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化的兒童與兒童化的成人

2020-11-08 梨鄉的女兒


▲我們過多關注兒童成人化,而成人的兒童化、幼稚化也是一個大問題。圖為3月4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小學生互動。

目前的中國,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成人化的兒童期,兒童化的成人期以及老年期。童年並未消逝,而是以我們不願看到的方式,模糊了兒童與成人的界限,兒童階段過度成人化,成人階段又以兒童自居自處。

兒童階段過度成人化,成人階段又以兒童自居自處

兒童這個群體,穿著與成人不同,說話與成人不同,消磨時間的方式與成人不同,即使思考的問題,興趣的所在也不同。

而「童年」不僅僅是生物學上,更是社會或者文化層面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在工業化社會被發明出來的,距今不過200年。在西歐中世紀的天主教以7歲為理性的年齡,並未明確區分成人與兒童。中世紀粗俗的鄉村節日,男男女女放肆飲酒,縱情聲色而不避諱兒童。當時的社會羞恥感未成氣候,成人沒有主觀意願隔離兒童;當時的社會客觀條件也使得成人沒有能力隔離兒童。

目前的中國,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成人化的兒童期,兒童化的成人期以及老年期。童年並未消逝,而是以我們不願看到的方式,模糊了兒童與成人的界限,兒童階段過度成人化,成人階段又以兒童自居自處。

作為成年人對於童年的憂心,莫過於那些剛剛發芽的小幼苗,在趨光趨肥趨水的天性下,被思想不正確的光,被未為盡知的肥水導引成了歪脖樹。在成人的眼中,兒童的發展應該階梯式地接受知識和技能,為進入成人世界做準備。成年人關心的,是童年階段能否成為基礎,而成長為好少年、好青年和好市民。這些,都不是「兒童當前的需求」,而是對於「將來的期許」。

網絡時代的童年禍害

兒童發展的方向,是被信息來源規約的。印刷機發明後,知識爆炸,兒童必須通過閱讀和學習,才能進入知識世界,才能變成成人。學校教育成為必需,而學校把兒童當作是未成型的成年人,而非具體而微的成人。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承認兒童與成人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而逐漸改革教學內容來適應兒童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今天,全世界的學校都在擔當這個職能。我國很多高中,都以畢業而非年齡作為成人禮,以學業的完成作為兒童時代的終結。

盧梭在《愛彌兒》中批評說,「閱讀是童年的禍害。因為書本只教我們談論那些我們一無所知的東西」。盧梭的立論在於,閱讀使人無須觀察或者體驗而獲取知識,中國人的看法也一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在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戶的同時,關閉了通往日常經驗世界的一扇門。

與書本相比,全民娛樂化的網絡時代給今天的兒童世界帶來的衝擊更大。他們面臨著空前的信息泛濫、知識爆棚,以及生活方式的電子化和多元化。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坐在嬰兒車的兒童,可能說話還不成句,可能已經學會用手指滑動,在遊戲機上玩遊戲了。

21世紀的兒童,將會是最蠢的一代?

美國已經有兩代人經歷了電視時代的童年,新生代經歷著電子時代的童年。電視時代的童年,是高度成人化的。資訊時代,使得信息獲取的門檻降到極低,而且媒體全方位的信息展示,消弭了成人世界隱秘知識對於兒童世界的界限。從電視上的女性洗液,壯陽藥廣告和沙灘上的比基尼女郎,都是司空見慣。媒體有意識地肆意,或者無意識地惡意地向受眾灌輸觀念。

在美國的教育界,對此喜憂參半。唱衰論者堅稱,21世紀的兒童,將會是最蠢的一代。因為他們關閉了通往真正日常生活的大門。他們寧可在電腦遊戲裡養花,也不肯用手指去碰一下可能有小蟲有真菌的土壤種一盆真正的花。他們寧可給隔壁房間的朋友發簡訊,也不會走過去說一聲「嗨」。擁躉則大聲為此喝彩,認為科技時代為兒童發展帶來更多機會,更多選擇,而適度的科技只會為兒童學習成長提供便利。

伴隨著電視普及成長起來的中國80後和90後,已經經歷了電視時代的成人化的童年。跟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兒童,尤其是女孩,沒有在18歲後「成人」。看看網絡上的賣萌自拍照片,大多都在展示如何可愛,手勢、拍攝角度和化妝都有模式化。除了責怪網絡時代的洪流衝擊,還有對於「我是誰」拿不準或者不夠自知自信吧。

文/任雙霞

相關焦點

  • 兒童用藥不可成人化
    核心提示:藥師們坦言:兒科用藥大部分是把成人用藥分割後使用,只有很少一部分兒科專用藥可以直接服用。因此,藥房每天有兩名細心的藥師專門負責小兒用藥的分割工作,不敢有絲毫馬虎。幼兒用藥一定切忌成人化。
  • 兒童運動切忌「成人化」,拔苗助長危害大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兒童參與「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保毅遇到了一名令他揪心的患兒。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被送到醫院緊急手術。「孩子肘關節損傷嚴重,今後恐難恢復正常了,家長捶胸頓足,後悔不已。」保毅說。
  • 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從兒童模特到兒童演員,從兒童廣告到兒童影視劇,兒童似乎變成了「大忙人」,可以說,新媒體的出現,成為兒童成長的新一代助推器,致使兒童迅速接軌成人世界,成為不一樣的「小大人」。關於成人化的兒童,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尼爾·波茲曼認為,「成人化的兒童」是指一個在知識和情感能力上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徵上和兒童沒有顯著的區別[1]。梅羅維茨則認為,印刷術區分了成人與兒童,而電視卻融合了兩者。
  • 兒童運動「成人化」 健身不成反傷身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兒童參與「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保毅遇到了一名令他揪心的患兒。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痛哭流涕的孩子,被送到醫院緊急手術。
  • 兒童運動「成人化」健身不成反傷身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小標題)兒童參與「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保毅遇到了一名令他揪心的患兒。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痛哭流涕的孩子,被送到醫院緊急手術。
  • 兒童運動「成人化」屢現悲劇 安全健康至關重要
    原標題:兒童運動「成人化」 健身不成反傷身幼兒園女娃踩著高跟鞋跳拉丁舞,結果扭傷腳踝;4歲幼兒玩蹦床,摔傷導致肘關節骨折……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培訓機構開設了少兒拉丁舞培訓班、少兒蹦床班等,一些家長趨之若鶩,練習者低齡化趨勢明顯。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
  • 新華視點 | 兒童運動「成人化」健身不成反傷身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兒童參與「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保毅遇到了一名令他揪心的患兒。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
  • 幼兒運動不宜成人化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作為幼兒園老師,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是覺得很痛心。現實中,家長不懂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盲目給孩子報班,無形中使孩子在運動方面過早走向「成人化」、專業化之路,進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者並不在少數。背後的原因往往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長受到商家的蠱惑,被各種「冠軍」的成長勵志故事所吸引。
  • 童裝「成人化」現象嚴重 4歲女孩欲穿露背裙
    記者在南京幾大商場看到,「成人化」成了不少童裝品牌的主打風格,而且價格越高的名牌童裝,「成人化」越嚴重。更有意思的是,在童裝拼命「成人化」的同時,不少成人服裝尤其是女裝,卻走起了「童裝風」……這個市場到底怎麼了?
  • 孩子太懂事=成人化邊緣,過早的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
    不見得,有的時候,太懂事其實是孩子過早成人化的表現,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想說給各位家長,孩子過早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一位兒童教育家曾經這麼說過:&34;在我看來,懂事從來都不是一個非常確切性質的褒義詞,站在孩童教育經驗和心理學分析中,懂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束縛性心理障礙。
  • 成人消費「兒童化」引憂思
    記者在連日來的採訪調查中發現,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不少成年人步入兒童消費的現象逐步成為了南昌市民的消費方式。然而,有專家認為,這種心理年齡成為半生不熟的「後兒童時代」的現象,表現的是與其實際年齡極不符合的追求兒童特徵的思維觀念,容易造成孤僻、憂鬱、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心理疾患,對以後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 穿高跟鞋跳拉丁舞、玩攀巖……成人化運動對孩子的傷害
    成人運動項目本來就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程度,讓孩子練習「成人化」運動無異於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
  • 穿高跟鞋跳拉丁舞、玩攀巖,成人化運動對孩子的傷害
    ‍成人運動項目本來就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程度,讓孩子練習「成人化」運動無異於拔苗助長「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盲目參與蹦床培訓,易造成肘關節和踝關節損傷,此外,兒童骨骼相對成人更柔軟,更容易骨折變形。兒童選擇運動項目不宜「成人化」,而拉丁舞中的恰恰、牛仔、桑巴運動量大、節奏快、轉變動作多,兒童稍不慎就可能受傷。跳拉丁舞時,女童必須穿高跟鞋,不利於孩子骨骼生長發育。
  • 不,可能是過早的「成人化」
    在心理學上大家對於這個階段稱之為兒童心理執拗期。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孩子被父母教育得非常好。特別是在考慮選擇的時候,不會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是願意給別人機會,讓他們不斷的爭取。在這個過程之中,甚至會展現出來他們內心的一些行為,還變的有些高情商。
  • 孩子很懂事別沾沾自喜,心理過早「成人化」並非好事,要警惕
    鄰居家的小朋友凡凡屬於一名"典型"的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來看凡凡一次。凡凡的爺爺奶奶也去世了,看管他的是父母僱傭的一個阿姨,雖然阿姨把他照顧得很好,可是總能隱約感覺他不是很開心。
  • 孩子「成人化」危險多,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可是,看到岑怡諾滿屏幕「成人化」的畫風,真的是讓人覺得很心酸。其實,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懂事兒一些,而這個懂事兒的標準就是「成人化」。說那些成年人說的話,體現出成年人的感覺。他們覺得這就是孩子懂事兒的標準,殊不知,這樣的「成人化」對孩子來說,只會讓他早早走進成人的世界,卻無力承受成人世界的一切。
  • 少兒節目應拒成人化
    當前,電視少兒節目成人化,已漸成風氣。原本稚氣的孩子,在舞臺上不見一點童真童趣:從穿著到言談,再到表演的節目,莫不如此。然而,無論是主辦者還是觀眾,無論是參加節目的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似乎沒有人提出異議。  任何事物都有其成長、發展的規律,人類的生命也一樣。少兒,是人生的初始階段,童趣正濃,他們就像那些還帶著露珠的小草,純淨得叫人憐愛。
  • 兒童攀巖、蹦床、拉丁舞 商家蠱惑下兒童健身不成反傷身
    專家表示:兒童運動「成人化」不可取,切不可拔苗助長。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選擇,恐會釀成終身悔恨的家庭悲劇。兒童參與「成人化」運動屢現傷殘悲劇最近,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保毅遇到了一名令他揪心的患兒。4歲的貝貝(化名)在玩蹦床時,不幸從高處摔落,胳膊著地時肘關節嚴重骨折。痛哭流涕的孩子,被送到醫院緊急手術。
  • 小戲骨《紅樓夢》走紅惹爭議,孩子會不會過早「成人化」?
    不過,不少父母被小戲骨圈粉的同時,也無不擔心地問:孩子對成人世界的角色扮演,會不會過早地催熟孩子?會不會讓孩子「過早成人化」?家長們的擔心可以理解,因為我也會有顧慮。但這部mini87高仿版紅樓,其實是一部精心包裝的娃娃「過家家」大戲。
  • 8歲孩子點評成人唱歌被批: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養出成人化孩子
    但是有網友卻在網上評論說,無論是不是明星,這個年紀都應該去好好讀書,而不是像成人一般,整天為了名利而奔波在名利場上。孩子成人化,都是受到了父母和外界的影響。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孩子就不會過早地接觸到一些原本不屬於他這個年齡接觸的一些事物,孩子更不會過早地成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