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在公號上「每日人物」看到一篇文章。
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後沒在本專業發展,反而選擇從事培訓教育工作。
(圖 / 黑板洞察研究院)
有意思的是,文章下有條評論是這樣的:
「我只是覺得,清北的學生畢業出來應該去做科研什麼的,格局更高一點。」
一條高贊評論,其實暴露了一個大眾的刻板印象:
頂尖學府出來的高材生,只有從事科研等高端的工作,才算是人盡其才。
名牌大學畢業,去做門檻低、不高大上的普通工作,就是一種資源浪費。
就像董明珠曾經也怒斥一位北大畢業生賣米粉,認為他浪費教育資源。
類似的認知,其實引出來一個共同問題:我們的工作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個最常見的疑問是,如果工作只是為了謀生,那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可事實是,謀生這件事本身,就是工作的意義和重要目標。
社會現實註定,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謀生的手段。
針對那批教網課的清北畢業生,有人建了一個貼切的畫像——「小鎮做題家」。
指的是,這些人普遍來自小鎮,會刷題,最終回到最擅長的應試體制中,教下一代的學生們更有效率地刷題。
為什麼教網課的清北畢業生,大部分是從小鎮走出?
理由很簡單,給的工資多。
一位北大考古學碩士,他熱愛考古專業,學業表現也很優秀:
上學期間發過4篇論文,拿過北大國家獎學金,優秀科研獎,還有國際最頂級考古獎。
可他最終選擇去上網課,因為專業對口工作的工資實在太低:
應屆生去某知名博物院,一個月工資是到手2千;
一個學文物保護的學長,工作了兩三年,一個月工資8000。
而培訓機構呢?清華北大畢業的應屆生,年薪60萬起步,甚至還有機構開出200萬年薪。
這位北大碩士感嘆:「我沒辦法繼續做研究,這個社會都要講生存。」
某教育機構的主講老師招聘信息
想起作家臨公子說的一句話:
追捧高端職業或是「詩和遠方」的,通常是像高曉松那樣衣食無憂的人。
的確,那些追求崇高理想,不在乎薪水的人,值得也應該尊敬。
但那追求更高薪酬的人,同樣不應該受到苛責。
因為真正吃過生活之苦的人,才更知道這世上大部分的煩惱,都來源於沒錢。
02
前陣子,一張浙江餘杭區的招聘公示截圖,在網上傳得很廣。
這份公示名單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們招的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甚至還有8個崗位,是街道辦事處的。
事情曝光後,爭議接踵而至,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大材小用」。
更多人直言:如果他們去搞科研,成就不是更大嗎?
其實真的未必。
首先,不是每個清北畢業生,都喜歡或擅長搞科研。
其次,這些清北畢業生的待遇不低。
當地有解釋,這種「清北招聘生」,都是列入餘杭區黨政機關儲備人才管理。
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成為事業編制人員或政府部門高級僱員。
也就是說,他們要麼可享受副處級的待遇,要麼月薪可達3萬。
有人也許會說,我談的是工作追求,你談的是錢,太俗!
可是啊,身處俗世,當個俗人也沒什麼不好吧?
你可以追捧高端職業,抨擊體制、抱怨社會,但不應該隨意評價一個寒窗苦讀十數年,畢業後想獲得更多薪酬的人。
因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有人拼盡全力,不過是為了給家人,給愛的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更足的安全感。
你不知道,這世上有很多人,要在賺到了足夠生存的錢後,才有資格談選擇。
就像出生貧寒的俞敏洪,曾說的那樣:
「我能堅持走下來,不是因為我內心足夠強大,而是因為我別無選擇。」
我從不認為,為了現實向理想妥協的人,有什麼不堪。
相比之下,那些為了所謂理想,讓家人一次次向生活低頭,難道不是一種失責?
03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辛苦地賺錢,不是因為多愛錢。
而是這輩子,不想因為錢和誰低三下四,也不想因為錢而為難誰。
只希望在父母年老時,我可以有能力分擔;在孩子需要時,我不會囊中羞澀。
年紀越大,責任越大,你才越會知道,大部分的人生困局、生活煩惱,都可以用錢來解決。
在大城市獨自生活,日夜奔波時,錢就是房子,是安全感;
和愛人結婚,生兒育女時,錢就是家庭基礎,是好的教育;
生活需要解壓,想要自由時,錢就是後盾;
突然的意外降臨時,錢可能就是一條命;
......
我們不得不承認,掙錢,才最能治癒生活的苦。
今年以來,很多人發現郎朗走下神壇,開始頻繁上綜藝。
於是,有網友說他不懂愛惜羽毛,更指責他不務正業:
「一個鋼琴家居然上綜藝撈錢,他窮瘋了嗎?吃相太難看了。」
「郎朗已經淪落到要進娛樂圈賺錢了?」
「連郎朗都成綜藝咖了......」
放下身段賺錢,為什麼在有些人看來就那麼不堪呢?
據他本人回應,今年因為疫情的突發,他籌備中的80多場音樂會全部取消。
沒有音樂會,對郎朗來說,就意味著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所以他只能妥協。
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有失身份,可別忘了,藝術家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個社會人。
哪怕他從事再高端的職業,同樣要食人間煙火。
周國平說:「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痴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無論是誰,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都沒什麼好丟臉的,更不應該受到詆毀。
04
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書中,提出一個問題:
清華教授和擦桌子的老校工,到底誰更應該被尊重?
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但正如曹德旺曾說,天下沒有下等的職業,只有下等的人。沒有不成功的行業,只存在不爭氣的人、不成功的人。
古典也認為,清華教授和老校工的地位同等重要。
因為兩者雖然在學歷和工資層面有明顯區別,但他們為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不會有明顯的區別。
校工之所以是校工,也許並非個人不夠努力,而是生活的選擇,或是錯過了某個機會。
而清華的教授,除了個人的努力和天賦,也許還有家庭經濟、教養環境和社會機遇的幫助。
這個世上,成功路上的競爭並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已經身處羅馬,有的人拼盡全力也不過走到了他人的起點。
所以,判斷一個人的人格高低,不該以職位高低為標準,而要看他對待別人、對待自己工作的態度。
一個不好好講課的教授,跟一個認真對待工作的校工相比,後者的生命其實更有價值。
這世上,什麼樣的人最值得尊重?
古典老師給出了他的看法:
身處現實的殘酷、社會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平等,但依然能找出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活出自己最好的可能。
這樣的人,才最值得尊重。
深表贊同。
那些為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德高望重的人中翹楚,當然值得推崇。
可那些在平凡崗位默默堅守,發揮光和熱的人,同樣值得尊重。
下一次,當你想譴責那些為了「五鬥米」,甘願折腰的人,請記得: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人人,都擁有你的優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