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2020-10-03 知蒙教育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

【記 者】:如今,由於工作節奏加快、社會交往增多,許多年輕父母都嫌自己帶孩子麻煩、誤事,都想把小孩交給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長大了,麻煩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師,您覺得這些年輕父母的如意算盤真的很「如意」嗎?

【李玫瑾】: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隻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後,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了幾聲,然後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後又會迅速爬上去,緊緊抱住那隻毛茸茸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緊接著的需要就是對熟悉的撫養人的依戀。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會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愉快、輕鬆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一兩個固定的有血緣關係的撫養人;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交給保姆就算了事,受僱於人的保姆不可能成為孩子的「依戀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記 者】:孩子怎麼會需「依戀人」呢?「依戀人」對孩子的心理發展真有那麼重大的影響嗎?

【李玫瑾】:這是因為,只有建立了幼兒對撫養人的依戀,才能發生幼兒與撫養人一種「心理上的依賴關係」,這種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賴關係會使兒童自覺自愿地接受撫養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如果這一「依戀人」在孩子十歲左右離開兒童(如去世),那麼,兒童就會出現心理依戀的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人出現,也難以建立同前類依戀相同的心理關係。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這種心理依戀關係,那麼,人的心理異常發生的可能性就會增大。這種兒童容易出現冷漠、拒絕人、無情殘酷等表現。這種人,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會性發展,如:與他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現異常的現象。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於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後曾失去「心理依戀對象」。 

因此,我要告訴所有年輕的父母: 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艱難,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 在孩子12歲之前,不要隔絕了孩子與你的依戀關係;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你;你帶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對你的依戀越深。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孩子的依戀期就那麼短短的十幾年,機不可失。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李玫瑾育兒全整理,李玫瑾:孩子出生第一年,再辛苦也要自己帶
    李玫瑾教授對未成年人可謂是有很深的研究了,最近有很多李玫瑾教授育兒經驗在網上非常的火爆那麼小編對李玫瑾教授的一些育兒經典方法稍作了一些整理,想要看育兒乾貨的寶媽寶爸們一定要收藏起來啊~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家庭出問題,受傷最重的是孩子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沒有熱情,他們長大以後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嗎?【李玫瑾】:記得在一次對某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生的講座中我曾接到一張字條,上面提出的問題是:「生命是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了斷自己的生命?」我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生命究竟是誰的?一個人憑什麼長大?這個世界上神秘且最燦爛的現象是什麼?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以「李玫瑾」命名的教育類公眾號、直播號數目龐大、流量驚人(或許並未經過李教授本人授權)。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
  • 何時陪伴孩子最重要?李玫瑾教授提出的這句話讓父母深思
    李玫瑾教授說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話叫做恩威並施,3歲之前你照顧到位有恩於他,3歲之後是立威,這個威不是打他或者罵他,而是你板臉了他就知道這個事不能做了。父母一定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養育是教育的基礎所以李玫瑾對教育的定義是:「父母一定親自帶孩子,讓他依戀你,養育是教育的基礎」。
  • 育兒路上,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
    導讀:育兒路上,領會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育兒路上,領會李玫瑾教授的15句話,12歲前的家庭教育已成功一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生命教育是人生大廈的地基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許多兒童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的活動時間,他們的時間都被父母按偉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許多中小學生不快樂,他們的時間都已經被科學的教育體系所安排!許多大學生不快樂,最典型的就是曾經在生命科學院學習三年多生命科學的馬加爵曾發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麼」的困惑!在他殺了4個人後,在逃亡期間,在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於人間有情!」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 孩子多大要跟父母「分床睡」?李玫瑾教授:至少在這個年齡以後
    導語李玫瑾教授曾舉辦過一個講座,其中主題是《為什麼三歲以內的孩子必須跟媽媽睡》,令人受益匪淺。其實在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會存在著大相逕庭的困惑,究竟在孩子多少歲時,跟孩子分床睡是比較合適的呢?從那以後,黃女士都沒再敢和孩子提分床睡了。雖然分房睡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關於分房睡的問題未能妥善處理則會害了孩子。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娘胎時已經和媽媽朝夕相處十個月,對媽媽的依戀會非常強烈。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後的頭3年裡,依戀感會特別強烈,因此,要孩子跟父母分房睡,至少也要等到3歲以後。
  • 李玫瑾教授: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其中緣由你知道嗎
    對此,李玫瑾教授曾做過一場講座,演講的主題是《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我聽了深以為然。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媽媽子宮裡呆了10個月(280天),他習慣了媽媽的聲音、心跳,在出生後,依然會非常依賴。小嬰兒只要媽媽抱著,就會不哭不鬧,也是這個原因,媽媽的懷抱永遠是最溫暖和最有安全感的。
  • 李玫瑾育兒講座課程全集(52期完整)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疑問請在評論去留言:李玫瑾教授育兒講座視頻全集目錄:第01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第03課: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第76課:父母如何跟孩子溝通家庭教育講座精選李玫瑾:1 養人這個事情,不是有錢才能解決的李玫瑾:2 孩子需要熟悉和安全,親切、放鬆的環境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當李玫瑾教授話一脫口,臺下響起了一片譁然聲,家長們本意是想著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沒想到開場便被李玫瑾教授來了次"重擊",但在家長們滿懷質疑時,李玫瑾教授接下來的話讓家長們拜服。
  • 育兒專家的子女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太諷刺了
    李玫瑾在育兒界聲名鵲起要從她的那篇《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的文章開始,其中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到現在為止,很多媽媽都信奉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歲以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3歲以前處於一種無助期,這個階段識人是對情感的依戀,父母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李玫瑾教授想必父母應該都有所耳聞,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在育兒領域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她的一些育兒方式也是被家長廣為流傳。,表示: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孩子隨口一句的我討厭你可以讓父母傷心很久,並且一旦孩子養成這個習慣,一生氣就對身邊人說討厭你
  • 孩子幾歲要和父母分床?李玫瑾教授:至少這個年紀,別太早了
    「孩子三歲了,做了好久的思想工作,準備去睡覺的時候是高高興興的,半夜卻哭哭啼啼的來回來找我們,說要一起睡,這可怎麼辦?」這是最近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中國父母確實很難拒絕孩子和自己分床睡的要求,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也不適宜再和父母一起睡覺,那孩子幾歲要跟父母分床呢?
  • 李玫瑾教授: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0-3歲 情感撫養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孩子老說不公平,要怎麼做才公平?心理專家2招突破盲點
    >孩子老說不公平,要怎麼做才公平?心理專家2招突破盲點我是李玫瑾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 兒童育兒專家李玫瑾: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
    >17歲男孩跳橋身亡,不會溝通的父母有多可怕我是李玫瑾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本人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因為站在角度不同,所以深度不同,因為長期研究心理學,所以本人對育兒的觀點可以請大家多借鑑。本人特此整理了20條育兒語錄,希望能幫助大家。1、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在這3件事上偷懶
    孩子的成長有關鍵期前陣子,李玫瑾教授的一段演講刷爆朋友圈。看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成長是有關鍵期的,一旦錯過,家長很難彌補。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父母不能缺席。孩子3歲前,要給足孩子依戀和安全感。孩子6歲前,要跟孩子立規矩。到了孩子12歲之後,如果一直缺乏教導和陪伴,那孩子的性格和習慣,父母很難改變。
  •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性格教育非常重要!我看了3遍,非常有用
    導讀: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性格教育非常重要!我看了3遍,非常有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孩子的性格教育非常重要!我看了3遍,非常有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