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不想當老師中正院長對華教悲觀
商報:菲律濱中正學院建校已80年。院長潘露莉說,菲律濱華文教育面臨師資緊缺,主要問題是華人不想當老師,對華文教育前景「我有一點悲觀」。
中正學院是菲國知名華校,設有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學生數約4200人。
已辭世的菲律濱前首富、SM集團前董事長施至成、菲律濱航空公司董事長陳永栽、已故首都銀行創辦人鄭少堅、上好佳創辦人施恭旗等菲國商界大老,都畢業於中正學院。
身為史丹佛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的潘露莉也是中正學院校友。
潘露莉表示,菲中建交前,中正學院學生上午上菲律濱政府規定課程,下午用中國臺灣課本上課,數學、歷史、地理都用臺灣教材,「我們那時候就像是在一個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
她指出,華校菲化後,菲國教育部允許華校每天上2小時中文課,中正學院把那2小時分成華語、綜合、數學3門課,「以前要讀中國歷史、地理等,菲化後就放到綜合課之中」。
潘露莉說,過去中正學院學生都用閩南語背九九乘法表,「一直到現在我計算都還要轉成閩南話」,現在在華人社區,參加宗親會活動也還是講閩南話。
她認為,華校須鼓勵學生講閩南話,讓他們有文化歸屬感;學生至少要能用閩南話對答,或人家講閩南話時要聽得懂。
不過,潘露莉說,菲國華文教育面臨「很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師資問題。老師很缺」。
她表示,近年來,華校中文教師幾乎都由中國提供,本地想當老師的華人「非常非常少」,而中國大陸來的志願者教師,幾乎都不講閩南話。
中正學院大學部教育系開設「2加2」學程,兩年在中正學院、兩年到福建師範大學上課,學費全免,還提供生活費,但幾乎招不到學生。
潘露莉說,她曾建議中文不錯的學生選修這個學程,但學生回答:「我不能當老師,我爸爸會打死我。」
中正學院中學部主任蔡惠名表示,學生的生涯規劃多半是從商;對他們來說,因為跟中國商業往來的需求,學好中文還是很重要。
蔡惠名說:「像這次的作文題目是'每當困難在身邊',學生講到中文很難、很難寫、常常會寫錯字,可是他還是想要認真學中文啊,因為未來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潘露莉認為,華人不想當老師的主因不是薪資,而是福利問題。多數菲律濱華人認為,經商發展性比當老師好得多。
另一方面,菲中經貿往來密切,為菲律濱帶來不少中國新移民。
潘露莉說,她接任院長以來,因為中國大陸新移民增加,說普通話的小孩愈來愈多,目前中正學院幼稚園50%以上學生是新移民子女。
她認為,面臨中文人才不足,華校必須重視培養新移民子女,期望他們將來成為華文作家、新聞工作者等維繫華人社區中文能力的中流砥柱。
廣告聯繫方式
萍萍:09171861999 - (02)9710999
佳勁:09171863999 - (02)9712999
琪琪:09171851999 - (02)9711999
菲信網管理員微信 聯繫方式:FXPH939
菲信網分類信息微信聯繫方式:FXPH888
菲信網社團資訊微信聯繫方式:FXWPH168
投稿信箱:feixinph@gmail.com
投稿信箱:feixinph@yahoo.com
QQ郵箱:970227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