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鄰居家的小朋友凡凡屬於一名"典型"的留守兒童,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過節才來看凡凡一次。凡凡的爺爺奶奶也去世了,看管他的是父母僱傭的一個阿姨,雖然阿姨把他照顧得很好,可是總能隱約感覺他不是很開心。一次過年,他媽媽帶凡凡過來我家拜年,凡凡一直盯著我家桌上那盒果糖,我把糖遞到他面前,他就一直搖頭,她媽媽就一直誇他家凡凡不貪吃,很懂事。
小孩子在公共場合不哭不鬧確實是好事,可是如果太過"懂事",那並非是一件好事,孩子的天性被抑制住了,過於懂事,心理趨於"成人化",家長們要引起重視。
心理過早"成人化"的表現
不耍小脾氣首先,不愛耍小脾氣是一個明顯的特徵,那些心理太早成人化的孩子,他們可能之前向父母討要或渴求一件心愛的物品時,父母沒有滿足他們,甚至有時候家長們還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要這要那,浪費錢。
因為有這些事的發生,孩子們久而久之就變"乖"了,所以當他們的父母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時,雖然他們會生氣或者失望,但是他們仍然會把這種情緒憋著,不讓父母發現。
這種情緒長期壓抑在孩子心裡,是對孩子內心的巨大壓力。這容易導致孩子在長大之後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傾向,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無欲無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想要的,想玩的,想吃的東西,看到喜歡的東西他們就會想到,這就是孩子的本性,他們生來就這麼的簡單且容易滿足。
然而對於那些懂事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感到自己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些什麼,所以他們在遇到自己想玩的東西時會努力壓制自己內心的渴望。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變得什麼東西都不想要,得過且過的態度去生活。
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這是好事,孩子們不爭不搶,安安靜靜地生活才是好的。是非常懂事的表現,可殊不知,這些壞習對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有著巨大的不良影響。
這種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變得得過且過,他們不會對他們生活中的任何對他們有利的東西提起興趣,像事業,金錢,地位這種,這種過於安逸的性格,會讓他們今後沒有目標,不去奮鬥。
忽視自身感受成人化的孩子的另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往往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由於自身的情緒和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以及長期受到家長的訓斥,這些孩子往往會下意識的忽視自身的感受。在他們心中,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聽父母的話讓他們滿意,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避免父母的惡劣情緒。事實上,這種狀態不利於孩子自尊心的養成,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變得異常自卑
孩子們太懂事,為什麼是一個不好的行為?
習慣用成人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小芳她非常喜歡彈鋼琴,小芳的媽媽是一名芭蕾舞老師,她希望小芳能學習舞蹈。為了讓她媽媽高興,小芳改學舞蹈。在一次舞蹈練習中小芳受傷了,把半月板給傷了,為此她媽媽後悔不已。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他們習慣了恐懼,長時間安全感的缺乏會讓他們總是擔心失去他們當下所得到的東西。巨大的思想壓力也會一直伴隨著他們。簡而言之,太過懂事無論對身體還是心靈都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習慣照顧別人的感受他們會把父母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父母的喜怒愛樂掛在臉上,太懂事的孩子就會照顧爸爸媽媽的感受,從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這樣會讓小孩子活得很卑微,總是以別人的感受放第一位,從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怎樣預防或改正孩子"太懂事"的行為?
孩子們天生就很"懂事"嗎?當然不是。小孩的天性就很愛幻想,不嬌柔做作,有什麼說什麼。不怎麼懂事,好奇心重,貪玩。不過對於孩子,完全不理會他們的天性是不行的,完全由著他們的天性來也是不行的。可是關鍵這個尺度如何掌握,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所以說,要想預防或者改正孩子"太懂事"的行為,還是要靠家長一步一步地指引。
那麼我們的家長該如何去預防或阻止孩子心理繼續"成人化"?
耐心觀察孩子的需求家裡的孩子如果已經出現成人化傾向了,那麼這個孩子將極有可能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不再向父母說明。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想避免孩子的進一步成人化,我們就需要仔細的觀察孩子的日常表情。
對於這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並非是真的什麼都不習慣,他們在跟父母逛街時,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衣服還是會矗立很久。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不妨上前與孩子交流:"你是不是喜歡這個呢?爸媽給你買好不好?"我們可以用這種行為來當做避免孩子過早成人化的開始,讓孩子明白,父母願意去滿足自己的喜好
不要對孩子惡語相向說實話,在我們的社會中,父母都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呢,由於生活、環境、經濟帶來的種種壓力,很多父母總是不能很好調節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將不好的情緒帶給孩子。這些受到父母苛責的孩子們,很容易心理成人化。
所以,當家長們在想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一想,究竟是孩子做錯了,還是自己沒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呢?相信只要父母能夠對孩子多一點耐心與寬容,那麼他們就不會出現過早的成人化傾向,他們的心裡也就不會再那麼的壓抑了。
要多陪伴孩子現在的社會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一起玩耍,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們為了工作而沒有陪伴他們,陪伴他們的是爺爺奶奶,甚至是保姆阿姨,這時候他們的心理會很孤獨,覺得被世界拋棄了一樣。雖然說家長們女裡賺錢也是為了能夠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生活,可是在孩子們的眼裡,你們的陪伴比你們賺了很多很多的錢更加重要。他們在乎的只是家人們的一聲溫暖的問候,一份真摯的關懷。
在孩子情緒化的時候耐心開導最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孩子而言,由於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他們是有鬧情緒的權利的,小打小鬧無傷大雅。
所以父母在看到孩子跟自己鬧脾氣的時候,一定不要一味的制止與警告。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只會害怕,以後可能會憋著自己的情緒。
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冷靜地與孩子好好談一談,讓他能夠冷靜地告訴父母自己為什麼要發那麼大的脾氣,在孩子講明原因以後,我們在告訴孩子這樣的脾氣會讓爸媽非常傷心,我們希望你下一次的時候可以稍微控制一下。
我是尼莫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