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魚檔。
印度芝士烤餅。
兩合椒鹽鮮魷。
上環市政大廈。
街市,是一座城市最市井的濃縮。當超市和購物中心更多地被開放商嫁接到我們的生活,買賣的人情逐漸淡出。而香港,經歷了路邊墟市的改造,通過市政大廈的形式,把街市和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共冶一爐,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城市綜合體」誕生了……
從路邊墟市
到大廈街市
香港的街市,最早也是我們印象中的模樣———它們天然存在,露天而設,由攤販自行搭棚或推小車相連而成。香港現存著名的傳統市場有大埔墟、聯和墟、元朗墟、旺角花墟、金魚街、女人街、西營盤正街、北角春秧街和筲箕灣東大街等等。香港早年的傳統市場多設於街道旁邊,故 稱 為「街 市」(S tre e tm arket)。
由於現時很多街市不過這種露天街市在香港已經很稀少了,因為衛生緣故,從1950年代開始,政府陸陸續續將街市從路邊遷進了室內。到了1990年代,市政街市開始流行,就是在各大社區興建一座多功能市政大廈,將所有的社區服務集中在內,所以現在已經甚少見墟市,而且現在的墟已經不再是指街市,而是指一個地方,例如大埔墟及聯和墟,而兩地的街市稱為大埔墟街市及聯和墟街市。
不折不扣的
「城市綜合體」
所以市政大廈用現在時髦的概念來說,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城市綜合體」,這裡有街市、大排檔、運動館、圖書館、政府機構……市政大廈的布局通常來講肉類海鮮在樓下、蔬菜水果在樓上,再上面就是熟食中心、圖書館、運動館。這裡幾乎提供了師奶的一站式生活,早上帶著小朋友到三樓麵條攤吃個排骨粗面當早餐,然後到五樓圖書館看幾本圖書,接著到樓下買菜回家做午飯。
這裡也是最接地氣的親子場所,不僅有兒童閱讀區,也有免費的兒童活動場地,雖然硬體和深圳各大購物中心和圖書館無法比,但勝在軟體周到貼心,買菜、做飯、帶娃、看書、健身,一切都發生得水道渠成。
藏得最深的美味排檔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熟食中心有藏得最深的美味排檔。動輒幾十年的資歷,從路邊搬到大廈的家族生意,從少年吃到老年的食客,這些食肆都是民間的「無冕米其林」。熟食中心就像一個大型的室內排檔,門面小小的,鋪開幾張桌椅各自為界,在左邊檔買了炸豬排,再去右邊弄一杯棟鴛鴦,如果這裡有2間鋪,同樣的名字隔空相對,那一定有家族繼承的八卦。
如果這裡有文身的大哥和甜美的奶茶妹,那TV B的浪漫故事一定有現實劇情。如果你去過新加坡的牛車水大廈,就知道旅遊雜誌吐血推薦的熟食中心很可能就是香港的翻版。或者只有這樣的煙火氣,才裝得下海外華人的中國心和中國胃。
想吃美食去哪兒
知味棧鹹雞鹹鴨專門店
地點:大埔鄉事會街8號大埔綜合大樓
美食雜誌的常客,尤其是到了年底,被評為辦年貨必到之處。這裡的手撕雞馳名整個港九新界,此外盆菜也是主打招牌之一,腩肉、鹹鴨、雞、鮑片、蠔豉……通通都非常入味,蘿蔔和豬皮味道也超正。
兩合海鮮火鍋飯店
地點:馬頭圍道11號紅磡市政大廈
一家主打潮州菜的館子,必點菜是滷水鵝和三鮮炆骨髓,凍花蟹也是一絕。相比滷水,海鮮價格稍貴,椒鹽鮮魷、椒鹽瀨尿蝦都值得一試。
德發大排檔
地點:香港仔鴨脷洲洪聖街8號鴨脷洲市政大廈
曾經的香港仔最強粥粉面檔,多年前兼做了來料海鮮加工後水準依然沒有退步,由於香港仔本身就是香港最古老的魚市,所以當地人對於海鮮的加工處理都是有一套心得的。食客可以去街市挑選中意的海鮮,交給排擋加工,收費公道,不需要 大 排 場 就 可 以 吃 得 很「壕」。德發最擅長的就是蝦類的加工,尤其是龍蝦做得出神入化。
烤爐印度餐廳
地點:北角電氣道229號電氣道市政大廈
正宗的印度家庭餐館,老闆兄弟二人再帶上一家子,只聽得懂英文或廣東話,餐牌是有中文的,直接比劃給他看就行,牛腩、春雞、魷魚、烤餅都值得推薦。其中芝士烤餅點擊率很高,因為是現點現做的,通常每次要等15 -20分鐘才吃得到。
採寫:地下客記者 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