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個手藝人,一生做過很多手工活,有一些還十分繁重,即便如此,母親也都得心應手,嫻熟自如。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家住在鎮上,每年的四五月間,附近的生產隊都要把收割後的草籽子拉到供銷社來賣,這一段時間裡,母親用篩子篩草籽子,也掙來了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
當時,種草籽子是為了給土地增加底肥,在水稻將要成熟的時節,農民把草籽子撒在稻田裡,次年的春天,草籽子一大片一大片地蔓延開來,淹沒了田埂,布滿了溝溝坎坎,嫩嫩綠綠的,無比茂盛。此時,農民把長滿草籽子秧的地犁翻晾曬,灌溉進水浸泡漚爛,一塊一塊的春秧水田就備好了。也有的生產隊讓草籽子秧瘋長下去,待成熟後收割它的種子。開花的時候,紫紅色的小花競相綻放,一大片一大片的,花團錦簇,花的海洋像雲錦綢緞般鋪展,與金燦燦的油菜花爭妍鬥奇。
當時,篩選草籽子的工具多半是篩子,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具,很多人可能都會用。但是,倘若作為一種勞動工具,恐怕不是人人都能使喚得了的。
用篩子篩草籽子是一件很吃力的活,因草籽子顆粒雖小,但比重很大。一旦接下了人家的活,就要趕時間做。一天或者半晌下來,母親常常是累得腰酸腿疼。其實,那些賣草籽子的農民比母親的力氣大多了,可他們使喚不好篩子,幹不了這個活。用母親的話說,雖說篩篩子是要用力氣,最要緊的還是得講究一些竅門,過好四關:選篩、盛量、穩定和踅動。
篩子大小選用中號。篩子從材質上分,有竹篾篩子和鐵製篩子;從容量上論,有大號、中號和小號;從篩眼上看,有粗篩子和細篩子。為了多出活,母親選用中號的竹篾篩子,盛進草籽子,既輕便又節省體力。
盛量適當勿過邊沿。盛進的草籽子過多,草籽子踅動時容易跑出竹篾的邊沿,撒落一地;盛進的草籽子太少又不出活。何謂盛量適當呢?母親說,將草籽子盛進到接近竹篾邊沿的地方剛好。
穩定篩子要靠腰部。盛進草籽子之後的篩子很重,母親先把雙腳向前分開,彎下腰,站立成外八字,形成一個扎馬步的姿勢,穩定重心,端起來之後,一篩子一篩子連續做下去。
踅動篩子朝向中心。踅篩子是篩篩子的關鍵動作,不能過快也不能太慢。快了,累人不說,還會把草籽子踅出篩子;慢了,草籽子裡的雜物聚攏不到一起,清除不了,費時費力。母親踅篩子的時候,正反兩個方向轉,把握好快慢節奏,如此反覆,碧綠的草籽子撲簌簌地漏在地上,掩在草籽子裡面的雜物就會不斷翻露出來,聚攏在篩子裡。
篩完草籽子後,賣草籽子的農民會給母親舀一些草籽子,算作勞動報酬,漏掉在地上的草籽子也歸了母親,連帶雜物中的草籽子莢母親也可以裝進布袋裡帶回家,淘洗以後再一併賣給供銷社。
「是藝就防身,就怕藝不真。」這是母親教我的一句話。多年以後,我才揣摩明白,母親心中的「藝」指的是生活技能。她的意思是說,手藝多了不怕,說不定什麼時候都能派上用場,怕的是學藝不精,技不如人。時至今日,母親的話依然在激勵著我。如何研習並精通一門甚或多門生活技能,才是生活在塵世中的每一個人去思考和努力實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