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張雷發現新型原癌基因以及Hippo通路新調控因子SHANK2

2020-12-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癌細胞中原癌基因的一個重要激活方式是通過所在染色體區段的局域擴增,獲得基因拷貝數的增加。經典原癌基因如c-Myc、HER2、SKP2等都是主要通過這種方式激活。然而,染色體的區段擴增並不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絕大多數腫瘤中都會出現原癌基因附近的幾個甚至上百個基因被附帶擴增的現象(co-amplification)。因此,對於腫瘤中的一些染色體擴增區段,哪些是驅動腫瘤的原癌基因,哪些是被附帶擴增的基因,目前結論仍不明確。

針對這一問題,一個較為直觀的推斷是,由於原癌基因擴增是腫瘤的內在促發因素,因此它的擴增應該出現在所有帶有該染色體區段擴增的腫瘤樣本中。因此,系統性地分析腫瘤中某一促癌染色體區段上各個基因的擴增頻率,其中擴增最為頻繁的基因可能是促進腫瘤的原癌基因。然而,此前癌症基因擴增的研究數據少且分散,難以提供足夠多的樣本量以保證上述分析的解析度。

近期腫瘤基因組數據的積累為解析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機遇。2020年7月13日,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姜海課題組與細胞分子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張雷課題組合作在Protein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SHANK2 is a frequently amplified oncogene with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roles in regulating Hippo signaling」首次發現自閉症相關基因SHANK2是一個此前未知的原癌基因並參與Hippo信號通路調控。

姜海課題組從COSMIC腫瘤基因組資料庫中,匯總了所有蛋白編碼基因在一萬四千多個腫瘤基因組中的擴增情況,並與各個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區段進行比對,生成了高分辨度的腫瘤基因擴增——染色體編碼位置的對照數據組。在此基礎上,對各個染色體擴增區段中的原癌基因進行了預測。這些分析發現,11q13是人類腫瘤中擴增第二頻繁的染色體區段,然而其中擴增頻率最高的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細胞周期調控因子Cyclin D1(CCND1),而是此前並未被發現有促癌作用的SHANK2基因,擴增後者的腫瘤樣本的數目是前者的近兩倍。這提示SHANK2可能是一個新的潛在原癌基因。

巧合的是,張雷課題組在果蠅中篩選HIPPO信號通路的新調控因子時,發現SHANK2的同源基因在果蠅中過表達後,引發了極為顯著的HIPPO通路失活、細胞過度增殖的表型。這提示SHANK2可能通過幹擾HIPPO通路,從而促進細胞增殖和癌症發生。結合這一發現,姜海課題組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深入分析了SHANK2的促細胞增殖效應,利用多個小鼠腫瘤模型證實了SHANK2的促腫瘤效應,驗證了SHANK2調控HIPPO通路的能力,並闡述其分子機理。研究表明,SHANK2通過其PDZ結構域競爭性地結合ARHGEF7,使其不能與LATS1結合,導致後者對YAP磷酸化程度的降低。刪除PDZ結構域後,SHANK2不再能夠抑制HIPPO通路活性,並且失去了促腫瘤能力。

刪除PDZ結構域後,SHANK2不再能夠促使YAP入核,並失去引發小鼠肝癌的能力。

此外,在SHANK2過表達的腫瘤細胞系中,敲減SHANK2可以恢復HIPPO通路活性,並且完全抑制細胞增殖以及裸鼠內的成瘤能力。這提示SHANK2可能是一個新的潛在治療靶點。由於在成年人中SHANK2僅在神經系統中表達,不參與外周組織正常細胞的增殖,因此作為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可能可以利用血腦屏障,實現低毒性的癌症治療。

SHANK2作為自閉症相關基因,此前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其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該項研究首次發現SHANK2是一個此前未知的原癌基因。該項研究還表明,SHANK2是一個進化上保守的HIPPO通路調控因子,並指出了腫瘤細胞逃逸HIPPO抑癌效應的新途徑。

據悉,姜海課題組的博士生徐亮是第一作者,張雷課題組的李培學豐雪盧儀完成了果蠅中的研究工作,姜海張雷是該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一直以來CyclinD1被認為是11q13上的主要驅動因素,11q13擴增的腫瘤在臨床上對CyclinD-CDK4/6抑制劑並不敏感。近期發表的一項腫瘤樣本的蛋白染色研究也發現,近80%的擴增11q13的食管癌樣本中過表達SHANK2,而同樣的11q13擴增樣本中僅25%過表達Cyclin D1,這些研究提示11q13區段可能存在額外的、獨立於CyclinD1的驅動因素。該項研究通過系統性地分析上萬個腫瘤樣本中的基因擴增情況,並結合基因的染色體定位,發現SHANK2可以填補這一可能性。除了SHANK2以外,腫瘤其餘染色體擴增區段還存在有一些潛在的新型原癌基因。類似方法也可用於腫瘤染色體刪除區的抑癌基因等相關問題的研究。

原文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0-00742-6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生物化學: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HER-2C. SISD. JUN題目解析ERB-B、HER-2 編碼的產物屬於蛋白酪氨酸激酶類生長因子受體;SIS 編碼產物為生長因子,而不是生長因子受體;JUN 編碼產物為核內轉錄因子。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 AB 選項。
  • 研究發現腫瘤鈣信號通路受高甲基化調控
    DNA甲基化嚴密調控著基因的表達,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往往發生DNA高甲基化,而癌基因啟動子區則呈現出低甲基化。因此,異常的DNA甲基化通常被作為腫瘤診斷、分類和治療的重要分子標記。
  • 鄒衛國/張雷/王作雲發現骨發育過程中新的...
    鄒衛國/張雷/王作雲發現骨發育過程中新的信號途徑 2020-10-29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醫學新進展|低氧誘導因子通路多重作用及其臨床意義
    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調控低氧適應的核心轉錄因子,而調節HIF的氧感應信號主要由脯氨醯羥化酶(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PHD)組成[1-2]。這個創新發現為靶向調節氧感知通路治療缺氧相關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目前,靶向氧感應信號研發的小分子抑制劑(HIF穩定劑)已用於腎性貧血的臨床治療[3]。
  • 轉錄調控:人源轉錄因子特徵 總結 (截至2018)
    2,Effector Domain(s):調控效應區結構域。調控轉錄因子活性。介導蛋白與蛋白互作(PPI)。具有調節組蛋白相關底物的酶學活性。17,Rel:The proto-oncogene c-Rel;原癌基因c-Rel是人類中由REL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是NF-κB轉錄因子家族的成員和包含一個Rel同源域(RHD)N端和兩個C端激活域。c-Rel在B細胞的存活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 動物所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然而,STING對神經幹細胞作用尚未報導。
  • 尹慧勇組發現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B調控肝癌Akt信號通路新機制
    PI3K-Akt信號通路在多種腫瘤中高度激活,其調控機制受到廣泛關注;同時,抑制Akt的活性被認為是一種抗腫瘤的重要策略,多種小分子化合物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然而,調控肝癌代謝重構的上遊信號通路尚未明確。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全身和肝特異敲除ALDOB的小鼠腫瘤組織中觀察到Akt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的激活。在體外細胞實驗中發現Aldob顯著降低Akt磷酸化及其激酶活性,抑制細胞增殖、葡萄糖攝取與代謝。進一步的機制研究發現,Aldob通過直接結合Akt來抑制其激酶活性。
  • 空軍軍醫大學李雲慶團隊:揭示兩條下行疼痛調控神經通路
    該期刊是中科院醫學1區Top期刊,目前的實時影響因子為11.864。《Journal of Neuroscience》為神經科學領域經典期刊,中科院醫學1區雜誌,在同行中認知度很高,實時影響因子為5.673。  李雲慶教授、董玉琳副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慢性痛及相關負性情緒的發生發展機制和環路研究。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分化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關鍵調控信號通路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及胚胎的早期譜系分化中發揮精密調控作用,相關論文於2011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為治療腸道疾病提供新靶點。隨後DSS結腸炎以及骨髓移植實驗結果表明,非骨髓來源的細胞中敲除USP25介導了對DSS結腸炎的抵抗,且這一過程依賴於USP25對腸道共生菌的調控而不依賴於I型幹擾素信號通路。在鼠檸檬酸桿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模型中,USP25敲除小鼠血清以及腸道組織中炎性細胞因子以及抗菌肽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產生更強的免疫應答,並能更好地抑制腸道內感染細菌的複製。
  • NCB:兩華人科學家同時發現能量水平對腫瘤抑制關鍵途徑的調控作用
    2015年3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同時在線發表了來自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陳俊傑教授和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兩位華人科學家研究組關於AMPK調控Hippo信號通路的兩篇最新文章。
  • MAPK信號通路學習筆記分享
    該中間環節包括支架蛋白組成的複合物Grb2-Sos以及小G蛋白Ras。Ras作為小G蛋白在結合GTP和GDP之間轉換結合GTP起到激活Raf的作用,結合GDP信號處於關閉狀態。Ras的活化收到Grb2-Sos的調控。ERK作為控制細胞增殖的重要通路,多一層調控少一層失控,是生物體適應環境的結果。ERK信號的MAPKKK是Raf,MAPKK是MEK1/2。
  • 幹細胞「年輕因子」新發現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組同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中科院動物所曲靜研究組合作,首次揭示了YAP-FOXD1通路在人幹細胞去衰老(De-senescence)及骨關節炎基因治療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為延緩人類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eLife:新成果!兩種促癌基因或能互相協作促進癌症轉移進展
    2020年1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名為MYC和TWIST1的促癌基因或能「拉攏」機體免疫細胞促進癌細胞擴散,阻斷這一關鍵步驟或能有效抑制癌症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臨床研究者識別出患者發生癌症轉移的風險,從而就有望幫助開發抑制癌症轉移的新型療法。
  • Nat Commun:新預測模型發現阿爾茨海默病關鍵調節因子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已發現的20多個AD風險位點主要分布在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對於多數AD風險位點,靶基因和它們的通路是很難發現和驗證的,它們所形成的廣泛網絡依然未明。團隊介紹圖自labs.neuroscience.mssm.edu/project/salton-lab/Salton教授實驗室主要致力於研究神經營養生長因子如神經生長因子(NGF)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對神經系統發育和功能的調控。
  • 哈爾濱獸醫所發現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新機制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機制,發現病毒複製過程中與之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揭示其參與病毒複製周期調控的機制,為研製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以及幹預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完善了流感病毒與宿主蛋白形成的相互作用網絡,深化了對流感病毒複製周期的理解,為研製新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一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在線發表。
  • 補肺活血膠囊用於新冠肺炎患者後期康復治療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機制
    本研究發現補肺活血膠囊中發揮藥效作用的關鍵物質包括:葛根素、大豆黃酮、原花青素B2、鞣花酸和沒食子酸等。葛根素、大豆黃酮和原花青素B2均為黃酮類化合物,能夠降低炎症因子的表達,發揮抗炎和抗氧化的功效,治療LPS引起的小鼠急性肺損傷[11-14]。Hu X等[15]發現葛根素還可以調節TGF-β1/Smad3通路,緩解肺纖維化的形成,治療嬰兒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