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的《首章》中即給後世子孫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即,不可無故徵討的國家。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朝鮮;排在第二的是日本。在提到日本時,朱元璋說:「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佔領朝鮮的夢,日本人至少做了500年
日本是個島國,對大陸的嚮往貫穿日本歷史上的一代一代人。先佔領朝鮮,再向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推進,即後來出現的所謂「大陸政策」。日本人實踐這種思路的嘗試至遲在明初洪武年間就已經開始。
據《高麗史辛禑世家》記載,高麗王辛禑十三年五月(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高麗國貢使契長壽從中國南京朝貢回國時,帶回了朱元璋的原話聖旨:「倭子在恁那一個甚麼海島子裡經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卻近不得他。這的有甚難處?著軍船圍了,困也困殺那廝!」
朱元璋在這裡說的,是日本人在朝鮮西南海岸羅州所屬島嶼上長期據守定居,所以皇帝讓高麗君臣不要「只是佔田土,佔奴婢,享富貴快活,也合尋思教百姓安寧,至至誠誠的做些好勾當,密匝匝的似兀那羅州一帶築起城子,多造些軍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
萬曆年間,發生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首。貌似昏聵怠政的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出兵朝鮮?他絕不是為面子,而是深知唇亡齒寒之道。
早在嘉靖年間東南沿海鬧倭寇時,當時的大學士徐階就曾斷言:倭寇「意不在搶而在擾,勢不欲去而欲留。」(見焦竑《玉堂叢語》卷2)。
明朝君臣在這個問題上非常明智,也極有戰略眼光,而豐臣秀吉的那次嘗試差一點就成功了。
日本人又來了
1874年4月,3000日軍在臺灣琅嶠登陸,因軍中鬧疫病和遇到激烈抵抗沒有得逞。當年10月31日,恭親王奕代表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代表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籤訂《中日北京專條》,日本獲賠款50萬兩白銀。
1876年2月27日,日本強迫朝鮮李朝政府籤訂《江華島條約》,日本人捲土重來了。
1879年3月30日,日本吞併琉球,置衝繩縣。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籤訂。清政府勢力退出越南,朝鮮成了清政府最後一個藩屬國。
此時的清政府決心捍衛自己最後一個藩屬。清政府這麼做,也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以維持對朝鮮的控制作為遏制日本擴張野心的手段。
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清政府派遣淮軍將領丁汝昌、馬建忠和吳長慶等率軍3000入朝平叛,效力於吳長慶部的袁世凱隨軍進入朝鮮。
1884年12月4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與朝鮮「開化派」(親日派)策劃政變,劫持李朝高宗和閔妃,殺死「事大派」(親清派)官員多人,史稱「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率軍1500人進入漢城,經過與「開化派」和駐朝日軍的激戰,將政變鎮壓。
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藤博文經過6輪談判後,中日於1885年4月16日籤訂《天津會議專條》(《中日天津條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軍隊相繼從朝鮮撤走,《天津會議專條》還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這為幾年後日軍再次進入朝鮮埋下了伏筆。
日本人終於找到了出兵藉口
清政府為繼續控制朝鮮,選擇了在朝鮮與日本全面對抗。
1885年11月,袁世凱受封「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全面控制了朝鮮政局,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任內,娶了三房朝鮮籍側室。袁世凱次子、有「民國四公子」之稱的袁克文就是其中一位朝鮮側室金氏所出。(見袁克文《洹上私乘》卷3)
袁世凱在朝鮮的一切行動,都以捍衛和強化中朝宗藩關係為目的。據說他在朝鮮遇事直入王宮,拒絕與各國駐朝公使同席共議,驕橫專斷,盛氣凌人。
東學黨是朝鮮一個半宗教性的民間秘密組織,他們自稱「東學道」,具有強烈的排外情緒,成立於1859年,教主崔濟愚。
1864年4月15日,崔濟愚被朝鮮慶尚道地方以「左道惑民之罪」斬首,崔濟愚的弟子崔時亨繼任教主,東學黨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信徒日眾。
1892年12月20日,東學黨教眾聚集全羅道參禮郡,向觀察使李憲植請願,為「教祖」崔濟愚鳴冤;由於沒有達到目的,1893年3月29日,東學黨教眾40人到漢城景福宮光化門前向朝鮮國王請願。
東學黨此次伏闕上疏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在朝鮮朝野和各利益國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袁世凱在給清朝廷的電報中稱:亂黨猖獗,「華有彈壓責」,請求「速調數船以防意外」。
1894年2月15日,東學黨信徒全琫準在全羅道古阜郡集眾揭竿而起,起義爆發。起義的口號是:「逐滅夷倭,澄清聖道,驅兵入京,盡滅權貴。」
局面很快失控,「朝鮮大震」。
朝鮮君臣與袁世凱進行了多次協調分析,在確信不會引發日本出兵之後,於1894年6月3日正式向清朝廷乞兵鎮壓起義。
雙方同時出兵
收到袁世凱的電報,李鴻章立刻將朝鮮乞兵平亂的消息報告總理衙門。清廷清廷隨即下令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帶兵赴朝。
根據《天津會議專條》約定,駐日公使汪鳳藻於6月6日「知照」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應朝鮮之請,清政府已決定派兵赴朝。
其實,東學黨起事之初,日本就極為關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和副武官渡邊鐵太郎進行了大量情報搜集活動。
6月2日,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濬得到朝鮮將向清朝乞兵的消息後立刻進行了匯報,伊藤博文內閣當即決定出兵朝鮮,並就出兵事宜做了詳盡的研究和安排。也就是說,日本下決心出兵朝鮮,比朝鮮正式向清政府乞兵還早一天!
收到清政府出兵朝鮮的照會後,日本馬上做了兩個反應:一是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一是表示將派兵保護使館和僑民。
6月6日晚18時,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率先登船東進。很快,2500餘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選擇在牙山登陸,是考慮此地離起義發生地全羅道更近,故而沒有選擇在更靠近漢城的仁川登陸。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出兵是真心想幫李朝平亂。
6月5日,日本根據戰時條例,成立大本營。
6月9日,近500名日軍在仁川登陸。
在朝鮮的日本軍艦有松島號、八重山、筑紫、千代田、大和、赤城6艦;清朝方面有濟遠、楊威、平遠3艦。
6月10日,日軍進入漢城。
6月16日,在朝鮮登陸的日軍已近4000人。
《全州合約》與雙方撤兵談判
清日兩軍進入朝鮮對峙,是出乎朝鮮方面預料的。他們起初認為日本充其量只會派遣少量軍隊保護使館。日本的實際反應也是清政府沒想到的。
為避免兩大國以自己的國土為戰場展開廝殺,李朝政府對起義軍改變了政策,由「主剿」轉為「主撫」。同時,東學黨起義領袖全琫準也獲悉了清政府和日本均已派重兵進入朝鮮的消息。
6月11日,李朝政府接受了起義軍提出的12個條件,雙方籤訂《全州和約》。
6月12日,起義軍退出剛剛佔領的全州城。
東學黨起義就此戛然而止。但起義軍在其實際控制區形成了割據,李朝政府對這些地區喪失了控制。
朝鮮變亂結束,清日雙方都失去了出兵的理由。於是,談判又開始了。
談判的雙方是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與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大臣袁世凱,但日本人此來根本就沒準備再走。談來談去全是扯淡。
果然,雙方同時撤軍還沒談明白,日本即拋出了「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議題。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朝的內政改革卻要他人來「共同改革」!
6月22日,駐日公使汪鳳藻收到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正式照會,這是一份已經譯為漢語的文件,日本政府表示:「設與貴政府所見相違,我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絕交書」。
「成歡之役」與全面開戰
7月25日,日本軍艦在牙山口豐島附近海域襲擊了北洋水師護航艦隊,擊傷濟遠,廣乙搶灘擱淺;日艦擊沉沒有武裝的運兵船高升號,擄走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咱們在下一篇連載中將對此詳細講述。
雙方在海上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
7月29日,爆發了陸上第一戰——「成歡之役」。當時,在牙山登陸的清軍約4000人,在成歡之役中約投入了全部兵力的2/3;日軍實際投入兵力在4000人上下。日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
成歡驛,在今天韓國忠清南道天安市成煥邑。這個地方北接漢城,南靠公州,西南即是牙山,是朝鮮西海岸的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駐守此地的是清軍名將聶士成。
豐島海戰爆發後,雙方全面開戰已無可避免。同時,清軍通過陸路渡鴨綠江,向朝鮮北部地區增兵。但在豐島之戰中,運送援軍的高升號被擊沉,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被擄,登陸牙山的清軍被日軍割斷了與北部援軍的戰略聯繫,短時間內難以指望後續的兵援和補給,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此時,日軍從漢城出動,向南推進,尋求與牙山清軍在陸上決戰。
7月27日,雙方偵察部隊發生小規模交火。
28日,日軍進抵成歡驛北7公裡。
29日凌晨,聶士成部在成歡驛北的安城渡成功伏擊了日軍的前衛部隊,但未能遏止日軍向南的攻擊。
5點鐘,雙方主力爆發激戰。
7點半,清軍主力陣地被日軍佔領,成歡驛失守。
聶士成率部突圍後南撤,想到公州與葉志超匯合,途中在天安遇上了正北撤的葉志超。全軍隨即向北退卻。
為避免與日軍遭遇,他們沿西海岸間道趕往平壤。葉志超部8月21日,聶士成部8月28日才先後到達平壤。
7月31日,日本駐華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受命宣布日本與清政府斷絕國交。
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
康濤
2020年5月27日於研磨時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