體會在心理上會有不愉快或者緊張、焦慮的感受,為了減少或消除這種不愉快或者緊張焦慮的感受,個體會試圖通過改變自己的觀念或者行為使得自己的觀念與他人的觀念或新觀念保持一致,以達到內心的平衡。當案件還沒有結果的時候,不是沒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但是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觀點,轉向與大眾觀點一致的陣營,是為了讓自己免遭輿論的壓力。
「態度定勢」是個體由於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迴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期和評價,進而影響人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先入為主的所謂的「真相」蒙蔽了大眾的雙眼,之後在看到真正的真相,則會選擇不去相信,或者否定它的真實性。
悲劇的發生太讓人惋惜,客觀上我們應該維護弱者的利益,但是我們也應該相信司法的公正性,他們看到的是事件的全部過程,而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公眾會憑藉自己看到的一部分事實進行猜測,但是猜測終究不是事實。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還原事情的真相,才能更好地保護弱者,才能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對此,你還有什麼看法,戳戳評論告訴我,「一起考教師」旗下的「大學小喇叭」不僅為你提供資訊,更願意傾聽你的見解、為你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