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假如一個對畫畫有興趣,假設每次當他完成畫畫,家長或老師都提供獎品作為鼓勵,大家猜猜看,這位小孩子未來繼續畫畫的可能性是?
A.大幅減少
B.持平
C.大幅增加
有讀過教育理論或教養書的讀者,應該會猜到答案是「大幅減少」。這是因為在教育心理學課本、給家長的教養書中,通常都會寫著「如果可以用口頭獎勵方式,鼓勵小孩維持特定行為,就儘量少用或避免實質的獎品」。
除了現實考量可以比較省錢外,其實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
稍微認識心理學的讀者,可能會對此感到些許疑惑,「根據行為學派的觀點,用獎品不是可以提升人特定行為的發生嗎?」邏輯是這樣沒錯,但你沒想過的是,實質的獎品反而可能會損害我們的內在動機!
如果不希望小孩的內在動機提早被消磨,其實該避免以實質獎品鼓勵小孩,並且替代為口頭鼓勵,因為心理學中的過度辯證效應告訴我們:實質的獎勵或酬賞,像是金錢、獎品等,會損害小孩學習及探索內在興趣的動機與機會。
心理學家萊珀(Lepper)想探討3 ~ 5歲的幼兒是否會因為外在動機的出現,導致原先的內在動機(喜歡、感到興趣等)會有所減損?
他們的實驗也很有趣,在觀察階段,實驗者會測量幼兒花多少時間畫畫,並把它作為對於畫畫的內在動機,主要是為了建立實驗的基準線,他們發現,基本上幼兒的內在動機是沒有明顯的差距。
接著,實驗階段會把幼兒以隨機分派的方式,分成三組
預期有酬賞組( expected reward )
未預期酬賞組( unexpected reward )
沒有酬賞組(no reward ),即為控制組。
預期有酬賞組,是在畫畫開始前,實驗者會跟他們說:「畫完後會有獎品喔!」;未預期酬賞組,沒有被提前告知畫完會有獎品,所以他們是意外獲得獎品;控制組是用來對照另外兩組,畫完後是沒有任何獎品的。
實驗主要目的就是,觀察預期、外部獎賞這兩種因素,會不會改變幼兒行為動機。
沒有獎品後,誰的畫畫時間變短了?
等到實驗結束的兩星期後,實驗者再請幼兒畫畫,再次計算他們畫畫的時間。
研究團隊發現,預期酬賞組別的幼兒,這一次畫畫的時間比之前減少很多,顯示出內在動機的減損,但另外兩組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當研究團隊進一步詢問期酬賞組別的幼兒,為什麼他們以前喜歡畫畫?他們會說:「以前是想得到獎品,所以才常常畫畫的。」由此可知,這組的幼兒,已經將畫畫和得到酬賞的預期反應,產生行為的歸因。
過度辯證效應危險的地方,就是因為理由太過充分,讓人容易推論、合理化自己行為的動機是來自外在的酬賞,同時,也會減損人的內在動機,降低原先從事這件事的樂趣。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前面提到行為學派的觀點,給予獎勵或獎品是一種正增強,但過度辯證效應中,我們卻可以看見適得其反的效果,一旦獎勵行為或鼓勵的界線沒有拿捏得宜,容易出現損害內在動機的可能。
因此,拿捏獎賞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透過口語讚美與鼓勵替代立即的實質獎勵,讓小孩了解到,自己為什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喜歡或感興趣,並不是外在的酬賞而影響,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維持他的內在動機!
孩子自發性地不斷學習,對他們的成長有莫大幫助。到底如何有效鼓勵孩子學習?以下 8大方法,相當湊效,爸媽不妨一用。
一) 製造濃厚閱讀氣氛
在家中訂立親子閱讀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於家中一角擺放一些適合孩子的讀物如書籍、報章、雜誌等,讓孩子置身於濃厚的閱讀氣氛內。
二)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選擇等。孩子透過閱讀有所吸收,才有能力表達,這是相輔相成的事。
三) 投孩子所好
容許孩子閱讀一些他有興趣的書籍,並鼓勵他從中發掘更多知識。例如孩子喜歡馬匹,可讓他多閱讀更多有關馬的書本,並挑戰他著他在當中尋求更深入的學問。
四) 遊戲中學習
學習不限於死讀書,透過有趣味的學習途徑,有助喚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聆聽或觀賞一些影像,又或者透過一些遊戲來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給孩子灌輸新知識
作為爸媽,也得與時並進,事實世界不斷在變,爸媽要讓孩子感受得到,你也正在不斷進步,對於學習新事物也充滿熱誠。當孩孩子看到爸媽的好學不倦時,自己也會受到感染。
六) 只問學習不問成績
跟孩子傾談時,不要只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不要只顧問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大可多問他在學校學到些什麼東西,以及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有何樂趣。
七) 透過獎賞鼓勵學習
哪管孩子只是完成閱讀一本課外書籍,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也算是小小成就,爸媽不妨給予少許獎勵,例如給他一些小禮物,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學習。
八) 欣賞孩子的長處
每個孩子都有強弱項,作為父母應該小心留意觀察,孩子可能數理方面較弱,但在寫作方面很出色,那麼就多給機會孩子發揮寫作的才能,不要只顧埋怨孩子數學上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