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的熱播帶火了一個配角昌平君羋啟,本來他一直是為秦國效力的,在絞殺嫪毐的過程中,功勞最大,可誰曾想,在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際,昌平君突然叛變,導致20萬秦軍損失慘重,叛變後,他在項燕的扶持下成為楚國最後一位國君。
羋啟原來是楚國人,他的父親是楚考烈王,母親是秦昭襄王的女兒,而他又是秦始皇的嶽父,從這一層層的關係來看,羋啟也不應該背叛秦國,很多人不解他為何要做出這樣的事,在秦國待著享受榮華富貴不好嗎?其實他的叛變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
楚國是自己的母國,他是正宗的王室,有繼承楚國大王的權利
羋啟是楚國人,還是妥妥的貴族出身,有人說,羋啟背叛大秦是臨時起意,我倒是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背叛秦國是蓄謀已久,早晚的事。
雖然他在秦國長大,而且也享受了始皇帝給他的高官厚祿,但是,羋啟不是一個庸才,在骨子裡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是秦國人,他的根在楚國,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落葉歸根」的關鍵都是根深蒂固。
在秦國十餘載,他的心一直系在楚國,而且他也知道秦始皇的志向就是大一統,早晚有一天,他的母國楚國會被秦所滅。
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處心積慮反秦,只是沒有機會,而且,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楚國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或許,在羋啟的心裡有一個宏願:扳倒秦國後,他就是稱霸天下的王了,因為自己是正宗的王室,有這個權利,所以,他的叛變從這個角度來說早在意料之中。
其二:
失去了華陽太后這座靠山,又失去了秦始皇信任
羋啟的舅媽華陽太后是他在秦國最大的一座靠山,當年正是因為華陽太后的關係,在贏子楚坐上秦莊襄王的王位後,作為表弟的羋啟自然是沾了光,貴為丞相,在秦國十幾年一直遊走在政治舞臺上,但華陽太后死後,他的靠山就倒了。
他親眼看到了其他國家的覆滅,眼看著就要打到自己的母國頭上,羋啟肯定著急,在攻楚這件事上有著不同的意見,而秦王嬴政本身又是一個疑心非常大的人,羋啟的言行他看在眼裡,在攻楚之戰中持有不同意見,被嬴政認為是不夠忠心。
公元前225年,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派了李信去,而老將王翦告老還鄉,羋啟則是被調遣了,調到哪裡去了呢?
調遣到曾經安置韓廢王的地方,韓廢王是韓國最後一位王,貴為丞相被安排到一個這樣的地方,換誰心裡都不好受,羋啟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心理落差很大。
華陽太后這個靠山已倒下,他的弟弟羋顛也不在了,自己又失去了皇帝信任,意味著他的政治路走到了盡頭,不如起兵反秦賭一把,正是因為抱著這樣的心理,他才有了叛變之心。
其三:
根據當時的形勢,加之項燕和楚國王室宗親遊說,最終叛變
當年,李信和蒙恬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際,在當時那種情形下,楚國大將項燕和楚國的王室宗親都開始對羋啟進行遊說,勸他站在自己的母國這一邊。
要知道,羋啟絕對不是那種耳根子軟的人,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那麼大的官職,本身他就有挽救楚國的心,再加之這麼多人對其進行遊說,看看自己的勢力,再加之楚國的勢力,他認為有能力可以和秦國進行抗衡。
就這樣,叛秦歸楚後羋啟和項燕聯手對秦軍進行偷襲,導致李信大敗而歸,自此,羋啟的舉動改變了他的女兒和公子扶蘇的命運,最起碼可以說是導火索。
後來,為了穩定局面,在項燕等人的扶持下,羋啟坐上了王位,成為楚國最後一位君王,那段時間算是他的人生巔峰,只可惜,王位沒坐多久,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過來了,項燕再厲害,但寡不敵眾,最終自殺而亡,昌平君也被殺掉了。
結語:
羋啟為何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偏偏要叛秦,走這麼危險的一條路,其實仔細想想也挺同情昌平君的,他在做一道選擇題,而且是送命題,怎樣選其實結局都差不多。
總之,羋啟叛變肯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絕非一時心血來潮,當然到底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或許對於他來說,即便死也死而無憾,最起碼也輝煌過。
不知道羋啟在叛變後,是否想過自己的女兒,還有自己的外孫公子扶蘇,是否有後悔過自己的叛變行為,這些我們不得而知,雖然歷史上關於羋啟的史料記載並不多,但是,他叛變這件事的確決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