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知識的簡單介紹。
皮亞傑運用對偶故事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情況。
對偶故事法:向被測試的兒童講述有道德價值內容的故事,成對出現,然後提問,依據兒童的回答來判斷兒童是根據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行為人的行事動機而做出道德判斷,這就是對偶故事法。
通過被測試兒童的反應,皮亞傑得出結論: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1、他律道德階段(5-10歲兒童)。他律就是,兒童認為規則是由權威人物(父母、老師等)制定的,是永恆而不容置疑的,必須嚴格遵守。在判斷一個行為的錯誤時,他們只看行為的結果,而不考慮行為是否故意。
例如:讓兒童判斷,甲在去吃飯時無意中打碎了門後邊的15個杯子,乙因為偷吃果醬打碎了1個杯子,兩人誰更調皮,那麼6到7歲的孩子就會選擇甲。
2、自律道德階段(兒童進入青少年期時)。這時,他們不再認為規則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靈活的,是人們商定的、必要時可以修改的行為標準,他們運用「理想互惠」的公平標準去處事,他們對自己和別人的幸福同樣關心。這一階段的兒童意識到,行為的結果和動機都是判斷行為的基礎。
二、理論知識的運用。
在複習教師招聘考試的時候,上述理論是一個重點也是考試的難點,我們在複習的時候,主要把握兩個內容:一是皮亞傑是通過什麼方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情況的,二是理解什麼是他律,什麼是自律。考試的時候,常通過例子來考查兒童處於他律還是自律階段,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重點理解和掌握「他律」和「自律」階段。
以上就是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從「他律」到「自律」,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