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今天我們來討論:高考完離婚,對孩子到底好不好呢?
結婚要挑日子,那麼離婚呢?
孩子高考結束了,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離婚了!
近些年來,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所謂的「高考後離婚潮」,即很多原本很早就有離婚打算的夫妻,為了使孩子順利參加完高考,而在高考後選擇離婚,從而使得高考後的一段時間出現離婚高峰期。
其實,有關「高考後離婚潮」這個說法的準確性還有待商榷,但它的確解釋了一個家庭現象:孩子高考結束後,父母就離婚!
至於為何會選擇在高考後給孩子攤牌呢?理由也很簡單:為了孩子好!
今天小編就來討論一下:高考後離婚,是否真的對孩子好呢?
很多夫妻在吵架中的口頭禪就是「要不是因為孩子,我早跟你離婚了!」
所以,父母往往把不離婚的根本原因歸到孩子身上,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了孩子繼續過著糟糕的婚姻生活。
這其實歸根到底是因為父母的錯誤觀念導致的。
在2017年的一項調查中,85.6%的中國家長認同或非常認同「離婚總是對孩子有害」的觀點;58.3%的家長認同「父母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永遠不應該離婚」。
李亞鵬曾在節目中哽咽,他說:「我沒有給我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我覺得我就是失敗,你不用講理由,也不用講什麼,我覺得這就是失敗。」
李亞鵬的觀念,就代表了很多中國父母的想法:千方百計地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是為人父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責任。所以就會有很多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我可以選擇忍,一年、五年、十年……甚至一輩子。
在他們的內心裡,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要遠勝於自己的婚姻幸福感。
所以,我們才常常看到每一對咬牙切齒的夫妻,屢屢因為孩子而勉強在一起。其初心令人感動,但結果未必讓人滿意。
因為一個家庭中,如果不是以夫妻關係為本位,而是以孩子為本位,那麼這個家庭一定會出現錯位。畢竟,靠孩子維繫的婚姻,可能短時間內會因為孩子的存在而努力維持,但孩子一旦離開,婚姻就更會搖搖欲墜了。
如上文所言,為了孩子,為了孩子好,所以很多父母選擇高考後離婚,或者高考後宣布已離婚的消息。
然而,無愛的婚姻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有人曾十分精闢地總結說: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一邊不斷爭吵/冷戰,一邊還要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最後還要在孩子高考完告知「我們都是為了你,忍到現在才離婚」!
而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裡的孩子,卻會在內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一方面,孩子要長期忍受父母爭吵的場景,看著父母每天上演戰爭片,因此會從心底沒有安全感。留下一生都難以平復的心靈創傷。
一方面,名存實亡的婚姻一旦被孩子識破,會讓孩子形成情感障礙,影響孩子成人後的情感處理方式,或者喪失對愛情婚姻的期待。也就是說,當突然有一天父母告訴孩子:我們已經離婚了,我們的恩愛都是偽裝的。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因為他沒有看到父母情感失和的過程,而是直接被迫父母情感破裂的結果。所以,這樣的孩子往往會不容易相信情感,甚至影響日後的造成親密關係。
還有一方面,我們是不能忽視的。父母的「為孩子好,為了孩子而忍了這麼多年的糟糕婚姻」,這樣的說辭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會潛意識地以為:是我導致了父母的痛苦。就像《隱秘的角落》裡的朱朝陽,始終覺得父母離婚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所以他拼命優秀,拼命懂事,而壓抑了最本真的自我,導致心理扭曲。
所以,你所謂的「為孩子好」,哪裡是為孩子好呢?
關於離婚問題,婚戀專家周小鵬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解決,也許才是很多家庭的軟肋。她建議,如果父母真的想要離婚,不一定要偽裝到高考結束。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被拋棄的,就算離婚,他的父母仍然愛他,關心他。
因為相比於完整的家庭,完整的愛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一個心理治療師曾這樣解答離婚:家庭對孩子的意義並不在於是否真的完整,而是父親母親各自的功能是否良好,這包括共同愛孩子的能力、維護雙方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以及爸爸媽媽對彼此尊重的態度,這非常重要。如果保持著婚姻的形式,卻貌合神離,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不和睦,甚至會自責(潛意識認為)自己拖累了父母,耽誤了父母,那樣孩子就會非常小心翼翼替父母考慮,不能自然的做一個孩子。
無獨有偶,一份研究家庭關係和兒童發展的報告指出,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不是法律名義上的離婚本身,而是在離婚過程中,父母的衝突和孩子要面臨的家庭,社交環境的轉變。
與其給孩子一個夫妻關係緊張、矛盾不斷、衝突不斷的無愛的完整家庭,不如選擇離婚,給孩子兩份完整的父母之愛。
所以,如果無法給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那就至少保留夫妻間的最後體面,相互尊重,各自繼續承擔做父母的職責,給予孩子如初的愛。
如果父母決意離婚,那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我們不妨記住以下原則:
第一,別逼孩子選擇,別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只能擁有一個,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們永遠都在。
很多關係緊張的夫妻在離婚時,會逼迫孩子做選擇:你要麼跟爸爸走,要麼跟媽媽走。這會讓孩子覺得,選擇一個就會永遠失去另一個。而且,父母對孩子的逼迫和道德綁架,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失去爸爸或失去媽媽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孩子不僅要面臨失去爸爸或媽媽的痛苦,還要獨自承受「都是我的錯」這樣的內疚感。
所以,父母離婚時,要告訴孩子,這是父母的選擇,但不代表我們不愛你。
第二,別跟孩子說另一半的壞話。這其實也是爭奪孩子的一種方式,通過貶低對方,來提高自己的「委屈度」,從而獲得孩子的同情,達到道德綁架的作用。
很多單親媽媽會瘋狂地對孩子輸入「你爸爸是個渣男,你爸爸是個負心漢,你爸爸拋棄我們娘倆……」諸如此類的話,這會讓孩子對男性產生誤解和偏見,從而造成情感障礙。
同理,很多單親爸爸也會對孩子說:你媽為了過好日子,跟別人跑了……
在這樣相互詆毀對方的環境中,孩子容易失去信任感,也無法對父母做出正確的評價和情感交流。
因此,無論父母雙方為何經營婚姻失敗,都不應該把對對方的怨恨和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
第三,離婚後,不要冷落孩子。要多聯繫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沒有被拋棄,也沒有失去任何一方。
第四,不過多逼問孩子在對方那裡的生活,不然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審訊了。原本父母分離家庭的孩子就比較敏感,你的反覆詢問,甚至是很不理智的評價,都可能會讓孩子怒火上升,反而容易讓孩子出現與你離心的狀況。
還有,就是多留意自己的過激反應,不要因為孩子跟你的前任親密就惱火,畢竟對方也是孩子的親人。
第五,父母再婚時,最好要詢問孩子的意見。雖說孩子無權幹涉父母再婚的權利,但是從實際生活而言,再婚前詢問孩子的意見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孩子從心底裡只能接受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後爸後媽必然會有牴觸心理。其實,孩子不僅對後爸後媽牴觸,也會對離婚後的父母再找另一半這件事情心生芥蒂。所以,父母再婚前,一方面要解釋為何再婚,讓孩子從心理上理解父母的這一做法;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提前與後爸後媽進行接觸了解,減少孩子的牴觸心理。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而不是覺得自己被忽視。
綜上,小編認為,父母為了讓孩子安心備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夫妻情感早已破裂,也沒有必要忍受幾年,甚至十幾年,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相愛,才是最好的教育。
話題討論:你覺得應該等孩子高考完後再離婚嗎?
我是@家庭教育讀書會,定期分享家庭教育知識,與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