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 Alisma orientale(Sam.) Juzep. 的乾燥塊莖。
廣澤瀉、建澤瀉、水澤、耳澤、芒芋、澤夕、川下、水瀉、禹孫、及瀉、天禿、宅下。
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乾燥,裝入竹筐中撞去鬚根及粗皮。
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淡黃色至淡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和多數細小突起的鬚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細孔。氣微,味微苦。
為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外表皮淡黃色至淡黃棕色,可見細小突起的鬚根痕。切面黃白色至淡黃色,粉性,有多數細孔。氣微,味微苦。
形如澤瀉片,表面淡黃棕或黃褐色,偶見焦斑。味微鹹。
本品甘寒滲利清洩,入腎與膀胱經。既利水滲溼,又清瀉腎與膀胱之熱,故為治下焦溼熱及水腫兼熱所常用。
(1)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
(2)溼盛洩瀉,痰飲。
本品有利尿、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脂肪肝、減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從前,有一個醫徒從老醫師那裡學了紮實的理論知識後,老醫師告訴醫徒,要想更上一層樓,須到外面遊歷,積累更多的經驗,方能成為一名大醫。於是醫徒開始了他的遊醫生涯。
這一天,醫徒來到一個湖區,他發現這裡的居民多患水溼之疾,當地的大夫多用茯苓、白朮治之,然效果不佳,患者多服藥之際有所好轉,但見效頗慢,斷藥後即復發,且該疾療程長,患者多因經濟或療效不佳等原因不能堅持用藥,終成頑疾。
醫徒認為凡是問題終有解決的辦法,他決定解決這個難題後再去他地。他想,大部分患者是因為不能承擔長期治療的經濟壓力而放棄治療的,因此必須找到一種廉價的藥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於是他開始研究本地盛產哪些藥材,經過數十天的收集,他發現該地盛產一種水生植物,它善利水滲溼。醫徒採了一些單獨煎水給一些患者喝,其中病情較輕者效果很好,而水溼症重者效果不佳。醫徒讓重症者自願買茯苓、白朮等其他利水滲溼之品一起煎服,見效頗佳,待症狀減輕後再僅用澤瀉及一些當地能採集的草藥調服,該法不僅水腫消的快,花錢也不多,患者可自行採集遍地都是的澤瀉長期煎服。
這一方法得到了周圍郎中的認可,他們請醫徒為這種藥草取名,醫徒道:「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就依其功用而取名澤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