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黑護工!護理病患一天要價200元!只是經過病房看你一眼……

2020-12-22 東南早報

護工,是社會上對醫療護理員的俗稱。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二孩政策的推進,護理需求迅速增長,護工群體也成為「香餑餑」。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批批經過正規培訓的持證護理員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同時,還有一些打「遊擊戰」的「黑護工」也長期出沒於泉州各醫院。這些「黑護工」缺少專業護理知識,明裡暗裡和正規護工「搶地盤」,資質參差不齊,定價不一,有的因護理不到位導致患者出意外卻直接一走了之。

對此,相關部門和醫院多措並舉加強對護工的管理,通過免費培訓提升護工綜合技能。今年,國家衛健委發文《關於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泉州也在跟進落實,讓泉州護工行業更加規範化和專業化,提升社會對護工行業的認可度,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年輕群體從事護理行業。(記者許奕梅 李波玲)

護理病患一天要價200元 只是經過病房看了你一眼

各家公立醫院不定期給在院護工免費培訓

近日,記者走訪泉州數家醫院調查護工現狀發現,在患者住院時,很多家屬有請護工的需求。有的請到正規持證護工,服務質量較有保障,遇糾紛也有護理公司和醫院出面協調;而有的或被忽悠或圖便宜,口頭僱傭了不正規的「黑護工」,一旦出問題,家屬就只能「啞巴吃黃連」,麻煩不斷。患者和家屬不放心,醫院也無法安心。

幾個事例

●「黑護工」

護工一天要價200元 就只「經過看了一眼」

「說是護工公司,但從頭到尾沒看到僱傭合同,一人說一個價,只能當花錢買教訓了。」市民黃女士鬱悶地說。上個月中旬,她的母親因為水腫被送到晉江龍湖一家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有心衰等問題,需要住院治療。黃女士每日陪護母親到晚上10點多,母親不想讓黃女士太勞累,就詢問身邊人是否有護工可請。

沒多久,有一男一女兩名護工找來。「他們自稱是護工公司的,我媽看他們穿著一樣的『制服』,覺得還算正規。」黃女士說,其中一名叫小李的護工留下來,跟母親談好價格,陪護24小時200元。

第二天,黃女士早上8點就到醫院,卻沒看到護工,直到中午12點,小李就過來看了兩三次,也沒做什麼。一直到下午,小李又帶來一個自稱王姐的護工,說自己要調去晉江青陽,讓王姐接替她,而王姐也是不定時來病房看一眼就走。

沒多久,王姐又說小李談好的「200元一天」是一個護工同時照顧幾個病人的價格,如果「一對一」要280元。當天晚上,另一名護工又告知黃女士,王姐不做了,讓她支付200元。黃女士提出異議,要聯繫「公司老闆」。「老闆」稱小李和王姐是自己亂定價,臨時調了一名護工過來,但對方怨言頗多,沒有用心照顧患者。

第三天下午,「老闆」來病房說陪護費用不是按一天24小時算的,就算做半小時,也要算一天的錢,一天按230元收費。黃女士很無語,想直接結清費用,對方稱從16日晚上10點到18日早上7點30半,算3天費用690元。「也就是經過病房時看了一眼,卻拿著全天陪護費用。」黃女士氣憤地說,在把錢算給對方後,她只好自己請假在醫院陪護。

沒經驗讓患者摔倒流血 當下逃離隔天還來討錢

相比黃女士,49歲的陳阿姨不久前也遇到了讓她糟心的護工。

前不久,陳阿姨不慎摔倒腰椎受傷嚴重,被家人緊急送往市區一家公立醫院救治,手術後她需要在病房做進一步治療。因傷勢較重,陳阿姨暫時無法自理,陪護她的兒子又要上班,兩人就商量著請護工。

有一位醫院保潔工主動給陳阿姨介紹說,自己有一位親戚在做護工。「她說那個護工經驗豐富,照顧過很多病人。」陳阿姨說,當時隔壁床的患者建議到醫院的護工服務站僱正規護工,但陳阿姨的兒子被保潔工「遊說」後,覺得請「黑護工」更便宜,就僱了保潔工介紹來的護工阿姨。

2個小時後,陳阿姨需要去做檢查。因陳阿姨體重有160多斤,需要有人配合將她抱上輪椅。如果是學過專業技能的護理員,移動骨傷患者會格外注意,避免二次受傷。但這個護工阿姨顯然沒這方面經驗,竟失手讓陳阿姨重重摔在地上。陳阿姨剛做完手術的傷口縫合處裂開,鮮血直流。而這個護工阿姨看著在地上疼得直喊的陳阿姨,嚇得直接偷偷離開。

令人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護工阿姨過來說,怎麼說也照顧了陳阿姨2個多小時,要給100元報酬。陳阿姨與她起了爭執,兒子見母親情緒激動,擔心加重母親傷情,無奈付錢了事。

●正規護工

不定期接受培訓 突發情況能應對

今年46歲的河南人劉運國,在泉州的醫療護理員隊伍裡算是「年輕人」,有著6年的陪護經驗。入職之初他就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在上海、蘇州等地醫院都有做過。去年,劉師傅受僱於一家泉州的護理公司,被安排到市區公立醫院的骨科做「整體護理」。

在科室裡,劉師傅和另外三位護工組成護理小組,輪流照顧入院患者。「雖然是輪流,但是患者有需要我們隨叫隨到,24小時都有人巡查。」劉師傅說,他從事整體護理三年左右,相比「一對一」24小時護理,他每天工作時長在12小時左右,有一定的休息時間。對他而言,這騰出的時間,可以學習一些護理技能,讓工作更專業。

「護士長在傳授護士護理技能時,有時也會叫上我們,護士長還會不定期對我們進行專科培訓。」劉師傅說,通過在固定的科室裡的工作實踐,他掌握了不少骨科方面陪護技能。「現在,我只要看一眼病人就知道對方的患病程度,需要什麼樣的護理。」

「術業有專攻」的好處,能讓護理員對病人的突發情況及時判斷作出應對。有一次,劉師傅在巡查病房時發現,一位80多歲阿婆的體徵監護儀上顯示,她的血氧指數明顯下降、心率加快,劉師傅急忙通知醫護人員前來搶救,因發現及時,老人轉危為安。

「做久了,學多了,就懂得對病人察言觀色。」劉師傅說,長期在一個科室裡工作,專業性得到了提升,服務水平也能跟著提上來,不僅病人認可,醫生和護士也把他們當成同事般對待。

醫院提醒患者家屬謹慎僱傭「黑護工」
正規護工給患者提供專業而規範的服務

記者在泉州市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見到了正在護理腦膜炎患者的護工康雪琴。52歲的康雪琴,四五年前還在做保姆,而後參加培訓,成為一名專業的護工。

「這位老人家的子女工作實在沒辦法脫身,就聘用我全天照顧,已經三個多月了。」康雪琴說,當護工要有耐心,更要有足夠的體力,不怕髒不怕累。她以現在這位患者為例告訴記者,除了時刻注意老人家的病情,白天每兩小時就得為她翻身一次,按摩手腳,保持乾燥的臥床環境,以免病人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皮膚壓傷;而到了夜裡也不能睡沉了,間隔兩三個小時就得幫老人家翻翻身、松鬆手腳。

康雪琴此前也是「個體戶」,在她看來,這樣的方式存在風險,「以前沒有白紙黑字的保障,很不穩定,僱主工資拖欠也是常事。」深思熟慮之下,康雪琴參加了專業護理機構開展的培訓,成了「正規軍」,定期參加培訓考核,不斷充實護理知識,提升技能。

「現在接單的僱主對我都挺滿意。」康雪琴說,做這行她早已輕車熟路,待遇、個人健康等方面也有了一定保障。

存在問題

建群給介紹費互拉活 自稱有無培訓不重要

日前,記者以請護工為名,聯繫了幾名私人護工。從一名單幹的50多歲護工阿姨口中得知,本地私僱護工有來自南安、永春、安溪、惠安等地,也有外地來泉州做的,大家多是「老鄉帶老鄉」,她本人就在一個近百人的微信群裡,多是親戚同鄉。「大家有活就互相介紹,接到活就給50元、100元介紹費。」

阿姨自稱做護理十多年,多年前就去培訓過,但覺得單幹更自由更賺錢。她認為,有沒有培訓無所謂。「護理資格證書和健康證也可以作假,不作數,只要我們能為病人提供周全的護理,無非就是餵食、擦洗、翻身、拍背,做久了誰都會。」

另一位林阿姨則說,她做護工也是「老資歷」,有8年多了,「口碑還不錯」。林阿姨說自己有時在醫院做,有時會去僱主家裡照顧中風或癱瘓在床的老人。「在醫院我們定價都會比公司護工便宜幾十元,病患家屬就會更偏向僱我們。」

當問到護理患者時出現問題怎麼辦,她們都只能口頭保證:「敢做這行的都是有經驗的,絕對保證把病人照顧好。」林阿姨還說:「請護工之前說清楚就沒事。」

和持證護工「搶地盤」 電話「小廣告」到處寫

採訪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正規持證護工是得到醫院「準入」的,如果患者家屬諮詢,醫院會推薦這些有資質的護工。但是有技能、能讓家屬認可的醫院護工,總體是供不應求,不少資質參差不齊的「散護工」就想來分一杯羹,很多還結成「小團夥」,和正規護工「搶地盤」。

「一旦發現沒有資質的『黑護工』,我們會馬上勸說他們離開,但常常屢禁不絕。」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護士長蔡瑞珍介紹,這些「遊擊軍式」的護工多是「老鄉幫」,對剛入院或是剛做完手術需要護理的患者,他們會「見縫插針」主動上前遊說。他們抓準家屬不了解內情的現實情況,刻意將價格壓低,有的家屬就心動了。

而記者也發現,在醫院裡,「黑護工」會時不時把電話「小廣告」塗寫在醫院病房、廁所等各個角落。雖然醫院會在病房內張貼告示,提醒家屬不要請「黑護工」,但還是屢禁不絕。

「黑護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些沒有經過系統培訓,上崗前也不與家屬籤服務合同。業內人士表示,「黑護工」價格一天會便宜幾十元,但是資質無法把控,「一旦產生糾紛沒有保障」。

正規護工年齡偏大 護理技能掌握較慢

泉州市一家護理服務公司黃副總介紹,俗稱的護工就是醫療護理員,就泉州目前整個醫療護理員市場而言,全市有三家護理公司,一家本地的,其他兩家分別是福州和上海公司進駐的,此外有些醫院是由物業公司承接護理服務。

目前,在職護理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三四十歲階段的人群比較少。黃副總說,護理員年齡偏大就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方面,年齡較大的護理員身體素質不如年輕人,陪護工作又是一份對身體負荷較大的工作,「但如果把他們都排除在外,護理員缺口會更大」。

而另一方面,護理員學歷普遍較低,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居多,這可能會出現學歷低的護理員在工作中和患者家屬的溝通出現一些問題。對護理技能的不斷更新和掌握方面,可能會比年輕護理員差一些。

提升社會認同感 護工需要年輕化

「黑護工」資質參差不齊,和正規護工隊伍「搶地盤」,不僅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不便和困擾,也影響醫院的日常管理秩序。而個體護工流動性大,萬一出現陪護事故,病人家屬索賠時找不到負責任的主體,醫院有可能陷入被動局面。

業內人士認為,社會目前對護工認可度還不夠高,就連一些護工從業者自己也覺得這工作「不光彩」。業內人士建議,社會對護工行業的認可度應逐步提升,以此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年輕群體從事護理行業,讓護工成為有護理知識背景的「文化人」,進一步提升整體護理服務水平。而對護工的規範化管理和對護工服務質量的有效監督,各方也在持續推進。

【建議】

社會需要多認可 吸引年輕人從業

「一些家屬認為,我請一名一對一的護理員,他就不能睡覺,要24小時睜眼看著病人,不然花出去的錢就不值,但這不現實。」泉州市一家護理服務公司黃副總經理表示,從目前的護工需求市場來看,更多家屬僱傭護工的意向是「要年輕的,會做的」。但說到護工,社會上還有一些不認同。「有些本地護工都不敢讓親朋知道他在做這行,覺得沒面子。」

對於眾多患者家屬而言,僱請護理員的期望,是要便宜又能做事,最好能把患者「當家人般對待」,而護理員的訴求是通過照顧好病患來謀生。而家屬和護理員的期望往往會有脫節,溝通上產生矛盾,往往需要公司和醫院一同出面協調。

此外,如今月嫂、母嬰護理員等都在年輕化,護工行業也需要提升社會認同感,吸引年輕人從業,能像認同快遞小哥、送餐員等行業一樣,提升護工認可度。

從國內其他省市的護工行業來看,護工群體有年輕化趨勢,可以政府牽頭「走出去」吸收護工人才,提供培訓和崗位機會,讓泉州的醫療護理員服務也能更專業化、年輕化。

「一對多」陪護模式 護理質量高家屬也省錢

黃副總經理表示,目前各醫院護工的陪護模式以「一對一」的為主,存在陪護價格較高,家屬負擔重,護工工作時間長,護工其實很多時間是坐著沒事處於待命狀態,但不能回家好好休息,護工身體負荷大,監管難度也大,導致陪護質量參差不齊等情況。

她建議,推廣「一對多」陪護模式,即根據醫院科室的患者病情等級及人數,派駐與之相配的護工提供陪護服務,由醫院科室醫務人員與護工公司雙重監管。一方面,可以明顯降低每名家屬的經濟負擔,「一天少幾十元,一個治療期下來就能省很多費用;另一方面護工實行8小時或12小時輪值制度,護工得到很好的休息,工作效率更高。」

而「一對多」的固定、整體陪護模式,護工就在患者身邊隨叫隨到,患者床頭配備電子呼叫鈴,患者有需求,護工就會及時出現在患者身旁。目前這種模式推廣面不夠,還需要醫院和家屬的認同和支持,實現多方共贏。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護士長蔡瑞珍也表示,「一對多」模式,醫院內護理員比較固定,便於管理,有發現患者突發情況能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家屬費用也減輕了。

【舉措】

發現「黑護工」及時勸退 組織護工免費培訓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護士長蔡瑞珍介紹,護工的出現,為家屬解決了後顧之憂,對醫院護理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如果不加以監督和管理,不了解醫院有關規章制度,反而擾亂醫院秩序。

她表示,醫護人員如發現有未穿統一制服,沒有資質憑證的護工出現在醫院,會及時通知保衛科和護理部,勸說不正規護工離開或登記他們身份信息,以防一旦出事找不到人,並及時與僱傭此類護工的家屬溝通,提醒他們留心。

同時,醫院設置護工管理站,對正規護工的護理服務明碼標價,並做相應標識,提醒家屬警惕黑護工。醫院還製作《護工培訓手冊》,每季度到半年會組織在崗護工免費培訓,包括生活護理、護理技術、安全教育等內容。

記者也了解到,全市各醫院一直都有開展對在院護工的管理和培訓工作。市區一醫院就固定開展護工崗位培訓學習班。每周為培訓班安排一個課程,每2個月為一個周期,培訓以集中講課和現場技能培訓兩種形式進行。一個周期結束後,對培訓人員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進入下一個周期進行培訓。經過考核結果,全體培訓學員基本掌握所學知識和操作技能。

藉助監控督促護工 讓家屬更加放心

記者了解到,一些護工公司在徵得家屬同意之後,會在醫院病房裡安裝高清監控設備,24小時全天候記錄護工照顧病人的過程。

「這是雙向監督。一是由公司監督護工,不定期抽查,統一規範管理。二是讓家屬了解家人生活狀況的同時也監督護工及公司。」一位護工管理機構負責人表示,這種嘗試目前效果較為樂觀,家屬們更加放心,護工們工作起來也會時刻約束自己,不敢鬆懈。

記者從泉州市衛健委了解到,國家衛健委在今年8月底公開發布《關於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和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強化職業素質培訓,將職業道德、法律安全意識以及保護服務對象隱私等納入培訓全過程,注重德技兼修。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照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等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其中,根據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不同,醫療護理員的培訓大綱分為三類:分別以患者、以老年患者、以孕產婦和新生兒患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目前,泉州正在積極跟進落實這一政策。

【相關連結】

福建首家無陪護醫院落地廈門

據報導,今年10月起,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廈門市心臟中心),正式推行全院覆蓋的「無陪護」管理模式,也就是說不需要家屬陪護而是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護理員負責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照護。這也是福建首家無陪護醫院。

所謂「無陪護」,並不是沒人陪護,而是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護理員取代家屬承擔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照護。這種人性化的住院照護模式在歐美甚至東南亞各國已推行多年。

「無陪護病房」的推出,改變了病房陪護混亂的局面,使患者從生活到心理得到全方位的照護,也解決了家屬送飯、陪護的困難。無陪護病房符合醫院深化優質護理服務,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提高患者滿意度,為醫院的暖心服務作貢獻。

相關焦點

  • 護士不夠,護工來湊?
    「你照顧不好病人,為啥不請護工」10月21日,張碩的母親突然呼吸困難,有輕度脫水症狀。9點送到醫院救治後,確診為肺炎。護士囑咐了如何辦理手續、一天輸液幾次、吃幾次藥後便「消失」了。一問護工價格,最便宜的也要一天200元。
  • 從門診到病房,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護理特色
    點擊查看 門診全程專業化護理服務  為營造有序看診環境,維護病患就醫權益,就診流程以醫師與護士每次於診間單獨服務一位病患,護士為病患提供檢查指引與衛教服務,保障診療質量。
  • 他研發的護理平臺,一個護工就能照護十個病患!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護理需求和壓力愈發突出。創業者陳哲潛心研發智慧護理平臺,讓人們用更少的錢,請更專業的護工,他是如何做到讓雙方受益的呢?據統計,2018年底我國老年人數量接近2.5億,同時,我國的註冊護士僅410萬人,相當於全國人口中每340人才有一名護士。專業護士資源的短缺催生了護工行業,而護工行業存在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規範、運轉效能低等問題也困擾著醫療機構和患者。
  • 「護士不夠護工來湊」背後:幹得一樣多,收入卻相差一倍
    「你照顧不好病人,為啥不請護工」10月21日,張碩的母親突然呼吸困難,有輕度脫水症狀。9點送到醫院救治後,確診為肺炎。護士囑咐了如何辦理手續、一天輸液幾次、吃幾次藥後便「消失」了。一問護工價格,最便宜的也要一天200元。
  • 一點椿養老:找護工還靠親戚介紹?2招教你幫爸媽找到靠譜護工!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獨生子女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人們在生活中對護工的需求越來越多,無論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越發需要別人的照料與陪伴。「現在父親住院而自己又特別忙的都希望僱個護工,我覺得找個好護工全憑碰運氣,我這一個月都換了三個了。」在骨科病房裡照顧父親的張女士無奈地講。
  • 「護工」乃中國醫療原創 該規範還是該取締?
    業內人士希望,要儘快對護工行業進行規範管理,或通過調整護理結構、培養專業護理人員最終替代護工行業,讓住院患者得到規範服務。健康界通過多日走訪,試圖還原護工這一特殊的行業生態。護士聘用成本高 催生護工行業毫無疑問,我國產生護工行業的主要原因是護士和病患家屬對患者照顧的力量不足。
  • 《技行天下》講述護工故事
    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犧牲小家,為無數家庭解決了後顧之憂,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護理事業,一幹就是整整20年。11月29日21:10,廣東衛視原創職業技能揭秘紀實節目《2020技行天下》將播出第7期節目「堅持」,帶你了解何海元、張金環的職業故事。他們為何能在崗位上堅持多年?疫情期間醫院封閉管理,病人的生活起居全靠護工,他們的照顧是否能讓家屬放心?
  • 呂梁山裡的護工故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從貧困戶到勞模,通過「呂梁山護工」平臺走出來的許連紅,再次為「呂梁山護工」品牌添彩。  「一人培訓、全家受益,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呂梁市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以來推出的呂梁山護工免費培訓脫貧計劃,每年投入2000餘萬元,提供政策、制度、資金保障和激勵機制,推進培訓就業。幾年來,培訓護工5萬多人,2.6萬人走出大山實現就業。
  • 穗部分醫院試行無陪護病房 護士兼當護工面臨兩難境地
    「到了年關,護工都回老家了,即使請到護工,但她們不是學醫的,缺乏專業知識。」日前,她向本報「報料」求教:能不能直接請護士當護工?  據了解,按照衛生部近日出臺的《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要求,2011年所有三甲醫院必須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
  • 醫療專護公益平臺關注大病護理 可與專家溝通
    然而沒想到,醫生聽診時發現劉奶奶不僅呈喘憋貌,雙肺滿布乾濕囉音,而且伴隨嗜睡、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醫生懷疑劉奶奶因氣切護理不當引發了肺部感染。經過近一個月的護理治療,老人最終才轉危為安,看著老人接連遭受病痛的折磨,幾個子女十分不落忍。  「醫生說,老太太第二次入院是因為氣管插管護理不當才導致肺部感染,非常危險。
  • 我省吹響「山西護工」品牌升級打造集結號
    ,促進「山西護工」培訓就業計劃與省政府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高效對接,標誌著「山西護工」培訓就業計劃進入職業技能升級提高的新階段。為對接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要求,「山西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包括的三個職業技能工種,統一命名為:醫療護理員(病患陪護)、醫療護理員(老年陪護)、醫療護理員(母嬰陪護),就是將衛生健康系統的輔助型服務人員統稱為醫療護理員。
  • 數智化護理時代,海康威視智護屏助力打造智慧醫療新場景
    海康威視基於對醫療行業與顯示交互的深刻洞察與積累,將海康威視會議平板與護理應用有機融合,搖身一變成為護士站的新寵——海康威視智護屏:以數智化護理為核心,通過引入信息互聯和人工智慧技術,將設備的控制與管理、護理信息化的融合、護理數據的傳輸與共享等集成應用,建立病區內信息的互聯互通,告別信息孤島,實現病區護理全方位的數位化管理!
  • 這個護理小發明,讓病房安靜了!
    疫情期間病房實行封閉式管理住院病人家屬最大的不放心就是——「雖然可以請護工但親人需要阿姨幫忙的時候還有需要叫護士的時候叫不到怎麼辦?」為什麼病人會叫不到護士?我們來看下現有的醫用呼叫應答系統。現在的醫用呼叫應答系統改為了病房手環呼叫-應答系統,患者床邊發送器變成了這樣:按鈕分了兩個,一個是護士,一個是阿姨。
  • 護工市場該「護理」了(圖)
    某醫院病房內,一位護工正在給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餵飯。劉文表示,無論是通過家政公司還是護工自己攬活、談價,比較能說的護工會佔優勢,因為沒有證書或是考核,護理能力也就無法驗證。而有的護工由於人脈廣也做起了中介的活兒,給同行介紹工作也要收取100元-150元的介紹費。  「護工是個比較累也比較髒的工作,選擇幹護工無非就是沒有其他特長,又想多賺點補貼家裡。」
  • 臺南成大醫院緣恩病房 臺灣安寧療護的典範
    中午時分,成大醫院住院大樓十樓小會議室,擠著二十多個人,一邊吃便當,一邊看個案簡報,這當中有主治醫師、護理師、總醫師、藥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靈性關懷師、實習醫師等等,另外,還有五位來自香港資深的護理人員前來見習;主持會議的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威鑫,以及臺灣安寧療護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 趙可式教授。
  • 「山西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啟動
    編輯培訓就業計劃進入職業技能升級提高新階段本報太原8月31日訊(首席記者 貟娟綢)今天下午,在「山西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啟動暨訂單式培訓籤約會議上,省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與10家訂單式培訓中標企業籤署了培訓項目合同書,促進「山西護工」培訓就業計劃與省政府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高效對接,標誌著「山西護工」培訓就業計劃進入職業技能升級提高的新階段。
  • 一號護工攜手北京市社區服務協會普及「北京通」惠民服務
    本次活動,北京市社區服務協會特邀一號護工為社區居民提供肩頸按摩並聯合西城區開展針對北京市市民社會服務一卡通(以下簡稱北京通)關於養老護理方面的講解工作。一號護工工作人員與北京市社區服務協會工作人員北京通是由北京市政府發放給北京市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集金融、公交、醫療、養老、繳費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一卡通。
  • 體驗醫療專護護工 每兩小時為30個老人翻次身
    醫療專護的工作人員每兩小時就要為老人翻次身  醫療專護,是青島首創的醫療護理保險制度,一個月1500元,可以幫助解決老人的吃喝拉撒。目前,青島市此類醫療專護醫院將增至10家。1月22日上午,為了解醫療專護的具體內容,記者體驗了一把醫療專護的護工工作。
  • 院內護工產業:一二線城市已形成產業化,參與企業尚需規範,市場有待...
    在成為護工後,按業內普遍水平,這部分人群的收入通常在150-170元/天,術後的重症或失能、半失能人群的專業護理通常在180-200元/天,如泰心康護、小柏家護這類為護理人員評級的陪護企業,隨著服務年限的增長,日收入則略高於市場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