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個居住小區規範設置垃圾投放點3871個,撤併率38.8%,平均144.6戶一座投放站;
桶站全部完成密閉化升級改造,並建設驛站301座,數量居全市第一;
149輛各類垃圾收運車噴塗並加裝計量稱重系統;
日處理能力達2530噸的有機質垃圾處理站,已完成初步方案設計……
一組組數字,記錄的是通州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堅實腳印,也奠定了十月份垃圾分類綜合排名在城區中位列第一的好成績。這一組組數字的背後,更是凝聚著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努力改善生活環境的樸素故事。
清運:廚餘垃圾半天三車收不完
李亮駕駛廚餘垃圾清運車向消納站出發。
早上5點天還沒完全亮,37歲的李亮和同事劉俊準時出現在通州京環公司固廢清運中心院內,提前半小時到崗。他們二位都是這裡的清潔工。等待他們的,是城區內5座農貿市場和十餘個社區裡的廚餘垃圾。
「前幾年,半天也收不滿一車廚餘垃圾,今年就不同了,廚餘垃圾揀出量明顯增加。特別是夏天,瓜果皮核多,早班從早上5點到中午12點,3噸半的清運車,有時拉三車也裝不完。高峰期時,下午、晚上班組得連續作戰。」李亮和劉俊都是通州本地人,儘管搭檔時間不長,配合已是很默契。
「先去農貿市場,8點以後去小區,這樣不會影響居民休息。」8點30分,李亮駕駛著廚餘垃圾清運車開進大馬莊新園,分揀員早就等候在那裡。「今天廚餘垃圾有6桶,你檢查下,分得怎麼樣?」李亮動作麻利地打開桶蓋,一股隔夜的餿臭味迎面撲來,但他好像沒有聞到一樣,從車裡掏出一根長棍,伸到每個桶底鉤了幾下。這是現在通州區環衛部門每輛廚餘垃圾運輸車上的「標配」,如果桶內有塑膠袋等雜物,基本上都能被鉤出來。這麼做,既是為了檢查小區的分類質量,也能減少後端粉碎處置的麻煩。
「非常好,幾乎沒有塑膠袋。」檢查完垃圾桶,搭檔劉俊立馬上前,搬桶、掛桶,按動按鈕,一氣呵成,6桶廚餘垃圾很快被一一倒進車內。每清倒完幾桶垃圾,李亮都會順著車上扶梯爬到車廂的頂部,用鏟子把堆積在傾倒口的垃圾往密閉車廂內部推。「廚餘垃圾裡有不少玉米殼、瓜果皮等,體積比較大,這麼鏟幾下,能留出更多空間。」一個上午,李亮得這樣爬上爬下二十多次。
冬天早上冷,但二人上衣卻汗溼一片。「起初,大家對垃圾分類不是很清楚,我們還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再二次甚至多次分揀。現在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基本『一次過』,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工作量。」李亮說,這個崗位再累,總要有人去幹。更何況現在社會各界對我們環衛都很重視,居民也很配合,沒有道理不幹好。
通州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馮維靜
攝影:唐建
責任編輯:李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