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徒11,被黃師「土樞四象,一氣周流」的思想深深折服,立志學習《黃元御醫學全書》。我業餘自學為主,本公眾號文章是我的學習筆記,為了不誤導大家,建議大家多多看原著,我的學習筆記僅僅作為參考。如確實想參考我的學習筆記,建議你結合《黃元御醫學全書》,依次閱讀從2016年3月19日開始的文章為最佳。交流請聯繫:3077767324@qq.com。
要點:澤瀉(白朮、茯苓、豬苓,祛溼藥材大聯盟)的理解
在《四聖心源.卷二 六氣解.六氣治法》中,祛溼的藥物有白朮、茯苓,現在又多了一個澤瀉。而為了更加比較完全,需要再增加一味藥:豬苓。我們今天將這四位祛溼的藥物進行逐一比較。註:閱讀下文,請參考《長沙藥解》中對應的茯苓、白朮、豬苓、澤瀉的四個章節閱讀。
(1) 白朮: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溼,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洩利。
(2) 茯苓: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善安悸動,最豁鬱滿。除汗下之煩躁,止水飲之燥渴,淋癃洩痢之神品,崩漏遺帶之妙藥,氣鼓與水脹皆靈,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標百病,效著千方。
(3) 澤瀉:味甘,氣平,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開汗孔而瀉溼,清膀胱而通淋,帶濁可斷,鼓脹能消。
(4) 豬苓:味鹹,微寒,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燥土瀉溼,利水通淋,除飲家之眩冒,療溼病之燥渴,氣鼓水脹皆靈,膈噎反胃俱效。
(5) 沒有缺點的茯苓。黃師對茯苓是非常推崇,通篇茯苓的介紹,沒有任何說茯苓的不好,只有「功標百病,效著千方」、「衝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 道家稱其有延年之功,信非過也」。我的理解是,這個與黃師認為「百病之作,率由土溼」相關,茯苓「瀉水燥土」,沒有任何副作用,所以黃師推崇備至。茯苓氣味平和,水土兼治: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
(6) 白朮的作用除了「燥土」還有「生津」。與茯苓的水土兼治不同,白朮只入脾胃兩經: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溼,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一般的祛溼藥物都有偏燥的問題:凡去溼之品,每傷於燥。白朮不會傷燥:白朮氣味濃鬱,汁漿淳厚,既養胃氣,亦補脾氣,最生津液,而止燥渴。
(7) 白朮比較壅滯。其性守而不走,故於補虛故固脫,獨擅其長,而於疏通宣導,則未能焉。白朮性頗壅滯,宜輔之疏利之品。肺胃不開,加生薑、半夏以驅濁,肝脾不達,加砂仁、桂枝以宣鬱,令其旋補而旋行,則美善而無弊矣。
(8) 對比總結1。白朮燥土而生津,茯苓行水而瀉溼;白朮如脾胃,茯苓水(脾胃、腎、膀胱)土(脾胃)兼醫。仲景理中湯用了白朮,黃師的黃牙湯用了茯苓。白朮與茯苓是理中湯與黃牙湯的最重要的差別。依據上面的描述,大家要體會一下理中湯與黃牙湯的差別。
(9) 對比總結2。白朮入脾胃,主要是滲土瀉溼。而茯苓則入脾胃之外,還入腎經與膀胱經。而豬苓與澤瀉則僅僅是入腎經與膀胱經。所以說來茯苓是土木兼醫,黃師認為是最好的祛溼藥物。還記得上面說的吧,「沒有缺點的茯苓」。
(10)豬苓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豬苓主要是入腎經與膀胱經,專注於「滲」與「利」洩水,洩水的速度比茯苓更加快速。
(11)澤瀉鹹寒滲利,走水府而開閉癃,較之二苓淡滲,更為迅速。五苓、八味、茯苓、澤瀉、當歸、芍藥諸方皆用之,取其下達之速,善決水竇,以瀉土溼也。注意其中的關鍵詞,澤瀉是「滲利」,而豬苓與茯苓是「淡滲」。
(12)洩水之藥,必輔以燥土、疏木之藥,方能奏其功。黃師原話: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溼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之清風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朮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如果你覺得文章可以,麻煩你幫忙推廣一下,例如轉發各種中醫學習群、共享朋友圈與轉載,轉載麻煩申明一下版權屬於「感悟黃元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