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計劃|《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2021-02-13 新華網

【第91天】

自古以來,離別總讓人莫名感傷,但最痛苦的離別,莫過於我知道你要離去卻不知你何時歸來。


今天要學習的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看詩人是怎麼把無限深情藏於平鋪直敘的詩句之中,一起來體會這歸期未卜的離愁別緒。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君授業】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白茅



這首詩是李商隱小詩中的名作,全片明白如話,與無題體迥別。一般認為,這首詩作於大中五年(851)七月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


題目中夜雨這個意象,反覆出現在短短二十八字中,給全篇罩上一層悽迷的氛圍。


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你曾經問我什麼時候能回來,我不知道,這是回憶離別前的一場對話。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當下見到的景象。巴山,地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本就是容易觸發羈旅情緒的場所。夜、秋,都是容易觸發悲傷的時間,況逢下雨,更難為懷。「漲秋池」,想像連夜的大雨,明日將池水暴漲。


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想像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回到你身邊(雖然什麼時候我也不知道)時,我會向你傾訴曾經有這麼個下雨的秋夜,我在巴山邊是多麼的想念你。「西窗燭」這個意象帶來一絲暖色,悵惘中猶有一絲希望。全篇廿八個字,卻描述了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場景,納須彌於芥子,詩人筆力真不可及。


李商隱這首詩所寄的到底是誰,歷來頗有爭議。有說是他的妻子,也有說他的朋友。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他離開不久後邊鬱郁病故,而遠在東川的李商隱直到幾個月以後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羈旅煎迫中的詩人,仍在痴痴想像將來重逢的溫暖情景,不知道這一切已不可能。我更傾向這種說法,因為這背後蘊含著一種巨大的悲劇力量,雖然與詩本身關係不大。

「漲」既寫出了巴山的水注滿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就好像秋池的水一樣快要溢出來了,從而襯託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漲」這個字,準確又富有畫面感。

詩君,這首詩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第一個「巴山夜雨」,寫的是羈旅之愁,第二個"巴山夜雨",是作者發揮了浪漫的想像,進行了時間與空間的穿越,幻想重逢後的敘不完的離愁景象,與「共剪西窗燭」組成了一幅溫暖的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


大師姐:作詩一首。

夜思


殘燭飛霜辭落月,

秋禽葉隱夢孤桐。

隔屏無限相思意,

化作清宵滿院風。

龔師兄:外出至嘉興當湖,夜晚見窗燈點點,思念妻兒,遂有此作。


夜行所思


當湖風物似明州,

點點窗燈起別愁。

今夜妻兒應念我,

歸心散作滿城秋。


蘭師兄:書法一幅。

竹枝

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

回入紇那披綠羅。


三姝媚

張炎


蒼潭枯海樹。

正雪竇高寒,水聲東去。

古意蕭閒,問結廬人遠,白雲誰侶。

賀監猶狂,還散跡、千巖風露。

抱瑟空遊,都是悽涼,此愁難語。


莫趁江湖鷗鷺。怕太乙爐荒,暗消鉛虎。

投老心情,未歸來何事,共成羈旅。

布襪青鞋,休誤入、桃源深處。

待得重逢卻說,巴山夜雨。

今天要曬得是學詩一班和七班詩友的作品。


浣溪沙•醉酒

明月升


夜酒爐溫村舍東,

酩酊誤入徑棘叢。

一跌三撞忘行蹤。

忽遇吳剛嗟嘆中,

志高后羿挽長弓。

汝不羞愧柳林風?


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原創出品

誦讀:孫越 

聲音:範雨婷 晨亮(詩友)

編輯:金婭倩  李夢玲 王帥

今天你學詩了嗎?

相關焦點

  • 李商隱《夜雨寄北》最溫柔場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作為他流傳最廣的七言絕句,最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最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因為對比前兩句,後兩句的想像更加能夠表露出他在這首詩歌當中所寄託的情感。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李商隱對此時此刻所在時間和環境的一種描繪。
  •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詩詞大會考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難住高手
    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說的,正是古詩詞中的一個經典浪漫意象:西窗話雨,出自李商隱的經典詩作《夜雨寄北》。我們來看全詩:《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詩詞大會上,曾出過這樣一道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剪燭的目的是?A:調暗燭光 B:調亮燭光 C:熄滅燭光這道題的答案是選B,所謂「剪燭」就是調亮燭光。
  • 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為何不是東窗、南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以其時空交錯的迴環往復所造成的無窮韻味而名留詩史。但細究這首詩的用語,"西窗"似是一個古代文學中常出現的詞彙,與"東窗"、"南窗"、"北窗"共構了"窗"意象的隱晦涵義。
  • 「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熄滅蠟燭嗎?語文老師:我上課又白講了?
    夢回千年,我們聽到李義山對著歲月長河翻過一張張詩頁,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亦有「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而思念泛濫得最濃重的,還要屬那首人盡皆知的《夜雨寄北》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古人寫雨的詩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秋雨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大意: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這邊卻還定不下來。此刻的巴山,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塘。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坐在西窗邊秉燭夜談,再來訴說今天夜裡我對你的思念之情。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客居巴蜀時期的作品。有人說是寫給妻子的,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不過,無論是寫給誰的,這首詩中的思念之情都溢於言表。雨夜,他鄉,詩人把一腔的愁緒全都寄托在了這場秋雨中,寄托在了這首小詩中。
  • 唐詩三百首中最溫情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當我們讀到那些精美古詩的時候,發現其中溫情的詩句有非常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在我們看來莫過於李商隱那句著名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就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他最為精彩的七言古詩。相對於他的那些以無題命名的詩作,這首古詩太容易理解了。
  •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所寄何人,雖有爭議,但真情永存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的創作者是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李商隱,他的愛情詩與無題詩非常出名,廣為傳誦,因為寫得十分優美,觸動人心。《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但目前為止,世人對這首詩所寄何人存在著爭議,立場有兩派。一派認為《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寫給長安親友的,還有一派認為這首詩是他寫給他妻子的。我持第二種看法,我也認為是寫給他妻子的。
  • 李商隱《夜雨寄北》,道不盡的是對家人的殷切思念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注釋: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其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 李商隱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鑑賞:本詩又名《夜雨寄內》,是一首抒情詩。「內」即內人,指詩人的妻子。今所存各本皆題為《夜雨寄北》,「北」指在北方的人,既可指妻子,又可指友人。就其內容判斷,以「寄內」之意理解還是相對貼切些,因為入梓州幕府與妻子逝世兩件事都發生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很可能是王氏逝世在前,詩人寫詩在後。因為交通閉塞,消息不通,以致如此。而且即便詩人已知妻子不在人世,作此詩緬懷,也在情理之中。前兩句通過問答與環境描寫,抒發了詩人心底的孤獨苦悶之情及對妻子的深切思念。
  • 品讀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詩引起千古爭議,寫給朋友還是亡妻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敲黑板,開始講知識點嘍!巴山夜雨漲秋池我能告訴你的就是,現在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
  • 語文 七上《夜雨寄北》注釋 譯文 賞析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 【第49期】古詩詞思維導圖圖解系列 ||詠懷詩||​《夜雨寄北》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隱   【乙】芙蓉樓送辛漸① 王昌齡  君問歸期未有期,            寒雨連江夜入吳,  巴山夜雨秋漲池。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當共剪西窗燭,            洛陽親友如相問,  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片冰心在玉壺③。  【注釋】①辛漸:王昌齡的朋友。②平明:黎明。
  • 李商隱之《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山雨欲來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內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詩大意:你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我無法定下日期,巴山秋夜連綿的雨水漲滿了湖池,什麼時候才能與你相互依偎同坐窗前剪那蠟燭的燈花(也可以理解為燭光映在窗戶上兩人互相依偎的剪影),述說我在巴山時的那個雨夜對你的思念。
  • 李商隱《夜雨寄北》兩處「一無所知」的哀傷
    奈何天認為,《夜雨寄北》是稀缺的回覆格式詩詞,在唐詩浩瀚的星空裡,能夠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實屬難能可貴。這一首詩的情緒飽滿,作者李商隱的深意溢於言表,讀來意味無窮。一、職場失意、親人離散,是作者創作《夜雨寄北》的歷史背景《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一首覆信。說是回信也好,或者是詩詞也好,李商隱創作時的心情是很複雜的,因為看不到歸期,不知何時才能與妻子見面。
  • 未來講堂|李商隱《夜雨寄北》 誦讀:肖玉
    今天,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主持人肖玉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夜雨寄北》。點擊收看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唐) 誦讀|肖玉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此詩現傳各版本題為《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故稱「寄北」。據南宋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此詩題目為《夜雨寄內》,即是寄給妻子的。持此觀點者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秋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則於該年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數月才得悉妻子死訊。
  • 李商隱《夜雨寄北》,一首有歧義的詩,寫給妻子的還是友人?
    但在眾多的難理解中,有一首詩卻是脫穎而出,那就是《夜雨寄北》。 君問歸去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你問我什麼時候才回家,而我沒有準確的時間。此刻,巴山連夜暴雨,雨水漲滿秋池。等我哪天回去了,我們一起坐在西窗下,訴說心中思念之情。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我停了停,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他看著我認真的表情,不像在開玩笑,很是疑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是這首嗎?」,他熟練背完後問我。「是的」,我答道。「這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家書,怎麼會和殘酷絕望扯上關係?」,他更是疑惑。
  • 我愛記詩歌|李商隱《夜雨寄北》
    一、說文解字 在記憶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第一步是理解《夜雨寄北》全文的意思。如果不了解李商隱的基本情況和《夜雨寄北》這首詞的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夜雨寄北》就無從談起了。 1.作者介紹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代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