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當兵差別如此之大?國民黨降軍在朝鮮履歷奇功,率先攻入漢城

2020-12-13 看北朝

在解放戰爭中後期,由於國軍兵敗如山倒加上內部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在戰爭中大量國軍部隊起義或是向我軍投誠,如1949年的北平和平解放,這些起義部隊都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不過這些看似意志力差,戰鬥力不強的降軍在我軍體系和規範中卻成了一個個王牌部隊,不僅國內打的好,還打出了國門。

朝鮮戰場上屢立奇功的第四野戰軍第50軍就是這樣的部隊,它的前身是原國軍第60軍,在遼瀋戰役中與長春起義之後,經過我軍整編後,軍長也為原60軍軍長曾澤生。

不過雖然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國軍的降兵,可在我軍手中戰鬥力卻一點不輸其他兄弟部隊,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50軍先後擊潰了美軍25師一營,又在仙遊裡地區擊退了英軍第29皇家來復槍對第一營。

麾下的149師,還趁夜偷襲的英國皇家重坦克營,其中還有志願軍戰士扛著炸藥包和英軍坦克同歸於盡,使得英軍部隊士氣潰散,四處逃竄,到天亮時,英軍死傷300人,坦克損毀31輛,裝甲車和汽車也被炸毀24輛,這支重坦克中隊基本被全殲。

之後第50軍更是率先攻入了漢城,前鋒部隊一直衝到了37線附近的水原地區,受到了彭老總極高的讚賞。

而之後的漢城南岸防禦戰中,第五十軍更是以一己之力迎頭擋住了美第3師的25師,英第29旅以及土耳其第1旅的進攻,由於聯合國軍擁有火力優勢,在仗打的最慘烈的時候一天就有三到四個連隊全部犧牲在陣地上,僅僅半個月,50軍就已經傷亡過半,全軍能夠投入戰鬥的部隊,只有4個營和4個連的部隊,戰鬥一直到1951年2月,由於傷亡過大,50軍不得不放棄陣地,撤到漢江北岸,繼續抵擋聯合空軍的猛烈攻擊,在短短50多天的漢江兩岸作戰中,50軍共擊殺聯合國軍1.1萬人,擊毀坦克和裝甲車70輛,擊落擊傷敵機15架,順帶還繳獲了17輛汽車和34門火炮,這場仗打下來,使得曾澤生成為了我軍有名的防禦高手。

曾澤生

而誰能想到就在數年前,這支部隊僅是一隻降軍罷了,同樣一支部隊,竟在數年後展現出了不同的戰鬥力和意志力,簡直不可思議。

相關焦點

  • 紀錄片《50軍血戰朝鮮》今晚雲南衛視播出 敬請收看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雲南衛視今晚21:33播出紀錄片《50軍血戰朝鮮1950年6月,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有多個軍入朝參戰,其中一支與眾不同的參戰部隊,是由原國民黨60
  • 韓戰第3次戰役志願軍佔領漢城:1951年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951年1月4日:在韓戰第三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佔領韓國首都漢城,1月5日50軍渡過漢江韓戰中,志願軍真正勝利的就是前三次戰役。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的模式相同,都是誘敵深入以後,全面穿插包抄,切斷美韓軍退路,將他們分割包圍。
  • 朝鮮太祖和仁祖,與中國明清兩朝的糾葛
    朝鮮毫無招架之力,不久首都漢城(今首爾)陷落,國王逃往中朝邊境的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向明朝求援。明朝履行義務,出兵援助。當時的明神宗派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率軍入朝。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人力、物力、財力上損失很大。直到1598年,節節敗退的豐臣秀吉在日本京都積鬱而死,臨死前遺命撤兵。朝鮮王朝對明朝這一「再造之恩」感激不盡。
  • 漢城這麼好聽,為啥韓國的漢城現在叫首爾了?
    2005年之前,中國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2005年1月19日,韓國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首爾以前叫漢陽,是漢江邊上的重要城市。
  • 1932年朝鮮教科書事件(上)
    中日關係惡化與朝鮮的華僑教育中國與朝鮮相鄰,早年赴朝鮮的華僑以成年單身男子為主,大多都沒有長期僑居的打算,故朝鮮華僑的教育事業起步遲緩,1902年才在仁川建立了第一所華僑學校。20世紀20年代,隨著朝鮮華僑經濟的發展,華僑教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少城市均建立了華僑學校,但基本是規模很小的小學。中國駐朝鮮總領事館曾向教育部詳細報告20世紀30年代其轄區內教育發展狀況。據此報告,總領事館下轄三個學校:漢城華僑小學校(1910年創辦,設於中國總領事館內)、仁川華僑小學校(1914年創辦)、仁川魯僑小學校(1930年創辦)。
  • 從閃擊漢城到仁川登陸,一路凱歌的朝鮮軍隊怎麼突然蔫了?
    圖:朝鮮人民軍南進示意圖這個時候,金日成才發現部隊根本無法推進了。6月26日美軍飛機就參加了戰鬥,相繼對漢城和平壤實施「野蠻轟炸」,到7月3日,朝鮮就有36架飛機和5艘艦船被毀。靠著士氣,金日成還能向南推進,但美國空軍越來越頻繁的集群式轟炸,造成前線部隊很大損失。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雲南王龍雲立刻宣布出兵10萬人,出動壯丁30萬人,而當時雲南的地方軍隊並不多,也不過十萬之眾。龍雲迅速從法國購買了一批法式裝備,將滇軍60軍擴充到了四萬人的規模,由盧漢擔任軍長,率部開赴前線。最初這支部隊因為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被蔣介石派到了武漢閱兵,以鼓舞國人的抗戰熱情。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60軍奉命開赴魯南地區。
  • 韓戰爆發時,韓國如此不堪一擊,朝鮮到底有多少人參戰?
    朝鮮半島原本是一個完整的,但是後來卻被分裂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分別由蘇聯以及美國管理。朝鮮和韓國自建國的那天起就非常看不慣對方,兩國之間也是經常出現衝突和摩擦,都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先一步統一朝鮮半島。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當時大量進入中國與日軍作戰的蘇聯軍隊,在戰後並沒有立即撤離。
  • 韓戰爆發初期,李承晚會見美國大使後,竟連夜坐火車逃跑!
    聽到前線的炮聲以後,漢城的市民就產生了恐慌,不過當時官方在街上的大喇叭廣播的內容是北朝鮮的軍隊從三八線開始全線向南進攻,我軍正與北朝鮮的部隊激烈交戰,並且已經把他們擊退了。於是漢城的很多老百姓,還覺得這些槍炮聲,只不過是三八線附近比較大的一次軍事衝突罷了,很快就會過去的。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後西漢武帝時期,漢軍徵服衛滿朝鮮,設立郡縣,此時的朝鮮是歸屬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公元4世紀,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央政府對朝鮮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高句麗率先在鴨綠江江畔崛起。隨後高句麗向北方發展,控制了現吉林省南部地區。後在洛東江畔崛起了新羅,在朝鮮半島崛起了百濟,與之前的高句麗並存,稱為朝鮮的「三國」。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因為北朝鮮人民軍隊中編有一個裝甲旅和一個裝甲獨立團,合計有一百五十輛T-34坦克,這些T-34坦克都是蘇聯援助的,就連坦克手也是身經百戰、參加過對德作戰的朝裔蘇聯人,就是這些坦克在韓戰初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朝鮮人民軍在T-34坦克的開路下,一路高歌凱旋,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攻佔了韓國的首都漢城。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1884年12月4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與朝鮮「開化派」(親日派)策劃政變,劫持李朝高宗和閔妃,殺死「事大派」(親清派)官員多人,史稱「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率軍1500人進入漢城,經過與「開化派」和駐朝日軍的激戰,將政變鎮壓。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藤博文經過6輪談判後,中日於1885年4月16日籤訂《天津會議專條》(《中日天津條約》、《朝鮮撤兵條約》)。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日本與中國曾經有過一次甲午海戰,雙方交手之後,北洋艦隊被擊敗,此次戰役最重要的一個點那就是韓國漢城,從此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次戰役也標誌著,曾經光芒萬丈的大清,竟然連東洋一跳梁小丑都無法戰勝,這正是可恥可恨的一件事情。
  • 抗日戰爭打的如此艱難,為何韓戰中國卻突然能對抗美國了?
    政權:國民黨僅僅是名義上統一,新中國中央實至名歸。 1,國民黨時期軍閥各自獨立,無法將中國國力發揮出來。 2,新中國政權實至名歸的對幾乎整個中國進行了統治,沒有分裂的軍閥,軍令暢通,保證了國家穩定。方新政府高效,政令統一,保證了政局穩定,使得新中國可以舉全國之力抗美援朝。
  • 抗美援朝,朝鮮領導人為何對彭總發脾氣?彭總是怎麼做的?
    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因為南北朝鮮政治立場不同,加上蘇聯和美國分別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們分別是金日成和李承晚兩個集團。1950年三八線上,南北朝鮮衝突終於到達頂點,戰爭一觸即發!金日成因為有中國返朝軍隊的幫助(抗日戰爭爆發前,大量朝鮮族人被日本趕到中國東北。
  • 國難顯忠奸:袁世凱漢城脫險記
    1880年代,袁世凱被委派為清廷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捍衛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與日本多次交惡。這個逃命的人就是大清朝派駐朝鮮的「總理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凱。所謂「通商大臣」,其實就是清政府派往朝鮮的「監國」,儘管是一個「二品官銜」,他在朝鮮的權力卻是大的不得了,宛如朝鮮的「太上皇」。在離開仁川的那一刻,袁世凱長出了一口氣,數日來緊張的心情總算安定下來。這下終於脫險了!
  • 七八十年前的韓國漢城,街上幾乎都是漢字,官方語言更是漢語
    熟悉歷史的大都知道,韓國原來即是朝鮮,日本戰敗後受美國與蘇聯掌控,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後來戰爭爆發,南朝鮮就變成了今日的韓國。朝鮮的國號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後來朝鮮半島分分合合,直到明初李成桂篡高麗王位被朱元璋封為朝鮮國王時,「朝鮮」國名才開始流傳開來。
  • 李奇微坐鎮漢城,仍被志願軍4天攻克,逃跑前留言:致敬中國司令
    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李奇微何許人也?了解韓戰的人肯定不會對他感到陌生,這位喜歡親臨前線下基層的韓戰期間的美軍第二任總司令,既沒有沒有前任麥克阿瑟那般的狂妄自大,也沒有繼任者馬克·克拉克那般的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