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萍子
是乳名還是暱稱?反正從我記事起,父母親人還有我的鄰居就叫我「萍咱」。那個時候不會想起探討名字的含義,這個名字承載的就是你叫我應的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
四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到麻溪鋪鎮上念書啦,從我那個比較偏僻的肖家坳村初到鎮上,心裡是自豪的,但內心也是自卑的。
在和鎮上小夥伴們的交往中,只要我一開口,一口鄉話就能將我和她們區分開來。我聽到別的女孩子都有一個動聽的小名兒,要麼叫「娟子」要麼叫「梅子」等等,而我卻偏偏叫「萍咱」,名字裡的這個「咱」字給我貼上了鄉下孩子的標籤,我開始討厭這個難聽的「咱」字!
進了初中,我調皮貪玩的本性開始慢慢顯露,母親管我也開始嚴厲了。那段時間我最怕的就是聽到母親到處找叫我時叫我的名字。那個時候我家就住在學校加工廠裡面,因為愛玩,跑出來和小姐妹玩的次數就多起來啦!記憶中每次我玩入迷忘記回家時,就會聽到母親站在操場用她的大嗓門拖著長長的腔調又急又怒的叫我,那一聲「萍咱」我不要用耳朵聽就知道誰在叫我。
每每此時我總是勾著頭快速地跑過母親身邊,回頭時還不忘又羞又惱地四處張望,生怕被人看見,感覺到這個名字是那麼讓我討厭。
到了高中,聽到來自20多個鄉鎮的同學操著各自不同的家鄉話交談時,我才慢慢地從語言的自卑中釋懷。
待後來念大學上古代漢語課的時候,一次漢語言老師講到方言,特意提到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瓦鄉話,並且指出我們麻溪鋪的瓦鄉話有28個聲母、50個韻母和5個聲調,結束話題時老師特意問了一句,有沒有沅陵麻溪鋪的同學來給我們展示一下。
我記得我當時是傲嬌地站起來,然後在同學們詫異又羨慕的眼神中嘰裡咕嚕的說了一大段的,當然說的話包括老師自然也是聽不懂的,不過對於我為什麼叫「萍咱」這個「咱」字,大家倒是分析討論了半天,得出結果的我一掃兒時留下的陰霾變得雀躍起來。一節課下來,坐在位置上和圍過來的同學繼續探討時,我的心一直是激動自豪的。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湘西工作,後來就是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回去的次數就漸漸少了。一晃多年,自己的孩子到了我當初念大學的年齡,可是我卻再也聽不到父母叫我一聲「萍咱」啦!每年清明回家掛清,站在父母的墳前,感覺自己還是沒長大的孩子,我多麼希望還能聽到他們叫我一聲「萍咱」啊!
此去經年,無論我回不回鄉,我都希望能聽到有人用濃濃的鄉音叫我一聲「萍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