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起朝鮮(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1)

2021-01-07 人心中的歷史

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曾經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係。朝鮮還因此產生了一種叫「事大」的政治理念。《孟子·梁惠王下》:「智者為能以小事大。」這是「事大主義」的出處。什麼意思呢?就是弱小國家如何與強大鄰國相處。

朱元璋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的《首章》中即給後世子孫列出了15個「不徵之國」,即,不可無故徵討的國家。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朝鮮;排在第二的是日本。在提到日本時,朱元璋說:「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佔領朝鮮的夢,日本人至少做了500年

日本是個島國,對大陸的嚮往貫穿日本歷史上的一代一代人。先佔領朝鮮,再向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推進,即後來出現的所謂「大陸政策」。日本人實踐這種思路的嘗試至遲在明初洪武年間就已經開始。

據《高麗史辛禑世家》記載,高麗王辛禑十三年五月(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高麗國貢使契長壽從中國南京朝貢回國時,帶回了朱元璋的原話聖旨:「倭子在恁那一個甚麼海島子裡經年家住,也不回去,恁卻近不得他。這的有甚難處?著軍船圍了,困也困殺那廝!」

朱元璋在這裡說的,是日本人在朝鮮西南海岸羅州所屬島嶼上長期據守定居,所以皇帝讓高麗君臣不要「只是佔田土,佔奴婢,享富貴快活,也合尋思教百姓安寧,至至誠誠的做些好勾當,密匝匝的似兀那羅州一帶築起城子,多造些軍船,教倭子害不得便好。」

萬曆年間,發生了「抗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首。貌似昏聵怠政的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出兵朝鮮?他絕不是為面子,而是深知唇亡齒寒之道。

早在嘉靖年間東南沿海鬧倭寇時,當時的大學士徐階就曾斷言:倭寇「意不在搶而在擾,勢不欲去而欲留。」(見焦竑《玉堂叢語》卷2)。

明朝君臣在這個問題上非常明智,也極有戰略眼光,而豐臣秀吉的那次嘗試差一點就成功了。

日本人又來了

1874年4月,3000日軍在臺灣琅嶠登陸,因軍中鬧疫病和遇到激烈抵抗沒有得逞。當年10月31日,恭親王奕代表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代表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籤訂《中日北京專條》,日本獲賠款50萬兩白銀。

1876年2月27日,日本強迫朝鮮李朝政府籤訂《江華島條約》,日本人捲土重來了。

1879年3月30日,日本吞併琉球,置衝繩縣。

今日釜山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約》籤訂。清政府勢力退出越南,朝鮮成了清政府最後一個藩屬國。

此時的清政府決心捍衛自己最後一個藩屬。清政府這麼做,也不是為了面子,而是以維持對朝鮮的控制作為遏制日本擴張野心的手段。

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清政府派遣淮軍將領丁汝昌、馬建忠和吳長慶等率軍3000入朝平叛,效力於吳長慶部的袁世凱隨軍進入朝鮮。

1884年12月4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與朝鮮「開化派」(親日派)策劃政變,劫持李朝高宗和閔妃,殺死「事大派」(親清派)官員多人,史稱「甲申政變」。袁世凱再次率軍1500人進入漢城,經過與「開化派」和駐朝日軍的激戰,將政變鎮壓。

李鴻章在天津與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藤博文經過6輪談判後,中日於1885年4月16日籤訂《天津會議專條》(《中日天津條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軍隊相繼從朝鮮撤走,《天津會議專條》還規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這為幾年後日軍再次進入朝鮮埋下了伏筆。

日本人終於找到了出兵藉口

清政府為繼續控制朝鮮,選擇了在朝鮮與日本全面對抗。

1885年11月,袁世凱受封「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全面控制了朝鮮政局,成了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任內,娶了三房朝鮮籍側室。袁世凱次子、有「民國四公子」之稱的袁克文就是其中一位朝鮮側室金氏所出。(見袁克文《洹上私乘》卷3)

袁世凱在朝鮮的一切行動,都以捍衛和強化中朝宗藩關係為目的。據說他在朝鮮遇事直入王宮,拒絕與各國駐朝公使同席共議,驕橫專斷,盛氣凌人。

東學黨是朝鮮一個半宗教性的民間秘密組織,他們自稱「東學道」,具有強烈的排外情緒,成立於1859年,教主崔濟愚。

1864年4月15日,崔濟愚被朝鮮慶尚道地方以「左道惑民之罪」斬首,崔濟愚的弟子崔時亨繼任教主,東學黨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信徒日眾。

1892年12月20日,東學黨教眾聚集全羅道參禮郡,向觀察使李憲植請願,為「教祖」崔濟愚鳴冤;由於沒有達到目的,1893年3月29日,東學黨教眾40人到漢城景福宮光化門前向朝鮮國王請願。

東學黨此次伏闕上疏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在朝鮮朝野和各利益國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袁世凱在給清朝廷的電報中稱:亂黨猖獗,「華有彈壓責」,請求「速調數船以防意外」。

1894年2月15日,東學黨信徒全琫準在全羅道古阜郡集眾揭竿而起,起義爆發。起義的口號是:「逐滅夷倭,澄清聖道,驅兵入京,盡滅權貴。」

局面很快失控,「朝鮮大震」。

朝鮮君臣與袁世凱進行了多次協調分析,在確信不會引發日本出兵之後,於1894年6月3日正式向清朝廷乞兵鎮壓起義。

雙方同時出兵

收到袁世凱的電報,李鴻章立刻將朝鮮乞兵平亂的消息報告總理衙門。清廷清廷隨即下令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帶兵赴朝。

根據《天津會議專條》約定,駐日公使汪鳳藻於6月6日「知照」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應朝鮮之請,清政府已決定派兵赴朝。

其實,東學黨起事之初,日本就極為關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和副武官渡邊鐵太郎進行了大量情報搜集活動。

6月2日,日本駐朝代理公使杉村濬得到朝鮮將向清朝乞兵的消息後立刻進行了匯報,伊藤博文內閣當即決定出兵朝鮮,並就出兵事宜做了詳盡的研究和安排。也就是說,日本下決心出兵朝鮮,比朝鮮正式向清政府乞兵還早一天!

伊藤博文的軍刀

收到清政府出兵朝鮮的照會後,日本馬上做了兩個反應:一是不承認朝鮮為中國「屬邦」;一是表示將派兵保護使館和僑民。

6月6日晚18時,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率先登船東進。很快,2500餘清軍在朝鮮牙山登陸。選擇在牙山登陸,是考慮此地離起義發生地全羅道更近,故而沒有選擇在更靠近漢城的仁川登陸。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出兵是真心想幫李朝平亂。

6月5日,日本根據戰時條例,成立大本營。

6月9日,近500名日軍在仁川登陸。

在朝鮮的日本軍艦有松島號、八重山、筑紫、千代田、大和、赤城6艦;清朝方面有濟遠、楊威、平遠3艦。

6月10日,日軍進入漢城。

6月16日,在朝鮮登陸的日軍已近4000人。

《全州合約》與雙方撤兵談判

清日兩軍進入朝鮮對峙,是出乎朝鮮方面預料的。他們起初認為日本充其量只會派遣少量軍隊保護使館。日本的實際反應也是清政府沒想到的。

為避免兩大國以自己的國土為戰場展開廝殺,李朝政府對起義軍改變了政策,由「主剿」轉為「主撫」。同時,東學黨起義領袖全琫準也獲悉了清政府和日本均已派重兵進入朝鮮的消息。

6月11日,李朝政府接受了起義軍提出的12個條件,雙方籤訂《全州和約》。

6月12日,起義軍退出剛剛佔領的全州城。

東學黨起義就此戛然而止。但起義軍在其實際控制區形成了割據,李朝政府對這些地區喪失了控制。

朝鮮變亂結束,清日雙方都失去了出兵的理由。於是,談判又開始了。

談判的雙方是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與清政府駐朝鮮總理大臣袁世凱,但日本人此來根本就沒準備再走。談來談去全是扯淡。

果然,雙方同時撤軍還沒談明白,日本即拋出了「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議題。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朝的內政改革卻要他人來「共同改革」!

6月22日,駐日公使汪鳳藻收到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正式照會,這是一份已經譯為漢語的文件,日本政府表示:「設與貴政府所見相違,我斷不能撤現駐朝鮮之兵。」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絕交書」。

「成歡之役」與全面開戰

7月25日,日本軍艦在牙山口豐島附近海域襲擊了北洋水師護航艦隊,擊傷濟遠,廣乙搶灘擱淺;日艦擊沉沒有武裝的運兵船高升號,擄走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咱們在下一篇連載中將對此詳細講述。

雙方在海上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

濟遠艦主錨

7月29日,爆發了陸上第一戰——「成歡之役」。當時,在牙山登陸的清軍約4000人,在成歡之役中約投入了全部兵力的2/3;日軍實際投入兵力在4000人上下。日軍在人數上佔據優勢。

成歡驛,在今天韓國忠清南道天安市成煥邑。這個地方北接漢城,南靠公州,西南即是牙山,是朝鮮西海岸的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駐守此地的是清軍名將聶士成。

豐島海戰爆發後,雙方全面開戰已無可避免。同時,清軍通過陸路渡鴨綠江,向朝鮮北部地區增兵。但在豐島之戰中,運送援軍的高升號被擊沉,運送武器和餉銀的操江號被擄,登陸牙山的清軍被日軍割斷了與北部援軍的戰略聯繫,短時間內難以指望後續的兵援和補給,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此時,日軍從漢城出動,向南推進,尋求與牙山清軍在陸上決戰。

7月27日,雙方偵察部隊發生小規模交火。

28日,日軍進抵成歡驛北7公裡。

29日凌晨,聶士成部在成歡驛北的安城渡成功伏擊了日軍的前衛部隊,但未能遏止日軍向南的攻擊。

5點鐘,雙方主力爆發激戰。

7點半,清軍主力陣地被日軍佔領,成歡驛失守。

聶士成率部突圍後南撤,想到公州與葉志超匯合,途中在天安遇上了正北撤的葉志超。全軍隨即向北退卻。

為避免與日軍遭遇,他們沿西海岸間道趕往平壤。葉志超部8月21日,聶士成部8月28日才先後到達平壤。

7月31日,日本駐華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受命宣布日本與清政府斷絕國交。

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

康濤

2020年5月27日於研磨時光咖啡

相關焦點

  • 從「甲申」到「甲午」
    中國在甲午戰爭的失敗,當然以甲午年即1894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為標誌,但其實失敗因子卻是在十年前的朝鮮「甲申之變」時,甚至更早時就已鑄下了。甲申年(1884年)十二月,朝鮮突然爆發所謂的「甲申政變」,朝鮮親日派人物金玉均,劫持了國王李熙,並準備另立幼主。當時領兵在朝鮮的袁世凱,在來不及請示李鴻章的情況下,率領清軍迅速出擊,僅三天就平定了政變,將李熙又扶上了王位。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清朝末年,中國綜合實力雖然不如那些西方工業國家,但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之下,軍事實力也是有所提高,甲午海戰時,清軍雖然不能算得上強大,但也絕非不堪一擊。身為中華兒女,每每翻開有關近代史的書籍,都難以抑制內心的憤怒與悲傷。
  • 此日本第一任首相,為甲午禍首和侵朝元兇,最後命喪中國
    在他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侵佔朝鮮,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不過他的命運在1909年止於中國哈爾濱,被朝鮮愛國義士刺殺身亡。 他親眼見到西方國家的物質文明,思想發生變化。認識到僅僅憑著一股保衛民族獨立的熱情去盲目攘夷,決非上策,只有開國,向西方學習,才能成就倒幕大業。
  • 經遠號被發現,忘不掉的國運之戰
    經遠號被發現,忘不掉的國運之戰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幹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 重讀甲午中國甲午戰爭,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那是發生戰爭狀態以後的辦法,而在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中,通常要進行宣戰才能發生國戰。日本人的不宣而戰,震驚的大清王朝也使得清朝的軍隊被打得措手不及。當時的清軍還沉迷在花天酒地之中。很多人還保留著抽壓片吸大煙的習慣,身體素質十分差,根本不能和日本人相比較。
  • 萬曆朝鮮戰爭:碧蹄館之戰的真實傷亡情況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
  • 白河口之戰: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海戰,以李唐水師完勝告終
    位於朝鮮半島以東的日本,和中國有著近兩千年的恩怨情仇,自始皇帝派出徐福東渡起,兩國就有了交往與維繫。其中,上千年時間日本都是非常憧憬中華文化的,直到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雙方地位徹底倒置。那麼日本是盲目崇拜中國上千年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白河口之戰唐軍將領劉仁軌,以少勝多,挫敗日本海軍才是關鍵所在。這是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海戰,也是第一次軍事交鋒。
  • 解密朝鮮:朝鮮法定的3個階級51個階層!
    10年的等待成為泡影,抑鬱症、對爺爺和國家的怨恨交雜在一起,金慶植選擇了在自己服役的地方用手槍自殺。 在朝鮮,自殺是對「對領袖和國家的背叛」,「領袖和國家的背叛者」是朝鮮最嚴重的罪名之一:家人不得給他舉辦葬禮,也不讓家屬看到遺體。除此之外,還要把家屬從原先生活的地方驅逐出去。精確到了極致的出身成分制度 跟朝鮮官方宣傳的人人平等相反,朝鮮人一出生就要繼承不平等地位。
  • 甲午之戰後,中日兩國的不同反思 | 短史記
    嚴氏當時已垂垂老矣,回首前塵往事,念及所教導的海軍學生,在中法、中日兩戰中,「為國死綏者殆半」,不禁悲從中來。痛定思痛,嚴復想起了三十年前,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一番良言:「海軍之於人國,猶樹之有花,必其根幹枝條,堅實繁茂,而與風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後花見焉。……今之貴國海軍,……終必當於根本求之,徒苛於海軍,未見其益也。」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 血染的賭局:韓戰馬踏裡西山之戰
    因為這個地段的重要性,聯合國軍於1952年3月,將其最為精銳的海軍陸戰隊一師掉到這一地域負責防禦,建立起了一條被稱為Jamestown的防線。這個師在韓戰爆發前駐紮在美國加州。在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其所屬的陸戰5團作為骨幹擴編成暫編陸戰第一旅先行奔赴朝鮮參戰。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不論在統一還是分裂時期,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自始至終與我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在外交關係上,要麼臣服,要麼對抗,要麼合作。
  • 甲午戰爭給中國人上了怎樣一課
    平壤之戰中被俘虜的清軍戰俘  在戰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   「在戰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 拿破崙這句話給清朝甲午慘敗提供了有力註解,也道出一個民族把握命運、一個國家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  「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爭帶來的亡國滅種之危終於讓中國人睜開雙眼,實實在在掂量出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的分量。  找回現實感還遠遠談不上真正的覺醒。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韓戰爆發時,韓國如此不堪一擊,朝鮮到底有多少人參戰?
    朝鮮半島原本是一個完整的,但是後來卻被分裂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分別由蘇聯以及美國管理。朝鮮和韓國自建國的那天起就非常看不慣對方,兩國之間也是經常出現衝突和摩擦,都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先一步統一朝鮮半島。
  • 甲午海戰為何一敗塗地:解析甲午之戰前中日雙方陸海軍軍力對比
    上圖是甲午之戰日軍在旅順屠殺我國人民的圖片,落後就得挨打吾輩需自強。從甲午之戰清朝最後海陸軍的一敗塗地就可以看出了。 日本方面在甲午之戰前,總噸位達40840噸,已經超過北洋水師的總噸位,而且巡洋艦不管航速還是火炮都優於北洋水師,只是制不住北洋水師從德國買來的兩艘龐然大物,黃海海面打不倒的巨艦定遠鎮遠
  • 朝鮮法定的3個階級51個階層!
    朝鮮的身分制則是:查三代。金氏政權依據對自己的忠誠度,設計了一套精緻的出身成分制度,把國民分為:3大階級51種成分。
  • 新軍中走出的民國大佬(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70)
    筆者可能在結束《國家命運:1839-1911》後接續「北洋時代」的連載,屆時再詳細介紹上述人物。本文選擇的幾位大佬是:蔡鍔、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他們當時都是各地新軍裡的中低級軍官,甚至軍校學生,文中內容也以他們在新軍中的經歷為主。
  • 甲午尋跡|遼東陸戰場尋訪⑦:金州,追蹤甲午日本諜影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甲午歷史顧問 王記華 陳悅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軍突破鴨綠江防線,甲午戰爭戰火燒過鴨綠江,戰場進入中國境內;與此同時,日本第二軍登陸花園口,揮軍旅順。第七站金州博物館:「三崎碑」,日本間諜活動罪證10月16日一早,甲午歷史尋跡團一行,從莊河乘高鐵抵達大連金州。在大連的歷史研究者劉勇先生指引下,尋跡團在金州獲得許多重要收穫。其中在金州博物館,看到了甲午遼東之戰中被清軍捕獲處死的日本間諜的「紀念碑」。
  • (國家命運·戊戌變法·連載56)
    官方史料的記載也是光緒皇帝在1895年3月4日親自召見李鴻章,授予「便宜行事,預定和約條款,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的敕書。沒有證據能證明李鴻章曾受到慈禧的召見並面授機宜。當然,我們並不能由此得出光緒已經獲得完整朝權的結論。甲午慘敗和割地賠款深深刺痛了年輕皇帝的心,也成為之後維新變法的導火索和直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