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加推 美團最好戰的男人:做外賣花100億買到的教訓值得深思

2020-12-11 調皮電商

昨天推的王慧文清華產品課筆記精華,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好評,不少大佬都在轉發。其實我們目前看到的課程筆記有六篇,上次限於篇幅,只在其中一篇的基礎上做了精編,其它五篇中還有不少有趣的乾貨。比如,最懂燒錢補貼的美團,是如何看待補貼競爭的?以及,網際網路行業為什麼都在追求規模效應?注意王慧文講這個問題時,還沒有發生螞蟻IPO暫緩,《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發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變化,現在回頭追根溯源,去看網際網路行業的規模效應是如何發生發展的,也會有新的收穫。上次的推文發出後,很多讀者也來跟我們討論,最讓他們有收穫和共鳴的部分,雖然每個人的關注點都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個人都從各自的行業、專業印證了王慧文所言不虛,確實幹貨。所以,應大家的要求好評加推。筆記原文由網友Patrick 整理,我們有編輯刪減。以下,enjoy。

01關於補貼競爭

在激烈競爭的環境裡,中國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發明創造了:巨額補貼競爭(量子力學)。

有很多種補法,補給商家、補給用戶、補給騎手、補給團隊,巨額補貼的早期,大家都很相似。

但是要記住,謹慎提供非常好的服務給不該服務的用戶。

怎麼知道一個用戶是優質的還是劣質的?不要過分相信直覺。比如,美團外賣價格敏感度最高的區域,你絕對想不到是國貿和中關村。因為這裡的消費者有智商優越感,喜歡比價。

商家也是同理,美團和點評都是在中端商家身上賺錢。

低端不賺錢,因為每個新商家上線,美團的成本是140(PS:盈虧成本顆粒度核算到每一家商家了,這一點很不容易,也很重要),很多商家讓平臺賺不了錢。

高端也不賺錢,因為他們大多注重線下的位置選擇,沒有打折意願。很多打折是平臺補貼的,也賺不了錢。

有一段時間經常有投資人過來說亞馬遜的Prime很好,是不是美團也做一個類似的外賣會員?

老王覺得不靠譜,投資人也跟同行說了,同行(餓了麼和百度)就上線了買會員一個月訂單滿 20 塊錢免配送費,美團沒有做,因為做這個服務的邊際成本是非常高的。美團當時算帳算不過來就沒做,同行做了之後一個月大概虧兩三千萬。

同行發現一個問題是:停掉這個會員之後這些用戶再也不買了。當時有會員活動的時候美團戰投部的人全都轉去用餓了麼點外賣,這幫人受教育很高薪水也挺高,天天點星巴克,是很優質的用戶,LTV(生命周期價值)很高,結果會員活動一停立刻就不再點單了。

這裡面的關鍵是,免配送費之後消費者在外賣平臺上買的東西是他們原來買的東西嗎?

事實上原來這些消費者根本不在外賣平臺上買星巴克,免配送費之後他們都在外賣平臺上點星巴克,補貼消失後就不點了,他們又轉回從線下買星巴克了。

在外賣平臺上買節省的是他們等星巴克的時間,假設這個時間和體驗的提升值2塊錢,當補貼消失後他們不願意為了假設3元的配送費去外賣平臺上點,所以補貼消失後用戶行為又變回去了。

所以要考慮到你的補貼是為了讓消費者體驗了一個更好的消費模式,還是補貼扭曲了產品或服務的定價本身。補貼最怕的就是這個,扭曲了定價本身而不是讓消費者體驗了更好的模式。

餓了麼去年虧了100億,意味著每天虧掉3000萬。

總結:要把補貼給到這個市場空間的用戶,而不是這個市場空間以外的用戶,即不該提供服務的用戶。

02規模效應與反規模效應

美國有非常多大的品牌,比如麥當勞、KFC,日本有711,中國大的品牌比如說鏈家、永輝。

我們和他們有個重要差異:美國和日本的很多品牌是加盟制的,中國品牌裡自營的比例遠高於美日。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這就涉及到哪些要素有規模效應,哪些沒有,要把有規模效應的留在品牌手裡,把沒有規模效應的放給加盟商。

美日這些公司的單店是沒有規模效應的,但是品牌和供應鏈是有規模效應的,所以加盟商只能從麥當勞定義好的產品庫裡選,且原材料只能由麥當勞緊密合作的供應商來供應,還有711的選品、系統、供應鏈都是有規模效應的,這些有規模效應的要素都握在麥當勞手裡,而比如下面具體工作的員工有沒有認真工作等,這些沒有規模效應的要素交給加盟商。

什麼要素有規模效應什麼要素沒有,在一個行業新興的時候不是那麼好判斷,如果你把一個反規模效應的重要要素放在自己手裡,那很可能就會掉到坑裡去。

在行業早期,團購是一個以城市為規模效應單元的業務,上海的業務和北京的業務沒有直接聯繫。在千團大戰的時候就有一派參與者,也懂這個規模效應,但不同人懂的深度不一樣,這 一派的人認為如果和競爭對手全面開戰,會攤薄在一個城市的資源,所以不如集中力量做有限的幾個城市,因為這個業務有城市的規模效應,你既可以賺錢,又可以防禦讓別人打不過你,所以應該集中力量而不應該撒網。

這個邏輯對還是不對?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企業競爭中不同時間點都要面臨這樣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是決定勝負的。

當時千團大戰中國省級城市大約30個,地級市有300個,縣級市有2000個,所以大家當時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要開幾個城市,而當時又是虧損經營,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都要面臨這個問題。

先說結論,有一部分同行開25-30個城市,另一部分同行開150-200個城市,美團開94個城市。最後前兩類同行都輸掉 了。

聽起來和城市級的規模效應是反的,所以這是企業經營裡真正難的地方,因為規模效應大家覺得自己都懂,其實難就難在不同的要素有規模效應,且不同要素之間的規模效應還有博弈關係,這個要素和另一個要素的規模效應到底哪一個更強。

首先不考慮其他要素的話,城市應該開得少,否則資源會被稀釋導致在單個城市裡落後,對手就在城市裡形成了正反饋漩渦。

但還有另一個要素,就是團購網站的用戶是從哪裡來的。在當時2010年2011年的時候,團購網站的用戶其實只有兩三個來源,準確來說就是好123和團八百,好123作為一個導航網頁有 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在於,他每一個行業都得放幾個網站,不能只放團購的網站,還得放汽車、遊戲、健康的網站,但他頁面空間非常有限,所以他一個行業只放1家公司的地方,叫名站,還有一個地方一個行業放6家,叫酷站。

另外好123這個售賣是全國售賣的,今天你打開任何一個APP,APP都會知道你的位置,所以現在這些產品都是LBS的,但當時好123是WEB的,他不知道你在哪,所以他沒法按位置售賣,只能全國售賣,對於團購網站來說必須進入到前6的位置,這是0和1的關係,進不去就沒有流量了。

這個流量獲取成本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一筆開銷,這就導致如果你城市太少,那麼你就失去了另一個規模效應,叫營銷的規模效應。

如果你有100個城市,那就是100個城市來分攤,如果你只有25個城市,那麼你要麼無法負擔這個支出,要麼有大量的流量被浪費掉了,當你大量的流量被浪費掉後,那麼你在已有的城市也打不過別人了。

如果你開150-200個城市,那麼你的虧損會很多,且人才有限被稀釋掉了,這導致開150- 200個城市的同行雖然有流量但線下競爭力不夠且資金消耗快,這就體現了反規模效應。

03成為馬太效應的受益者

馬太效應決定了很多行業只有3家。比如VC就是紅杉、騰訊、高瓴,門戶網站就是搜狐新浪網易。

我們怎麼成為馬太效應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呢?

舉一個例子,雅虎起步的時候是門戶網站,當時也有好多家網際網路公司,雅虎給一個投資商開了200萬美元的估值,他們沒投,沒投的原因是雅虎只有2個年輕人就要200萬美元估值,估值太高了,結果很快紅杉就翻倍投了。

老王問了紅杉為什麼這麼快投了雅虎,紅杉的人解釋說大部分風投都是有流程的,流程走完要一兩個月,但紅杉判斷這個行業剛剛起步,從業者之間的差距可能只有一兩周的時間,如果花2個月做決策那麼情況可能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了,但如果我們領先投了就會產生領先效應,「紅杉花大價錢投了2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人這個事會產生很大的話題性,這就會進一步產生巨大的光環效應,從業者也會優先投這個公司的簡歷,這又導致他們產生了人才優勢,又吸引他們很快拿到下一輪融資,進入了正循環,包括電動車拿錢拿地、以及品牌營銷都是 這樣。馬太效應對早期創業者是非常重要的。

美團有一個投資商在2008年左右也投資了京東,當時京東不是特別出挑的,京東只想融一點錢,但他們給了京東很多錢,老王問他們當時你們怎麼判斷該押注京東的,他們說我們當時看京東的時候發現了兩個信號,

第一是他銷售額快速增長,第二個是網上非常多人罵京東,有人罵還快速增長,說明需求旺盛,邊罵邊用。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驅動你的業務進入馬太循環,而不是解決這些問題。

幾乎所有的領域,大部分決策者都沒有有效的信息、知識結構和判斷方法出獨立判斷,所以大家只能依賴馬太效應。所以我們要儘可能抓住有規模效應的要素,儘可能減少反規模效應,儘快形成馬太效應。

04疫情加速直營向加盟轉型

前面說到,很多中國大品牌都直營為主,與美日加盟為主的大品牌有很大差異。為什麼會這樣?

老王認為這是多種要素導致這個結果,其中一個要素是中國現在的錢還太好賺。

大家想一想,你經營一個企業,裡面有很多反規模要素,但你仍然沒有把這些反規模要素拿掉卻還能把企業經營好,這隻說明了中國的錢還太好賺了。

一個產業成熟就意味著你能犯的錯誤越來越少,你的每一個錯誤都會被放大成為你失敗的原因,現在中國還處於很寬鬆的商業環境中,導致你犯了一些錯誤也沒關係。

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現在的商業周期還比較短,這導致大家形成了一些錯誤的商業認知還沒有被糾正。

老王相信這次疫情會對中國的商業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會讓很多連鎖企業不再直營,而更多地採用加盟模式。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是直營的話,你的所有經營成本都是母公司的,疫情導致社會停擺的時候所有成本也都要自己承擔這會導致你的抗風險能力很差,而加盟模式會把成本分給下面,讓連鎖店的緩衝空間更大。

第三個要素是網際網路,這個要素的存在導致了大規模的企業有研發效應,比如說鏈家,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可能鏈家現在已經過得很艱難了,而由於有了網際網路的存在,鏈家的規模大可以養活更多的產研,導致了鏈家可以在產品上獲得了相對於規模更小的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網際網路是有規模優勢的。

再留一個思考題,淘寶和京東誰的規模效應強,美團外賣和滴滴打車誰的規模效應強?

這些問題都是不那麼好判斷的,這些問題老王問過行業內部的人,資深的人很多也判斷不了,但事實上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判斷錯了,通常會掉到很深的坑裡去。

05最後:別看傳記

每家公司成功後都有公司寫傳記,美團的傳記叫《九敗一勝》,不推薦閱讀,《騰訊傳》也不推薦閱讀。很多傳記不好的原因是:

大部分公司的傳記都是用來宣傳的而非傳遞知識的;

很多公司傳記都是外面的人寫的,作者不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事,包括社會上傳的美團的很多事都是瞎說。

相關焦點

  • 美團外賣餓了麼商家評分/評價如何提高?這幾點你一定要知道!
    同樣店鋪美團評分一般會比餓了麼低一些平臺對商家的評價是7天統計一次,所以我們在平臺前端看到的評分都是從昨天往前推7天的綜合評分。所以這個時候評價管理真的是非常重要:即人為刺激好評數,主動減少差評數很多老闆反饋說,好評卡和餐盒貼的現在一點作用也沒有了。很多顧客根本不注意,加微信的很少主動給好評的更少了。那麼我們通過什麼方法提高顧客主動評價數量?1.提醒再提醒!
  • 每天有3500萬人在美團上點外賣:每20人就有1人點外賣
    你可以這麼理解,美團花5.5億元買了理想汽車的股票,理想汽車也挺爭氣的,股價一路高歌猛進,這讓大股東美團樂開了花,坐收58億元。以外賣餐飲,旅遊酒店為核心業務的美團搞起了投資理財,多少讓人有點違和感,這也是我認為美團的Q3季度財報不太健康的地方。
  • 人人都可以做外賣商家!美團外賣運營規劃師吹響最燃號角
    岸香咖啡「可甜可鹽」,合肥人的第二心儀空間從2008年第一家門店在合肥開業至今,岸香咖啡在安徽地區已成功打造了100多家直營及加盟連鎖門店,最大店鋪佔地約2000㎡,名副其實的實力派。2018年9月,在美團外賣運營規劃師的指導下,岸香咖啡52家店上線美團外賣平臺。「外賣就是典型的『網際網路+』,給餐飲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東西。就是說我們同樣的場地,同樣的人員,同樣的成本,在同樣的基礎上,推出外賣之後,我們每個店業績都上升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純利潤。」岸香國際控股集團董事長黃保鎖曾在鳳凰網安徽採訪中談到了上線外賣平臺的成效。
  • 美團外賣83%佣金都花在配送上,但騎手也不賺錢,錢去哪裡了?
    另一邊,美團外賣也叫苦,從外賣業務誕生以來,虧了5錢,2019年才實現盈利,並且是微利,一單只賺2毛錢,為什麼還這麼多人搞我。 從美團的財報也能看到,2019年外賣佣金收入496.47億,餐飲騎手成本410.42億,佔到佣金收入的83%。
  • 美團外賣,十個好評擋不住一個匿名差評
    朋友做美團外賣好久了,無論從食品的味道和品質以及包裝都做到了事無巨細,精心挑選。前面也針對朋友的這樣件事情做了相關的報導。朋友的外賣經營之路告訴我們作為商家忘本的絕情,在美團上我的朋友開店一過月虧損了四五萬,銷售出現負銷售額,等於賣出去一份還倒貼的現象。我的朋友感覺無比的鬱悶,生意在難做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笑話,現在這件事情在朋友圈內已經是笑話了!在美團外賣騙吃騙喝,是不是美團平臺的監管風氣?
  • 從團購到外賣老大,再到生活服務平臺,美團是如何一步步壯大的?
    而一個城市中最接近民生、啟動門檻最低的,就是擺地攤。為了扶持地攤經濟,不少城市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不過,地攤經濟裡最大的商機,除了擺攤做生意本身,誰能給這些突然湧現出來的小商戶提供支持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攤經濟一旦做起來,背後的支持需要一個龐大的系統,從哪兒找穩定的貨源?
  • 騎手體溫實時在線顯示 美團外賣「疫情考卷」獲好評
    多數人會優先選擇更「安全」的外賣。而針對「非接觸式」外賣配送服務,美團外賣做了一系列的針對性措施,受到了大眾的好評。在無限期的疫情之下,不少餐飲商家,為了減少疫情對自己的損失影響,紛紛轉戰線上,進行外賣配送。而作為國內外賣配送巨頭之一,美團外賣迅速拿出應對舉措,在1月26日便推出了「無接觸式」服務。
  • 好評差評,對美團外賣小哥很重要
    據透露,好評差評,對美團外賣小哥很重要。好評差評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站在高處看低處人,不是一家大小等他們養誰會去幹外賣,一個差評可能讓他們一天白幹了,卻給你說得輕輕鬆鬆。人家送餐,幫忙買東西需要收費的,叫你出錢肯定就不樂意了。
  • 外媒:外賣巨頭美團盈利,為Grab和Gojek帶來福音
    這就是中國的美團。美團是一款十分受歡迎的app,它涵蓋了從日常交易、外賣配送、酒店預訂、共享單車、電影票預訂到打車等數十種服務。最近,美團首次實現了盈利。 過去半年間,其與姊妹應用大眾點評一起,實現了高達25億美元的利潤。 這與Uber等大多起步於矽谷的按需服務創業公司形成鮮明對比。2019年的前三個季度,Uber的虧損高達74億美元,令人唏噓。
  • 美團的「神話」再現?美國外賣第一股誕生,坐擁100萬外賣小哥
    美東時間12月9日,有著「美版美團外賣」之稱的DoorDash登陸美股上市。截至收盤,DoorDash的股價首日上漲高達85.79%,市值成功突破600億美元。在成為美國外賣第一股的同時,DoorDash也成為今年美股募資最高的IPO之一。
  • 美團推外賣版拼多多 主打低價拼單免包裝費等
    美團是不少人都在使用的一款軟體了,隨著外賣軟體的增多,很多消費者在點外賣之前也是會對比哪個平臺會便宜一些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推外賣版拼多多了,主打低價拼單免包裝費等,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團網有著「吃喝玩樂全都有」和「美團一次美一次」的服務宣傳宗旨,大家都想要吃到價格划算的外賣了,有時候一些外賣紅包、優惠券、抵用券等平臺也有推出,但是外賣版拼多多是怎麼樣的呢?
  • 餓了麼最先成為外賣第一後,你所不知道的美團驚天逆襲真相
    它似乎沒有那麼多技術含量,然而在我們不認為外賣是個大產業的時候,餓了麼做到了九十多億美元的企業估值。看過一個市場數據,美團外賣大概佔市場份額60%多一點,餓了麼佔30%多一點,兩強之後再剩下的那些品牌總和也不過就幾個點了。為什麼整個中國只有美團和餓了麼兩家佔這麼大的份額,其他人就做不起來呢?
  • 餓了麼成為外賣第一後,這裡有你所不知道的美團驚天逆襲真相
    它似乎沒有那麼多技術含量,然而在我們不認為外賣是個大產業的時候,餓了麼做到了九十多億美元的企業估值。 看過一個市場數據,美團外賣大概佔市場份額60%多一點,餓了麼佔30%多一點,兩強之後再剩下的那些品牌總和也不過就幾個點了。 為什麼整個中國只有美團和餓了麼兩家佔這麼大的份額,其他人就做不起來呢?
  • 外賣也有家的味道:這家用可回收餐具做外賣的企業復購率超40%
    轉機來得很快,2015年,多家外賣平臺開始嶄露頭角。「藉助平臺去做生意」成為異口良食的新思路,因為網際網路平臺有流量、有工具,就是一個線上「商城」,是完美的擴張業務的渠道。再也不用辛辛苦苦線下地推了,「宅」著也能做生意。
  • 如何做好一家鮮花美團外賣,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本期為你揭曉
    第一:店鋪的五星,必須是要點亮的,證明是你好評店鋪,這個是會直接影響你的排名,送到的時候一定要和客戶要到五星好評,最好是配圖帶字,這樣會讓單品出現100%好評會直接影響到顧客成交率,如下圖:第二:體檢分,體檢分最重要的就是各項指標,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排名,後臺回復消息的得分,商品主圖豐富率,如果你是加盟了品牌門店,這些有人會幫你弄,如果沒有加盟品牌的,商品豐富度和後臺消息一定要及時更新
  • 八年跟蹤,還原最真實王興,八大鐵律創造無邊界美團
    前幾天,美團路演。王興在微信上扔來一個連結,他認為這家公司值得我關注。這家公司涉足領域,與美團正在做的事相隔距離,大概有從北京到香港那麼遠。因為美團上市,很多創業者、投資人都在談論:它是如何做成一家五百億美元公司的?它未來能否成為一家千億美元公司?
  • 最全美團外賣平臺排名邏輯解析!
    新手剛開始進入外賣這個市場後肯定會不知所措,所以有必要了解清楚外賣平臺的排名規則與「潛規則」。本文主要包括四個部分:1、美團外賣排名的核心規則,給大家總結了最全面的影響因素。2、很多有堂食的老闆們並不知道美團外賣和大眾點評是有聯動的關係,把大眾點評做好,美團外賣的流量也因此可以佔到不小的便宜。3、很多老闆對接的美團經理不同,不清楚城市白領、CKA、KA和SKA有什麼差別和條件限制,本文會給大家逐一講解。
  • 外賣小哥為什麼都喜歡討要好評呢?該不該給呢?美團餓了麼外賣
    每個平臺的城市代理都設定他們的獎勵機制,我以我所在的地區來講:(美團:只要好評達10%都按1塊錢一條好評)( 餓了麼:20%下好評沒有錢,20%-30%之間5毛錢1條,30%上1塊錢一條且月單量要滿足600單,月單量不足600單的不計好評錢)
  • 餓了麼月活反超美團外賣有玄機,美團社區團購的未來價值或高於外賣
    《紅周刊》:外賣業務依舊是美團平臺最活躍的部分。三季報顯示,其外賣交易金額同比增長36.0%至1522億元,交易筆數也同比增長30.1%至3490萬筆。但餓了麼的數據也表現搶眼,據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餓了麼在10月份的MAU(月活躍用戶)已經超越美團外賣,這是餓了麼近兩年以來月活用戶首次在App端高於美團外賣。怎麼看美團外賣的競爭能力?
  • 財華洞察|資本的饕餮盛宴,中、美版「美團」如何突圍外賣江湖?
    到如今,DoorDash通過其當地的物流平臺,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連接超過39萬家商戶,服務逾1800萬消費者,擁有100萬跑腿(送餐員)。當然,這與美團擁有650萬活躍商家、4.765億交易用戶和約400萬騎手簡直沒法比。不過在美國,DoorDash的發展非常迅猛,短短兩年就超越了行業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