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溝通,是通過某種載體,讓信息順利從一方流向另一方的過程。
語言可以說是人類溝通最常用,當然也是最有效的載體之一。
和語言這個載體有關的,如何好好說話,如何寫好一篇文章,如何做好一次演講等的文章和課程,網上最是不缺。
而且關注量很高。
如果從信息輸出方,載體,信息接收方三個角度來看,這些技巧和方法論大部分是關於輸出方和載體的。
比如如何好好說話,就是明確你的目的(就是你要傳達的信息),然後怎麼組織語言(如何構建一個簡單而高效的載體),來保證對方可以明確的接受到你的信息。
當然很多文章不僅僅包括純技巧方面的組織語言,還往前一步,如何明確你的目的,是要輸出觀點,還是輸出情緒。
也就是提前明確你輸出的語言,是否能夠達成你的目的。
就像你來到一個聲控的門前,你想要讓門打開,然後發出「芝麻開門」這句話,然後大門轟然打開。
這裡面目的是開門,語言是「芝麻開門」這個信息。
作為信息輸出方,只有把符合自身需求的目的,包含在語言裡面,才是一個真正的信息。
2、
有信息輸出方,自然有信息獲取方。
我們有時候為了純粹的去獲得信息,從而學會了傾聽,或者往深了說,叫感知。
所以關於如何傾聽,也變成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大課題。
在廣義一點,閱讀,上課,聽講座,也是一種信息接收的場景。
傾聽,我們可能更多的會用在感知對方的情緒為主,情緒裡面帶的事實反而次要,或者說這種信息是包含著情緒和事實的,是一種帶著「回應」目的的信息。
而閱讀、上課、聽講座這種場合的信息傳遞,會更加的客觀,裡面帶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種觀點,一種理論,一種新知。
作為信息輸出方,在溝通技巧中,會被要求在「同理心」的前提下,組織語言,構建載體,從而為了對方更好的接收。
同樣的,作為信息接收方,也要站在"同理心」的前提下,站在輸出方的場景下,去理解和吸收。
所以傾聽的時候,同理心特別重要,也就是感知情緒很重要。
閱讀的時候,了解作者觀點形成的背景,推導的邏輯過程,舉證的事實來源,才能更好的吸收。
上課的時候,理解老師的概念認知基礎,跟著他的思路,才能更好的吸收。不過老師和學生的溝通是經過不斷迭代和優化的一場信息傳承,越是優秀的老師,越是優秀的課程,必然是經過不斷磨合的。
而演講也是一樣。
3、
每個人都有認知屏障,或者說認知偏差。
因為每個人的經歷、環境、認知、甚至基因不同,對於同一樣事情的認知是千差萬別的。這一層認知屏障就像我們的DNA一樣,越是複雜的信息穿過這層屏障以後,越會變成面目全非。
每個人這道屏障的頻率都不一樣,我給你傳信息,就要摸清你的屏障頻率,然後模擬這個頻率傳輸,模擬的越像,誤差則越小。
當然我自己輸出的時候,還得經過我自己大腦裡這層屏障的影響。
這兩層屏障,甚至改變了語言的發展方向,為什麼《三體》裡面的三體人溝通簡單明了?而我們人類說話總是羅裡吧嗦?
還不是因為人類語言流動中損耗太多,文字中那麼多的「的」,就是用來損耗的。
而摸清一個人的認知屏障的頻率,是需要時間,需要磨合,需要不斷試錯。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友,多年夫妻之間的溝通會那麼的默契。
當然也不排除那些天生頻率接近的所謂靈魂伴侶——soulmate。
4、
那麼關於溝通,除了上面講到了各種技巧方法論以外,還有什麼比較重要的呢?
我覺得有兩點,第一就是認識自己和溝通對象的認知屏障。
認識自己是最難,也是一生需要去追尋的,而自己的屏障的頻率,也是一樣。
比如原生家庭,比如習慣和性格,比如人類進化帶來的各種認知偏差。
而溝通對方的屏障的頻率,也是需要不斷去了解的,就像老師了解學生,就像丈夫了解妻子,兄弟了解哥們,小夥子了解小姑娘。
如果不了解,那麼就儘量調整到大眾頻率:一個最通用的用戶畫像,一個簡單認知,簡單共識,簡單邏輯的簡單普通人。
這樣的人喜歡什麼呢?喜歡故事,喜歡簡單,喜歡。。。。人類自身帶來的愉悅反應模式。
溝通第二點,也是覺得特別重要的,就是確認反饋。
我們做一件事情,要得到的是一個結果,那麼溝通同樣也是需要一個結果:你要確定對方接收的信息的百分比。
輸出方需要確定他輸出的信息對方接收到了,所以要反饋。
接收方需要確定他接收到的信息是正確的,所以要反饋。
反饋,是一切對的事的發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