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奠基人艾倫·佩利堪稱AI的虔誠信徒,「在人工智慧裡呆上一年,足以讓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酷炫的人工智慧,似乎只是科幻電影裡的異次元場景,或者高科技公司的PPT概念。
其實不然,人工智慧已經如同水電煤一般,浸潤到現實世界的方方面面,改變了芸芸眾生的日常生活,也讓諸多讓人咋舌的「神跡」落地成真。
12歲的初中女生郭佳慧,不會寫代碼,也能開發出被數千人調取的AI應用;42歲的前電腦神童、IT極客、搖滾老炮王京京,跨越過碼農的35歲中年危機,做起了有錢有閒的「AI個體戶」;每天被綁定在監視器前的電網巡視員,有了AI「天眼」助力,有望從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10月22日,浙江烏鎮,百度舉辦的EasyDL產業智能創新大賽決賽上,故事的三位主角和其他十幾位決賽者齊聚於此——以此為窗,不難看出,AI正在改變360行。
人類一次次為神折服,但真正寵幸人類的唯有一波波技術浪潮——它曾經是熱能,是電網,是電腦,今天,它的名字叫「AI」。
12歲少女不懂代碼,卻開發出熱門應用?
郭佳慧 北京 12歲 初一學生
用人工智慧檢測口罩佩戴,一款只有3000多次調用的AI應用,算不上多麼驚豔——假如它不是出自一個12歲的孩子,一個壓根不懂代碼的初一女生。
馬尾辮,圓臉盤,一雙自信中略有些羞怯的大眼睛,白底粉花的套頭衫,12歲的郭佳慧,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初中生。
要說她的童年有什麼不一樣,可能要拜碼農爸爸郭峰所賜——理工男郭峰把AI當成了家庭教育的標尺之一。
六年前,他在電視上看到機器人在「彈」鋼琴,大吃一驚,回家告訴郭佳慧,別學鋼琴了,改學古箏吧,「機器人學得更快彈得更好,所以學鋼琴還有啥大前途?!但古箏比較複雜,機器人搞不定」。
也正是因為看好AI前景,他一直試圖引導女兒繼承自己的衣缽,成為真正的碼二代——好幾年前,他就開始親自教導郭佳慧開發物聯網相關程序。
某種程度上,這是彌補他的少年遺憾——出身於甘肅小縣城的郭峰,18歲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時,才有機會在學校機房裡摸到了電腦。那時候,機房要收費,郭峰常常為此捉襟見肘,現在女兒有了學習機會,他覺得不該錯過。
但一行行枯燥的代碼,讓郭佳慧很暈,「裡面有很多英語單詞,我都看不懂啥意思,我是不是要先學好英語才能寫代碼?!」
看著崩潰的女兒,郭峰實在沒招了。
今年疫情爆發後,中小學生停課,郭佳慧的時間多了起來。郭峰的心思又動了。
彼時,他發現,自己一直關注的百度EasyDL平臺推出了免費的直播課,在EasyDL上,不會寫代碼的小白,也能調取各種AI模塊,隨心所欲開發各種應用。
郭峰又鼓動郭佳慧報名參加培訓——不出所料,又遭遇到了強硬的抵抗。
最後在郭峰的「威逼」之下——不上AI培訓課,就要每天洗碗,郭佳慧才勉強同意試聽幾節課。
但上了一段時間後,郭佳慧發現原來開發程序一點也不枯燥——在EasyDL平臺上,不用寫代碼,只需按照平臺指引,輸入相關數據,然後根據平臺的算法模型自主訓練學習,就能開發應用。
「太好玩了」——郭峰也發現了女兒的轉變,過去他逼迫女兒學習代碼,女兒不情不願,牴觸心理很強。
現在用EasyDL訓練模型,她興致高昂,為了訓練系統識別出香蕉,她竟然從不同角度為香蕉拍攝了上百張照片。
而第一次見識到AI的神奇之處,則是識別她最愛的巧克力MM豆。在模型裡導入圖片後,系統每次都能正確的識別出顏色和個數,「哪怕有的MM豆被其他豆子遮住了一部分,也數得很準,也太神奇了。」
這樣的轉變讓郭峰很是驚喜。
而郭佳慧也開始主動思考,如何用AI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學校裡每個學生都有儲物櫃,用的是傳統門鎖,經常有學生忘記帶鑰匙,「為什麼不能改成指紋識別門鎖,或者刷臉AI門鎖呢?」
口罩檢測項目的創意,也來源於生活。郭佳慧看到志願者在地鐵口,指點乘客佩戴口罩,覺得很是辛苦,所以,她才決定開發一款AI程序,用來檢測口罩佩戴。
如今,市面上的不少口罩檢測方案有一個明顯短板——用袖子擋住、手掌捂住鼻子,也能「騙過」檢測系統。
但郭佳慧設計的模型,經過幾輪訓練之後,能夠輕易甄別上述「作弊」行為,甚至對口罩佩戴不標準的行為,也能有效識別。
更讓郭佳慧驕傲的是,這款程序發布到百度AI市場後,已經吸引了3000多次的調用。原本打算長大當老師的她,現在成了徹底的AI迷,「長大了要做人工智慧,要考上人大的人工智慧專業」。
人民大學是郭峰的母校,1999年,18歲的他作為縣城的高考狀元,走進人大校園時,壓根沒聽說過計算機是什麼,「我當時以為用來加減乘除的計算器,就是計算機」。
21年後,他年僅12歲的女兒,竟然寫出了3000多人次使用過的程序——即便一行代碼都不會寫,甚至還拼不全人工智慧的英文。
當跨越21年的記憶一次次回放對比時,他滿腔感嘆,也滿心欣慰。
電腦神童、搖滾少年、中年極客,幹起了「AI個體戶」
王京京 42歲 北京 個體碼農
42歲的王京京很少摘下他的棒球帽——深藍的單色帽子略顯沉悶,帽簷壓得很低,不會有人想到,他曾是一位長發的搖滾青年,如今則是自由自在的AI極客。
王京京的父親是位舉重教練,但他卻是位電腦神童——「從小到大,寫代碼比寫作文多,比說話還多」,曾在北京市計算機比賽中獲得過一等獎。
少年時期,王京京又痴迷上了搖滾,17歲就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搖滾網站,留著一頭長髮的他,也因此登上了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媒體。
但是,沒有麵包的時候,理想終歸無法支撐,網站因為沒有資金續血,黯然關閉。
王京京也遠走法國就讀MBA。回國後,王京京收起年少輕狂的放肆,一門心思創業,當時恰逢2004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創投界對網際網路項目都敬而遠之,王京京也沒找到融資。
他開始做起了To B的生意——把開發的「人像磨皮」軟體,賣給各大影樓,一度佔據了八成的細分市場,把開發的音頻控制器,賣給調音師,後者曾現身國慶70周年閱兵現場。
儘管初步實現了財富自由,但相比於少時夢想,王京京總覺得壯志未酬——他曾經想改變世界,結果僅僅改變了自己。
2012年,34歲的王京京遭遇到了事業危機,當時,To C的美圖等免費修圖軟體面世,那一刻他意識到,To B的付費生意做不下去了。
與事業困境同步而來的是人生危機,他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的瓶頸,「真的就上不去了,那就先不管它,再回到底下,重新再來」,找不到突破口的他,關掉了公司,開始和夫人開著車,如同閒雲野鶴一般四處遊走。
但再美麗的風景裡,也不是安放夢想的桃花源——2016年,旅遊了三四年的王京京收了心,他開始復盤,「2015年,萬眾創業,大眾創新,融資最好找的時候,我卻在旅遊,手裡一個項目都沒有,生生錯過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
已經錯過移動紅利的他,不想再錯過AI紅利,但是,此前生意場上摸爬滾打的六七年,讓他對開公司再也提不起興趣,「不太願意扎在人堆裡」——他期望回到「少年極客」的狀態,能不能利用自己的技術能力,獨自搞出一攤子事來呢?
這一次,王京京遇上了EasyDL,「中年程式設計師加EasyDL等於AI碼農」。
儘管王京京是電腦神童,但他和其他三四十歲的碼農一樣,並沒有系統學習過人工智慧,而國內的人工智慧專業最近幾年才陸續開設,相關學生還在讀本科或者研究生,導致了AI人才的斷層——這也是很多中年碼農陷入職業困境和前途焦慮的原因,他們的認知系統和研發能力,在AI時代OUT了。
但EasyDL直接把很多算法模塊化了,「就像廚師無需親自製作菜刀」,碼農們可以按需調用,開發AI程序、做出AI硬體,無論是PC、平板、電視還是安卓還是iOS,都可以適配。
「所以,35歲碼農有什麼好焦慮的?」
接觸了EasyDL後,王京京把自己開發的AI小程序演示過程,發在了抖音上,比如用AI操縱的全自動機械臂來玩微信裡的跳一跳,刷到了朋友圈最高分,或者在老乾媽成為公眾關注熱點時,用AI識別真假老乾媽產品,以及訓練AI來挑選西瓜等等,用自己製造的AI機械臂摺疊產品說明書等。
這些妙趣橫生的AI科普視頻很快就引爆了,有的播放量達到了數百萬,也陸續有數百家公司主動找上門,尋求AI解決方案,包括港口物流、鋼鐵公司、航天系統等等。比如,幫一家汽車發動機供應商設計AI檢測漏油方案,幫助航天系統公司自動識別檢測精密晶片等等。
王京京成為了「有錢有閒」的AI個體戶,他很享受這種不喪失自由意志,同時又能價值實現的狀態,「AI看似沒有靈魂,但有時候,無魂勝有魂,AI能做的事兒,很多比人做得還好。」
解放一線電力工程師,我們給電線桿塔裝上「AI天眼」
梁先生 90後 北京 創業者
畢業之後就進入電力相關行業,為電網等公司提供解決方案,梁先生深知,這是一個外人覺得光鮮,但其實十分辛苦的行業,無論是戶外一線高空作業,還是蹲在辦公室裡監測輸電線路安全——前者危險,後者枯燥。
架在高空的線路是電網的血管,總是面臨這樣那樣的安全隱患。
比如天氣因素,2008年,由於連續的低溫、冰凍天氣,湖南出現大面積停電;比如人為因素,2018年9月,江西鄱陽縣的一臺挖掘機作業過程中,觸碰到地下的高壓線纜,20多歲的挖掘機司機當場觸電死亡。
最近幾年,大量傳感器被安放於輸電線路的各個部位和環節,用來檢測線路安全。但由於不同的監測系統相互隔離,各個系統的數據無法融合共享,依然要依靠人力把關——畢業於211、985的名校高材生,進入電網的安全檢測部門後,365*24小時滿周期工作,8小時一輪崗,緊盯著屏幕,以便及時洞察輸電線路隱患、異物等等。
當前的方案之下,由於照片視頻要傳輸到監控中心主站,對於電力系統的專有網絡建設、人工和存儲的成本壓力比較大。
其次,當前系統的拍照時間間隔默認是1個小時,有可能造成隱患漏報。
滿負荷的枯燥工作,也讓一線監測人員不堪重負,後者的心裡情緒、工作狀態波動時,可能也會出現人為疏忽。
梁先生希望能找到一個全新的AI替代方案,實現自動的風險預報。
但擺在梁先生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他創業的小公司,並沒有AI相關人才——AI工程師的人力成本較高,每月起碼3萬以上,僱傭四五個工程師,每月支出就在15萬左右,公司難以承受。
兜兜轉轉之下,他找到了EasyDL,在後者支持下,開始訓練模型,「起碼給我省了200萬的人力成本吧。」
目前,這一系統已在某省輸電線路測試運營,監測準確率達到了85%以上,一旦發現輸電線路出現施工、冒煙等風險因子,就會自動觸發報警系統;此外,這套系統還實現了實時監測,規避了漏報風險;未來一旦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解放一線檢測人員,綜合成本能夠下降一半左右。
「有了EasyDL這樣的平臺,我們這種小創業公司,實現AI升級轉型也不再是奢望」,梁先生很感嘆。
儘管這一項目尚未給公司帶來盈利,但梁先生很是看好其前景。
從去年開始,國家電網就開始重點布局人工智慧,作為行業內技術公司的金諾電力,也不想錯過這一風口,「將來AI支撐的解決方案,會成為我們的支柱型營收來源」——儘管公司沒有一名專業的AI人才。
10月22日的EasyDL產業智能創新大賽中,梁先生的這一項目從255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企業賽道第一名,「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品牌背書」。
梁先生透露,電力系統視安全為生命線,遵從零風險原則,因此對於新事物相當謹慎,而這個一等獎則為他們的產品增加了不少說服力。
無需經過專業學習,就能上手使用——就是百度推出EasyDL的初衷,後者是國內最早的零門檻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平臺。
人工智慧引領的第四波工業革命浪潮,已經滾滾而來,大企業擁有隨時入局的能力。但中小微企業由於資金實力薄弱,AI人才匱乏,很難邁過智能化的高門檻——請不起專業AI人才,也難以支付高昂的算力費用,同時也缺乏海量數據的處理與積累能力。
作為中國人工智慧的領航者,百度希望把人工智慧普及普惠到各行各業,讓螞蟻雄兵一般的中小微企業,甚至個人開發者,也能登上「AI號」,而零門檻的EasyDL平臺,就是百度送給他們的船票。
美國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茨魏爾曾經預測,人工智慧將在2029年左右達到人類智力的水平——唯有把握當下,才能成就未來,而EasyDL就是那把連接現在和未來的AI天梯。
本文轉載自:財經故事薈,作者:陳紀英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