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不足?記住養陽氣的四大要穴——氣海、關元、神闕、命門!

2020-12-20 百年養生

中醫說的陽氣,指的就是全身的功能。身體弱、年齡大的人陽氣弱,因為他們的器官功能衰退了。反過來,如果能保持陽氣的充盛,人就會少生病,有活力。

「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的地方,與之相鄰的「關元穴」,以及上面的肚臍「神闕穴」,和後背與肚臍位置對應的「命門穴」,是事關陽氣的四大要穴,這些部位的保溫,就是對人體陽氣的維護。

「氣海」「關元」「神闕」,都位於人體的腹部盆腔,從西醫角度講,這裡是血管最豐富、血流最緩慢的地方,如果受寒,盆腔的血流會變得更加緩慢,不僅影響了盆腔內的器官功能,包括子宮卵巢和腸道腎臟,還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的暢通。

氣海穴——益氣助陽,一穴暖全身!

【取穴位置】

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功能主治】 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氣海又名上丹田,屬於任脈,位於臍下,為諸氣之海,是大補元氣,總調下焦氣機,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

關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處

我們身體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叫元氣。中醫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藏在腎中,又依賴後天精氣充養,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元穴就像人身體的一個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讓它不洩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人身上元陰、元陽的交匯之處,也是元氣的關隘。

將手放在臍下,四橫指處即是關元穴。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通過按摩、振動和艾灸這個穴位,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現代研究表明,刺激關元穴能產生調節內分泌的功效,讓身體的代謝成倍增加。並且,這種調節是雙相的,即讓亢進的機能減退,讓減退的機能增強。因此,按摩、艾灸關元普遍適用於泌尿生殖系統、內分泌代謝疾病的治療,如腎虛、宮寒不孕、痛經、糖尿病等。健康人每晚睡前用手指按揉關元穴,對身體極有好處。

神闕穴——真氣充盈、腰肌強壯!

神闕穴的取穴方法:仰臥,神闕在腹中部,於臍窩中點取穴。

神闕穴位於臍區,臍中央。仰臥取穴。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經常對神闕穴進行保養,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腹脹、瀉痢脫肛、中風脫證等有獨特的療效。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180下。

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穴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命門穴——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

命門為人的立命之基,是公認的重要長壽穴位之一,是人的先天元氣場所在,導引養生中的下丹田即是此處。

穴位位置:

與肚臍相對,位於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間。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常常摩擦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衰老、疏浚督脈上的氣滯點,增強與任脈的聯絡,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的運轉,並能調理以下疾病的症狀:陽痿、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有力、四肢疲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

命門穴的錘鍊辦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門穴及兩腎,以覺得發熱發燙為度,然後將兩掌搓熱捂住兩腎,意令守住命門穴約10分鐘即可。其二是採陽消陰法:辦法是背部對著太陽,意念太陽的光、能、熱,源源不時地進人命門穴,心意必需內注命門,工夫約15分鐘。

相關焦點

  • 養腎先養腰,氣海和關元是養腰補腎的要穴!
    養腎先養腰 氣海和關元穴是要穴。中醫認為, 「腰為腎之府」,「腰不好」等同於「腎不好」。如果長時間腰疼,有時可能是腎虛引起的。因此,養腎先養腰。穴位按摩養腰養腎時,氣海穴和關元穴是要穴。中醫提示:總是腰疼,該補腎了。
  • 壯陽穴:命門、腎俞、關元、氣海、關元俞、神闕、中極
    平衡性能力——命門穴命門穴為生命之門,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臨床上多用於腎虛及各種虛寒病症,如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洩。命門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
  • 夜間尿頻針灸三穴顯奇效
    夜間尿頻非常影響睡眠質量,針灸三個穴顯會有不錯的效果。中醫理論認為,腎主水,司開闔,膀胱貯藏尿液,故夜間尿多尿頻多責之於腎與膀胱,實為陽氣虛衰所致。素體陽虛或年高久病致腎陽不足,封藏失職,膀胱失約,攝納無權;或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虛衰不能充養腎陽致脾腎兩虛,下元溫攝不固,均會導致夜尿增多。
  • 陽氣不足或氣滯都可導致手腳冰涼
    原標題:陽氣不足或氣滯都可導致手腳冰涼   廣州現在的天氣早晚低溫,在家看個電視、玩個手機,也會因為手腳冰涼而不舒服,一些體形瘦弱、虛寒體質的美女更是如此。中醫專家指出,首先要排除是否器質性疾病的表現,若已排除,就可能是陽氣不足或氣滯表現,可以調理。
  • 氣海穴定位與精氣神理論
    摘 要:為了闡明神闕、氣海、關元的定位關係及其所反映的精氣神理論,以及它在養生保健中的重要性,從腧穴定位的一些現象和規律入手,重點分析了氣海穴定位分寸的深刻含義並不在於石門上或陰交下半寸
  • 「陽氣不足」什麼樣?記住大便:粗、乏、軟
    一個陽氣足的人,排出的大便,和一個陽氣不足的人,排出的大便,是不一樣的。如此說來,陽氣不足的大便,又是什麼樣子?好吧,就當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郭老給您說說。臨床上,有這麼一類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排便開始費勁了。給人的感覺啊,就是總有便意,但是在馬桶上,就是排不下來。無論自己怎麼用力、努力,哪怕是滿頭大汗,就是排不出。
  • 神奇的人體要穴 神闕
    一、神闕的來龍去脈 神闕,經穴名,別稱:臍中、氣舍、氣合。屬任脈。位於臍窩正中。神闕穴出自《外臺秘要》,《外臺秘要》又名《外臺秘要方》,公元752年天寶十一載由唐人王燾輯錄唐以前的許多醫藥文獻而成的綜合性醫書。距今已經1200多年了。
  • 一味溫養腎陽、祛風溼的中藥,補命門而養陽氣,益精氣而強筋骨
    在歷代眾多中醫藥書籍中,都記在有一味溫養腎陽、祛風溼的中藥,它不僅能夠補命門而養陽氣,還能夠益精氣而強筋骨,就是中藥仙靈脾。中藥仙靈脾別名淫羊藿1.仙靈脾溫養腎陽,補命門而養陽氣。中醫認為,腎陽是一身陽氣之根本,是健康長壽的必備因素之一,所以有「命門之火」之稱。中藥仙靈脾甘溫而助陽氣,其滋養陽氣之功顯著,所以有些古籍以「強」這個字來點明其作用之明顯。仙靈脾對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有良好的調養作用,所以有「補命門而養陽氣」之說。
  • 抗老不衰,用氣海——氣海穴!
    氣海穴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身體的真氣由此而生,所以,氣海穴是防病強身的要穴之一,有培補元氣、固益腎精的作用。中醫認為氣海穴可以起到益氣助陽,調經固精的作用。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陽痿、遺精、滑精、痛經、臟器虛憊、真氣不足、肌體贏弱、四肢力弱、失眠、神經衰弱、小便不利、腹脹等病症。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羶中、內關二穴相配可理氣開鬱、寬胸利膈,寧心安神,清熱活絡,重在調氣。主治胸痺、心痛、癲癇、髒躁、肝氣鬱滯、乳汁不通、瘀乳等證。7.命門—委中命門又稱精宮,為督脈上的要穴。有壯陽益腎,強筋壯骨的作用。委中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合穴。位於膕窩部,因本經多血,所以能用於放血而治療各種疾病。命門是生命之門,有固精止帶,強壯助陽的功效。
  • 氣海穴——人體生氣之源,按摩氣海暖全身!
    氣海穴;是人體內的一個穴位。又名脖胦。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是任脈穴位名稱,氣海穴屬於丹田部分,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直線連接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10等份,從肚臍3/10的位置為此穴。
  • 艾灸氣海的實例,緩解了腹脹和水腫
    有一個朋友雙腿下肢腫脹,同時感覺吃完飯後有腹脹或腹瀉現象,看過中醫後說是脾氣不足,運化失調,於是便居家用溫和灸氣海穴,施灸了半個月後,腹脹與雙腿水腫消失,主要因為氣海為生發氣之海,可以調氣機、益元氣、補腎氣,所以艾灸此穴可健脾益腎,健脾祛溼,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使運化通暢,水溼於是不會再停留體內造成腹瀉和水腫的現象
  • 冬病夏治,夏季做艾灸等於雙重陽氣祛溼寒!
    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灸,與艾火的純陽合在一起,雙重陽氣作用於人體病灶,可有效祛除寒溼,打通經絡。下面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夏季艾灸的好處以及祛寒溼的方法,為您之後的夏季養生打好基礎!慢性支氣管炎取穴:大椎、肺俞、羶中、脾俞、豐隆。消化不良取穴:脾俞、中脘、天樞、足三裡。夏季艾灸溫腎壯陽,元氣充足元氣陽氣充足,夏不怕熱,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
  • 你是陽氣不足,還是陽氣不通?
    人體一旦陽氣不足,健康也將會缺乏一定的動力,身體抵抗力下降,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疾病,可見陽氣不足對健康危害巨大。接下來將為大家分享陽氣不足和陽氣不通分別是什麼症狀,以及解決方法:陽氣不足的人,天生陽氣虧虛,或是過食生冷,露的太多,損傷了陽氣,讓溫煦的力量減弱:解決方法如下:
  • 要想壽命長,艾灸調陰陽!(附:補陰養陽十六法)
    治病必須分陰陽:中醫一直強調「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如果不明陰陽,就好比盲人摸象,無法從整體角度認識人體,認識疾病; 養生就是養陰陽:陰陽平衡,生命才能維持內穩定狀態,人體才能不生病。《黃帝內經》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
  • 陽氣不足、寒氣重?一穴位,一碗粥,補足一年陽氣,來年少生病!
    正氣不足、虛寒體弱等人群一定要做好這幾點。寒露過後,氣溫明顯下降。早晚溫差大,路上的行人也穿上薄外套了。元朝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是指此時的氣溫比之前降低,地表晨露變冷,即將凝結。寒露後也是寒氣漸生的轉折點。人體也相應的會有寒氣的感應和表現,我們也要提前做好準備「防寒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