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天】
自古以來,離別總讓人莫名感傷,但最痛苦的離別,莫過於我知道你要離去卻不知你何時歸來。
今天要學習的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看詩人是怎麼把無限深情藏於平鋪直敘的詩句之中,一起來體會這歸期未卜的離愁別緒。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詩君授業】
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白茅。
這首詩是李商隱小詩中的名作,全片明白如話,與無題體迥別。一般認為,這首詩作於大中五年(851)七月李商隱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
題目中夜雨這個意象,反覆出現在短短二十八字中,給全篇罩上一層悽迷的氛圍。
首句,君問歸期未有期,你曾經問我什麼時候能回來,我不知道,這是回憶離別前的一場對話。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當下見到的景象。巴山,地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本就是容易觸發羈旅情緒的場所。夜、秋,都是容易觸發悲傷的時間,況逢下雨,更難為懷。「漲秋池」,想像連夜的大雨,明日將池水暴漲。
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想像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回到你身邊(雖然什麼時候我也不知道)時,我會向你傾訴曾經有這麼個下雨的秋夜,我在巴山邊是多麼的想念你。「西窗燭」這個意象帶來一絲暖色,悵惘中猶有一絲希望。全篇廿八個字,卻描述了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場景,納須彌於芥子,詩人筆力真不可及。
李商隱這首詩所寄的到底是誰,歷來頗有爭議。有說是他的妻子,也有說他的朋友。李商隱的妻子王氏,在他離開不久後邊鬱郁病故,而遠在東川的李商隱直到幾個月以後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羈旅煎迫中的詩人,仍在痴痴想像將來重逢的溫暖情景,不知道這一切已不可能。我更傾向這種說法,因為這背後蘊含著一種巨大的悲劇力量,雖然與詩本身關係不大。
「漲」既寫出了巴山的水注滿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就好像秋池的水一樣快要溢出來了,從而襯託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漲」這個字,準確又富有畫面感。
詩君,這首詩出現了兩次「巴山夜雨」,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第一個「巴山夜雨」,寫的是羈旅之愁,第二個"巴山夜雨",是作者發揮了浪漫的想像,進行了時間與空間的穿越,幻想重逢後的敘不完的離愁景象,與「共剪西窗燭」組成了一幅溫暖的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
大師姐:作詩一首。
夜思
殘燭飛霜辭落月,
秋禽葉隱夢孤桐。
隔屏無限相思意,
化作清宵滿院風。
龔師兄:外出至嘉興當湖,夜晚見窗燈點點,思念妻兒,遂有此作。
夜行所思
當湖風物似明州,
點點窗燈起別愁。
今夜妻兒應念我,
歸心散作滿城秋。
蘭師兄:書法一幅。
竹枝
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
回入紇那披綠羅。
三姝媚
張炎
蒼潭枯海樹。
正雪竇高寒,水聲東去。
古意蕭閒,問結廬人遠,白雲誰侶。
賀監猶狂,還散跡、千巖風露。
抱瑟空遊,都是悽涼,此愁難語。
莫趁江湖鷗鷺。怕太乙爐荒,暗消鉛虎。
投老心情,未歸來何事,共成羈旅。
布襪青鞋,休誤入、桃源深處。
待得重逢卻說,巴山夜雨。
今天要曬得是學詩一班和七班詩友的作品。
浣溪沙•醉酒
明月升
夜酒爐溫村舍東,
酩酊誤入徑棘叢。
一跌三撞忘行蹤。
忽遇吳剛嗟嘆中,
志高后羿挽長弓。
汝不羞愧柳林風?
來源:新華網浙江頻道原創出品
誦讀:孫越
聲音:範雨婷 晨亮(詩友)
編輯:金婭倩 李夢玲 王帥
今天你學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