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家庭出問題,受傷最重的是孩子

2020-10-03 知蒙教育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

【記 者】: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父母就理解為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孩子從小就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沒有熱情,他們長大以後會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嗎?

【李玫瑾】:記得在一次對某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生的講座中我曾接到一張字條,上面提出的問題是:「生命是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了斷自己的生命?」我當時的心情是悲哀的!生命究竟是誰的?一個人憑什麼長大?這個世界上神秘且最燦爛的現象是什麼?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在一個人的知識已經達到了碩士、博士的水平,卻對生命的知識如此無知呢?

按理說,我們眾多的學科都在研究生命!都在探討人生!為什麼在愈發崇尚科學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為一種無感受的科研對象,而鮮活的、感性的、豐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卻越來越遠離人生?

許多兒童不快樂,因為他們沒有自由的活動時間,他們的時間都被父母按偉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許多中小學生不快樂,他們的時間都已經被科學的教育體系所安排!許多大學生不快樂,最典型的就是曾經在生命科學院學習三年多生命科學的馬加爵曾發出「人活著究竟是為什麼」的困惑!在他殺了4個人後,在逃亡期間,在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在於人間有情!」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幾乎每年都有那麼幾個跳樓自殺的人,這些天之驕子都體會不到生命的可貴,這不得不讓我們關注過去被忽視了的生命教育。

【記 者】:生命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呢?

【李玫瑾】:生命教育首先需要一種告知: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的。生命來之不易在於生命的脆弱。每個嬰兒需要怎樣的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我們為何不能輕易傷害他人的性命?法律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護生命?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為什麼不能輕易地讓生命夭折?因為生命是情意的牽連,從出生起媽媽每天的辛苦就是盼著你一天一個變化: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後來的學業有成。小時候,你對媽媽充滿了依戀、期待之情,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媽媽對你也充滿了過去你所擁有的依戀、期待之情。生命在於源源不斷,生命更在於一種報恩與情意的美……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個人生命時間雖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創造無限的奇蹟。這世上最偉大的奇蹟都是生命活動的痕跡,從思想名著,到令人陶醉的音樂,從讓全世界受益的電的發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學探索,生命的價值就在於讓這個世界豐富多彩……

我們是否告訴過孩子:生活也像莫測的天氣,急風暴雨後才會有絢麗多彩的彩虹。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磨難之後才會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與奇蹟……

相關焦點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李玫瑾教授坦言:這幾種孩子的情商低,責任全在父母身上!
    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在某大學開展了一次跟孩子情商高低有關的育兒講座,身為犯罪心理學專家,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專家,李玫瑾教授開場便點出本次講座的中心——"孩子情商高低,與父母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當李玫瑾教授話一脫口,臺下響起了一片譁然聲,家長們本意是想著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沒想到開場便被李玫瑾教授來了次"重擊",但在家長們滿懷質疑時,李玫瑾教授接下來的話讓家長們拜服。
  •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18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太有用了
    提到李玫瑾教授,很多家長並不陌生,她的很多公開演講對家庭教育都很有啟發,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育兒問題,幫助成千上萬的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解決與孩子相處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 各有專攻皆精華——也談育兒大咖李玫瑾、尹建莉育兒經
    李玫瑾,中華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觀點:反推從家庭教育預防。其實準確地說,李玫瑾教授給出更多的是偏重於孩子各種心理問題的解決,或者是預防。畢竟李玫瑾教授本身是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見過數不清的案例,也有著極為豐富的解決方法,所以很多時候她給出來的育兒方式很接地氣,有的時候爸爸媽媽幾乎可以照搬她的觀點和方法。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李玫瑾教授:有三句話父母不要說!!
    關乎孩子的一切問題,是做父母的最放在心尖上的,父母常常因為孩子不爭氣、不聽話、不懂事而感到無奈。父母可能情急之下會口不擇言,說出一些看似平常實際卻殺傷力十足的話語,久而久之,往往就成了教育孩子的「口頭禪」。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她獨特而尖銳的見解。
  • 何時陪伴孩子最重要?李玫瑾教授提出的這句話讓父母深思
    養育是教育的基礎,人生起點的教育最重要。「我關注犯罪心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如今我的研究有點回溯性的。我發現,教育的問題最重要的階段是人生的起點。這個起點一旦錯過的話,真的很難彌補。所以我才提出:養育是教育的基礎,人生起點的教育最重要。」
  • 李玫瑾教授說育兒: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戀人」
    ——本節選自李玫瑾教授講座,原文如下:【記 者】:如今,由於工作節奏加快、社會交往增多,許多年輕父母都嫌自己帶孩子麻煩、誤事,都想把小孩交給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長大了,麻煩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師,您覺得這些年輕父母的如意算盤真的很「如意」嗎?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李教授粉絲評論曾經,我也是李玫瑾教授的粉絲。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我卻特別不建議家長朋友跟李教授學育兒了。為什麼?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類似的感受——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乍一聽挺有道理,再聽聽又覺得有點怪。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更優秀
    或者是打壓孩子的脾氣,但這種做法只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問題,甚至還會讓孩子越來越不服氣、變本加厲,從而形成死循環。教授曾經說過:「很多逆子都是父母寵出來的,所以家長平時對孩子千萬不要百依百順。」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
    導讀: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孩子打架時,家長說:大的讓小的!都錯了
    可能很多孩子玩得很開心,但是這個經歷過暴力家庭的孩子內心並沒有那麼純粹。可能他喊出那個聲音的時候性格已經被暴力衝擊了。如果你問他什麼是和諧,也許他會認為是醉酒後沒有虐待的和諧與安寧。李玫瑾:教授當二胎的孩子打架時,父母會說:大的讓小的打!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李玫瑾教授想必父母應該都有所耳聞,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在育兒領域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和話語權,她的一些育兒方式也是被家長廣為流傳。就孩子開始頂嘴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也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表示:當孩子開始頂嘴,父母常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 還在用育兒嫂帶娃?李玫瑾警告:不要偷懶,小心帶出的孩子不認你
    許多媽媽在轉換到母親這個身份之前,往往對養育孩子一知半解,所以會選擇經驗豐富的育兒嫂幫助新父母帶孩子,一直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再接手。近日,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一檔節目時指出:父母不應該心存偷懶,全盤交給育兒嫂帶娃,否則小心帶出的孩子不認你!
  • 李玫瑾尹建莉兩位育兒專家「掐架」,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該站誰?
    李玫瑾教授育兒觀的出發點,是訓練和控制孩子,是「父母有病孩子吃藥」,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工具」。 孩子發育出健康的心理很重要,健全的心理髮育少不了父母的認同和鼓勵。可以說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針對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加合適的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
  • 李玫瑾育兒講座課程全集(52期完整)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有疑問請在評論去留言:李玫瑾教授育兒講座視頻全集目錄:第01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第03課:要積累孩子依戀自己的心理資本12-18歲精選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前途、最重要的不是學歷李玫瑾:怎麼讓孩子和你說心裡話李玫瑾:如何對付那些有暴力傾向的大孩子
  • 尹建莉發文批評李玫瑾,兩位育兒專家「PK」,父母究竟該聽誰的?
    許多父母都擔心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好,也擔心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問題而無法健康成長。於是這些父母都喜歡關注一些著名人士提出的育兒建議和教育方式,但是不同的教育專家也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主攻方向除了犯罪心理之外還有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李玫瑾教師提出的育兒觀念大為推崇。但是另一位育兒專家尹建莉卻在網絡上對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話,發表了一篇批判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的文章。
  •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觀後感
    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因為孩子學校給家長留的作業,今天認真仔細的觀看了李玫瑾教授講解的育兒之道,真的是非常有道理,李教授的講解通俗易懂、直擊大家在育兒過程的痛點,我看完之後受益匪淺,下面說一下我的觀後感。
  • 李玫瑾教授:二胎家庭裡,當孩子發生矛盾,請父母學會5點
    一碗水端平,是父母最永久的難題相信這種情況幾乎在每個二胎家庭中上演,可是父母想做到一碗水端平卻非常的困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變成兩個孩子矛盾的導火索,當父母們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公平時,可是在孩子眼中依舊有所欠缺。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