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母親用簸箕顛麥粒兒,上上下下搖晃幾次,飽滿沉實的麥粒就沉到了下邊,單薄的麥魚兒就浮到了上邊,然後用手捋去浮在面上的麥魚兒,繼續再上下顛幾次,麥子中的秕粒就徹底被清除乾淨。
後來我在建築工地看到振動篩,左搖一下,右搖一下,符合條件的沙粒就會被選擇出來,漏到篩底,粗糙的砂礪則留在篩筐裡被清除掉。用這種方法,建築工人可以把一堆沙子,按沙粒直徑的大小,分出不同型號的沙子,運用到不同的場景裡去。
簸箕和篩子的原理很簡單:要麼顛(上下振動),要麼晃(左右振動),在起顛和晃中,不同份量、不同規格的事物就自然而然地區分出來。
利用的是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同一地點同一加速度,質量重的物體受到的引力大,所以會沉到底部,質量輕的物體受到的引力小,所以會浮到上面。
後來行走在社會,我發現社會上的很多事兒,也和簸箕、篩子的道理一樣。
二十年前,大街上亂,小攤小販到處都是,大街小巷儼然成了自留地,街道想怎麼佔就怎麼佔,牆壁想怎麼劃就怎麼劃。
「城市牛皮癬」這個詞,成了時髦詞兒。
輿論場上罵聲一片。
「城管」這個「純中國特色的物種」應運而生。
為了有效管控「城市牛皮癬」的擴張,城管甫一出現,就以強力管制為主要特徵。
嚴打嚴管成了標配。
那時候人們認為「早就應該這樣了」,所以碰到小商販攤子被砸,民眾還常常一片叫好之聲。
終於,「城市牛皮癬」鮮有人提及了,但城管之暴力執法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幹小商販的,都是窮人!對窮人難道不能更好一點嗎?」這樣的思潮開始蔚然成風。
城管似乎成了十惡不赦之徒——你看,輿論場上又是罵聲一片。
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不就是篩子理論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動體現嗎?
牛皮癬來了,讓城管來管一下;城管橫行了,再讓民意來消滅它。
就像一把篩子,往左邊晃一下,然後再往右邊晃一下。
最終,城市牛皮癬減少了,暴力執法現象也減少了——就在這種篩子的振動中,人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社會進步了。
整個輿論場就是一把大篩子。
對某件事物,常常是一會兒表揚,一會兒批評。
表揚就表揚過頭,批評就批評過頭。
就像篩子,一會兒往左顛,一會兒往右顛。
但就是在這種左右顛倒中,真理在上升,謬誤在下降,光明在上升,黑暗在下降——二十年前,公務員還興分配,誰跟縣長能扯上關係誰就能分到好單位;十年前公務員開始社會招考,你只要自己真有本事,你就能憑本事進入心儀的機關單位;十年前大吃大喝還成風,而且明目張胆,現在大吃大喝可能還沒死淨,但全部都轉到了地下。
我預測,地下的那部分,也很快會死掉大半兒。
這些全靠民意的威力——民心思進,國家和社會的篩子就得不停地振動、不停地顛波,通過振動和顛波,去蕪存精。
再後來投資股市,我發現市場的運行軌跡,更是遵循了典型的篩子的邏輯。
先是藍籌股受追捧,追出泡沫後,破滅了。
然後是成長股受追捧,追出泡沫後,也破滅了。
與之相對的,就是大盤指數的過山車般的暴漲暴跌行情。
市場中絕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嘲笑和咒罵A股的這種過山般行情——殊不知,這種行情,恰恰是市場正常演化的表現。
因為在股指的上躥下跳中,好的股票越走越高——就像簸箕和篩子裡好的麥粒和合規的沙子兒,而壞的股票越走越低——就像簸箕中的秕粒和篩子中不合規的沙礪。
股指的上躥下跳,就是股市的篩子在擇優去劣。
這種橫貫生活、社會、股市的「物競天擇」原則,我稱之為篩子理論。
好好琢磨一下吧,很有味道!
琢磨透了,你就能得到很多重要的人生啟示,尤其是在股市中、生活中、工作中、社會中、人生中的很多顛波中,採取正確的態度和姿勢。
琢磨透了,你會發現整個人類進步的歷史,都是在篩子中完成的。
全文完。
我是騰騰爸,暢銷書《投資大白話》與《生活中的投資學》作者。
擅長用最簡單直白的語言,闡述最深刻複雜的道理。
擅長做市場判斷、估值判斷和企業分析。
擅長撒潑、打滾、灌水、吹牛、聊天——喜歡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資中的大事。
並且喜歡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操作,讓時間和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投資成色。
認可他,喜歡他——就請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他——
碼字不易,拒絕白瞟,歡迎點亮下方「在看」、積極點讚評論,多給騰騰爸積攢一點人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