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銀耳湯(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程麗麗)
竹蓀又名竹笙、竹參,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幹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託,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蓀是名貴的食用菌,歷史上列為「宮廷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其營養豐富,據測定幹竹蓀中含蛋白質19.4%、脂肪2.6%,碳水化合物總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其對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保健作用。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蓀烹調的菜多日不變餿。
營養價值
1.竹蓀含有豐富的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具有滋補強壯、益氣補腦、寧神健體的功效;
2.竹蓀的有效成分可補充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提高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
3.竹蓀能夠保護肝臟,減少腹壁脂肪的積存,有俗稱「刮油」的作用,從而產生降血壓、降血脂和減肥的效果;
4.雲南苗族人患癌症的機率較低,這恐怕與他們經常用竹蓀與糯米一同泡水食用有關。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竹蓀中含有能抑制腫瘤的成分。
竹蓀食用方法
一、竹蓀銀耳湯
原料:幹竹蓀25克、幹銀耳20克、枸杞10-15顆、冰糖200克。
製作方法:
1.用冷水將竹蓀、銀耳分開泡發,摘蒂去泥洗淨;將竹蓀切成4釐米的長段,混銀耳用溫水漂洗幾遍。
2.煮。冰糖用水溶化,撇去浮沫放入竹蓀、銀耳、枸杞煮熟裝碗即成。
風味特色:湯汁清亮,竹蓀鬆脆,銀耳細糯。
技術要領:煮製時不要讓竹蓀過爛。
二、竹蓀素燴
主料:竹蓀1兩、蘑菇2隻、四季豆半兩、筍片半兩、黑木耳及胡蘿蔔花少許。
調料:鹽3、醬油、素易鮮。
製作方法:竹蓀用水泡開後切段、蘑菇切片、四季豆放入油鍋翻炒,與其他原料一起焯水瀝乾。鍋內放入一杯水,加入原料調味略燒。
三、柴把竹蓀卷
主料:竹蓀8條、芹菜2根、金針菇1把、香菇2朵、胡蘿蔔少許湯1碗。
調料:鹽、素易鮮、水、澱粉。
製作方法:
1.竹蓀泡軟,切頭、尾捲成筒形,氽湯備用。
2.胡蘿蔔去皮,先煮熟再切絲;香菇切條;金針菇切根,洗淨;芹菜燙水至軟,切成細長條。
3.把金針菇、香菇條與胡蘿蔔條放入竹蓀中捲起,用芹菜段繫緊,排放於碗中,加入清湯及調料蒸5—6分鐘。
4.盛出,排於盤中,用原來的湯汁以水、澱粉勾芡淋上即可。
竹蓀食用注意
幹品烹製前應先用淡鹽水泡發10分鐘,竹蓀剪去菌蓋頭(封閉的一端)。
竹蓀的存放,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和高溫潮溼的地方,開封時請儘快食用。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 「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