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來了,你又在擔心孩子打網遊?
安靜的室內,響起「媽媽」的咆哮:「你不好好學習,又在玩遊戲,別再玩了!」
「兒子」充耳不聞,仍專心致志捧著手機。
「媽媽」告誡兒子沉迷網遊的「後果」:「我要斷你電,沒收你手機,禁止……」
話沒說完,「兒子」氣憤地打斷媽媽:「哼!不要你管,你除了上班就是加班,還關心過我什麼?周末不帶我出去玩,就連我在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你也不聞不問,我現在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你卻來批評……」
兒子的話讓母子的「衝突」戛然而止,「媽媽」竟然無言以對……
臺下觀眾屏息沉思。
這其實是一場名為《樂玩心力量·少先隊輔導員幹預學生網遊之心理劇場》的公益活動。以上是由社工引導的心理劇情。有趣的是,「兒子」和「媽媽」均由番禺區的小學教師扮演,他們演繹心理劇的目的,正是為了破解青少年「網絡沉迷」的問題。
去年9月,廣州市和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簡稱「和悅中心」)聯手番禺區團委開展第四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樂玩心力量·少先隊輔導員幹預學生網遊之心理劇場》活動。據社工介紹,該項目不僅幫助不少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心理特質,還在當前寒假時,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理性玩網遊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本版採寫:新快報記者 李斯璐
■本版圖片:受訪機構供圖
現象
七成孩子玩網遊 假期家長更憂心
「約嗎?一起『打野』吧……」小學才考完期末考,廣州市番禺區小學生家長羅先生從兒子與同學的電話聊天中,聽到一大串「外星文」:「打野」、「團戰」、「吃雞」……雖然不太理解,可羅先生依稀感覺到,兩個小學生正在談論時下的社交熱門活動——網遊。
「網遊」已經是中小學生重要的談資,在網路遊戲爆紅的當下,一名普通的小學生,即使不能流利地背誦課文,也能滔滔不絕地講起各種網遊。很多家長又憤怒又擔心又困惑,該出手阻止,還是放手不管?
家長們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早前,「每天8000萬場,少年打40小時險喪命」、「少年沉迷王者榮耀威脅要輕生,父親辭職回家照看」等因青少年沉迷網遊而引發的極端事件不時見諸報端,還觸發了騰訊公司「史上最嚴限玩」措施。
蘇玲是和悅中心的一名總幹事,該中心運營著一項名為「隨遷兒童心理支援與人間發展」的公益項目。她表示,一直以來,隨遷兒童父母向社工反饋最多的問題,正是孩子們熱衷玩網遊的現象。「很多父母為此感到焦灼,卻又無可奈何。僅番禺區,我們中心的社工走訪了不少小學校園,有70%以上學生有玩網遊的習慣。」
探因
青少年沉迷網遊 主要原因是「被忽視」
去年9月,和悅中心社工團隊在一次與番禺區團委交流時,雙方達成共識,應該就幹預網遊沉迷的問題,策劃專題活動。
「在廣州市民政局資助,廣州市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下,和悅中心聯手番禺區團委,針對青少年網路遊戲沉迷現象開展探因走訪,並就當中的原因,提出幹預策略。活動覆蓋了番禺區30多家小學,並邀請130多名小學教師參加有關培訓。」
在課餘活動豐富的學校環境裡,孩子們的視野為何仍鎖定在網遊當中?走訪、觀察、訪談……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後,和悅中心社工團隊從各校少先隊輔導員的反饋中,總結出三個主要原因:第一,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在家中與父母無法溝通,情緒得不到宣洩;第二,身邊朋友都在玩,尋求共同語言,以及群體認同感;第三,尤其是學習成績一般,平時少獲得讚揚的孩子,在遊戲裡尋找成就感。
「其實,除了第二點原因,其他兩個原因其實是孩子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忽略。也就是說,如果親子之間能更多有益互動,老師能多些發掘學生的好行為,多組織康樂活動,將孩子的視野從網遊轉移到戶外,就能減少沉迷現象的發生。」
蘇玲介紹,「幹預」並不是禁止,而是引導青少年合理分配時間。「世界很大,青少年的眼光,不應只關注網遊。」
辦法
老師演繹心理劇 體驗「網遊」孩子內心
但作為成年人,怎樣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作出更好的引導?該項目於是邀請了香港資深心理導師利明威先生,以有趣的心理劇場形式,帶領少先隊輔導員老師們在體驗中感受青少年熱衷網遊的心理動力,從而理解孩子們,進而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
心理劇是一種開放互動的劇場形式,第一次舉辦心理劇時,50多個少先隊輔導員參加者一起互動、共同體驗。與其「說理」,不如大家一起「體驗道理」。參與的老師們紛紛領取「孩子」、「家長」、「老師」等角色,體驗批評者、引導者、受批評者的角色。
「在一個講述青少年愛玩網遊,得不到家長、老師的認同,甚至被貶低的場景裡,幾個人圍著一個輔導員扮演者說:你不行,你差,你沒用……。扮演青少年的輔導員老師體會到被負面語言攻擊的感受後,感慨地說:『原來被冷漠對待是一種有點絕望的感覺』,孩子們本來就不太懂語言表達,我們粗暴地阻止他玩遊戲,他只能用叛逆的行為來反抗,幹預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後來,據走訪學校了解,不少老師吸取了心理劇的啟發,在學期末的家長會中,和家長們分享了幹預網遊的經驗。「遇到任何問題,大家要先提醒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問問內心:『孩子此刻需要什麼?』心平氣和地去了解,他們沉迷網遊,不聽勸告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去引導孩子。批評、斷網、沒收手機並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建議
家長多陪孩子 引導孩子轉向戶外
寒假來臨,青少年有很多時間會在家中度過。有關專家和社工建議,寒假期間,家長應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組織親子活動,引導孩子離開網絡,轉向戶外。
據了解,近期有公益機構針對「網遊問題」為廣大父母編寫相關網路遊戲介入「攻略」,比如騰訊公司社會研究中心製作了一份給家長的遊戲指南——《玩得開心,玩得安心》,和悅中心也將於1月底通過公眾號推出《幫助孩子減少網遊的攻略》。
《玩得開心,玩得安心》的編者之一劉晉鋒表示:「家長在監管過程中,首先要與孩子建立一個溝通基礎,至少要了解遊戲是什麼,還要了解遊戲的益處與風險。」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