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朋友家做客,一進屋就看見她4歲的女兒在做手工。雖然做的不是很精緻,但是仍然能看出來是想做一個心形。我就問孩子,「你這是給誰做的呀,是媽媽嗎?」
孩子抬起頭告訴我:「不是啊,我是給我老公做的」。
孩子媽媽聽到她這麼說,趕緊就解釋說是她在幼兒園裡的一個好朋友,孩子平時就叫人家老公,對方稱呼女兒為老婆。
朋友說的時候感覺很好玩兒,聽她說,這種情況在幼兒園裡很常見。小男孩小女孩都會說什麼「男朋友、女朋友」「老公、老婆」。父母們也都不覺得這有什麼,所以,這種現象也就越來越普遍。
很多父母在交流的時候,都覺得現在的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不一樣。
前段時間,16歲女孩岑怡諾紅遍全網。之所以走紅,就是因為在對這個女孩的宣傳中,明晃晃地寫著「一天創作2000首詩、300首詞」,不僅如此,她還是宇宙超能領品牌創始人。
一個16歲的女孩竟然比成年人還厲害,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打開了視頻。當時我就被震驚了,如果不是看到岑怡諾的臉,我真的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個成熟老道的成年人。不論是說話的內容和感受,還是表演的手勢和態度,活脫脫就是一個經過多年訓練的「銷售」。
我看到有網友評論,「這簡直就是一個神童」「我要是有這樣一個孩子就好了」。可是,看到岑怡諾滿屏幕「成人化」的畫風,真的是讓人覺得很心酸。
其實,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懂事兒一些,而這個懂事兒的標準就是「成人化」。說那些成年人說的話,體現出成年人的感覺。他們覺得這就是孩子懂事兒的標準,殊不知,這樣的「成人化」對孩子來說,只會讓他早早走進成人的世界,卻無力承受成人世界的一切。
有些人說孩子成人化都是大人教的,當然存在這樣的原因。但是,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就是孩子也願意表現出成人化,因為這樣的行為是被鼓勵與肯定的。
我有個朋友,孩子今年10歲。朋友說,自從離婚之後,孩子好像就長大了。平時在家裡,孩子會主動做飯,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媽媽盛飯。要是家裡來客人了,他真的就是一副「主人」的樣子,去照顧每一個人。
朋友說起孩子有滿滿的驕傲,覺得孩子真是長大了。後來,有個偶然的機會,我到朋友家裡去做客。一進屋,孩子就給我端茶遞水,吃飯的時候,孩子甚至自己都不吃,就看著我,一發現我有想吃的菜,他就趕緊站起來給我夾菜。
飯後,我和孩子聊了會兒天。我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懂事兒呢」?
孩子想了想和我說,「我沒覺得我懂事兒。我就是發現,我這麼做,我媽媽就開心。剛和我爸爸離婚的時候,她總是哭。只有我幹活的時候,她才會開心,所以我就習慣了」。
如果可以無憂無慮地做一個孩子,沒有人願意早早地就開始承擔責任。因為這種承擔責任的生活,會讓孩子完全無法感受人生的快樂。
網劇《隱秘的角落》裡有這樣一個細節。嚴良和普普到朱朝陽家來玩兒。朱朝陽很喜歡和兩個朋友呆在一起,但是他卻依然快樂不起來,因為他有著很強的戒備心理。
就像是早上起來,他要出門買早點之前,他會先將媽媽的首飾藏到衣櫃裡,之後從梳子上拿下一根長頭髮,夾在櫃門中間。
這樣的心思,成年人也許都沒有,可是孩子如果如此生活,不會太痛苦了嗎?
而朱朝陽就生活在一個感受不到溫情的家庭中,沒有父愛,而母愛也只會讓他感受到壓抑。這一切都讓他過早地成人化,讓本該屬於孩子的天真爛漫,早早就消失殆盡。
有些父母覺得,想要讓孩子成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經歷困難,只有經歷了這些,孩子才能明白生活的艱辛,這樣才能在心理上有更好的準備。
於是,很多人都信奉「挫折教育」,成為了「虎媽鷹爸」。而很多孩子也就出現了成人化的傾向,父母覺得這樣的孩子以後必成大器。但是,這麼做真的就會好嗎?這樣的孩子就真的是好孩子嗎?我覺得未必。
前兩天,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兒,看到一個8、9歲左右的男孩子。他就一個人坐在花壇邊上,靜靜地看著其他的孩子玩兒。後來,我女兒就到他身邊,想要玩兒放在他身邊的飛機。
誰知道,才剛玩一會兒,女兒就不小心把飛機翅膀弄折了。小男孩發現之後,當時的表情痛苦極了。我趕緊帶著女兒給她道歉,並且承諾「第二天一個定會給他帶過來一個新的飛機」。
聽到我們這麼說,孩子竟然有了驚喜的表情,反覆和我確認,「阿姨,你說的真的嗎」?
當時我就覺得有些奇怪,不過也沒有想太多。結果,第二天我去給他飛機的時候,孩子說:「阿姨,因為飛機壞了,我昨天回家就挨揍了」。
原來,孩子的爸爸對孩子的要求一直很嚴格,只要出一點兒問題,就會嚴厲地訓斥,甚至打罵。
所以,孩子幾乎從來不和其他人接觸,因為他也會擔心,哪怕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也會因此受罰。就像是我女兒弄壞了他的飛機,但是他卻因此被懲罰。
在家裡,他也會像大人一樣去生活,每天嚴格要求自己,不賴床不拖沓,甚至有的時候,父母起得晚,他還會給全家人做早飯。在他心裡,這就是他應該過的生活。
對於這個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我並不是很贊同。雖然孩子是應該多經歷一些,這樣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勇敢。但是,這卻並不意味著,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愛。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愛的空杯理論」,意思就是,孩子是一個杯子,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往杯子裡倒水,這樣杯子才會越來越滿,而孩子的力量也才會越來越足。
現在越來越多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那些遇到一些事情之後選擇自殺的孩子。其實,事情本身往往都沒有很嚴重,甚至在一些人看來,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但是孩子卻無力承擔。最終,這些小事兒都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們都很納悶,「平時看不出來啊,孩子懂事乖巧聽話,怎麼因為這點兒事兒就受不住了,要結束生命呢?怎麼就這麼脆弱呢」?
父母覺得是因為孩子脆弱,實際上,是因為平時看似乖巧的孩子,不過是提前成人化了,他們帶著一副成年人的面具,卻做不到成年人一般成熟,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所以,他們用幼稚的心思去感受成年人的世界,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那就是「真的是太難了」。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孩子在家庭中沒有感受過愛,他們在本應該最溫暖的地方,看到的都是打擊,所以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但是缺少人生閱歷的孩子,想到的方法卻未必能解決問題。
其實,家庭是孩子的後盾,這這裡孩子是應該感受到無限的支持與溫暖的,而不應該是在這裡只感受到挫折。蔣方舟就曾經說過,她小時候就曾經因為被媽媽打到想跳樓,但是最後沒有跳,是因為她覺得媽媽心裡是愛她的。
孩子能不能好好成長,不取決於挫折經歷的多少,而取決於孩子心裡的力量有多強,而那些在家庭能夠感受到溫暖與愛的孩子,才會堅定地在人生的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