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通過兩個板塊介紹,那直接進入文章主題。
(1)給孩子創造合適的學習任務
如果把孩子學習知識的不同層次分區,我們會看到有學習的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情慌區。
在我們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如果這個知識點它是落在恐慌區,說明這個知識點對於我們來說太難了,它會讓我們厭學,帶來恐懼感和挫敗感,那這種知識其實是不太適合孩子去學的。
另一種情況是,某個知識點非常的簡單,很容易就可以學會,這時候對於孩子來說重複的學習練習可能會讓他感到沒意思,那麼這個知識點就是落在孩子的舒適區,他可能會很快就厭倦這種學習,而這種知識的難度,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太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那麼,什麼樣的知識難度是最容易提起孩子的興趣呢?介乎舒適區與恐慌區之間有一個區域,叫學習區,也叫挑戰區。這是對孩子來說稍微有一些挑戰,但是又不至於太難的區域。處於學習區的知識難度,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
怎樣去判斷一個知識是否處於孩子的學習區呢?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孩子可能一開始聽不會,但他聽多幾次,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可能是動手操作或者其他各種方式)就有可能學會。比起唾手可得的過度簡單,或者遙不可及的高難度,這種讓孩子稍微踮踮腳伸伸手就可以夠到的適中難度,會讓孩子產生最大的學習興趣。
(2)在生活中給孩子創造學習項目
對於幼升小階段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是分不清學習跟娛樂的。所以,如果把學習任務包裝得比較有趣的話,那孩子會很願意去參與跟學習。其中我們常會用到的一個比較好操作的學習任務模式,叫做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這一學習模式,是以孩子為核心,家長或老師則充當引導者,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學習知識。
那項目式學習具體要怎樣操作呢?
以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形狀學習為例,我們會問孩子為什麼自行車的輪子是圓的?這裡就可以拓展成一個有趣的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會分為四個環節: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與反思。其中,可以循環提問與解決問題是它最大的特點。
首先,家長可以問孩子:「為什麼自行車的輪子是圓的?」
孩子可能會說:「圓的輪子好走。」
這時候家長可以繼續引導提問孩子:「那輪子可不可以是其他的形狀呢?」
這時候,假設孩子回答說不可以,家長可以進一步問孩子:「你覺得哪種形狀不可以?」
如果孩子回答說三角形,家長可以繼續問孩子:「為什麼三角形不可以?我們能不能找一些方法來證明一下三角形真的是不可以?」
這時候,我們就來到了規劃方案和解決問題的環節。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創作一些小工具,來求證一下為什麼三角形或者跟三角形有關的立體圖形都是不能滾動的。
在證明了類似三角形的形狀都不可以作為自行車的輪子之後,就可以來到最後一個步驟:評價與反思。在任務的最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比一下圓形跟三角形的性質有什麼不一樣,才造成了我們自行車是選擇了圓這樣子的形狀去當輪子的。
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是樂在其中的。家長通過提問與解決問題的不斷循環,在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再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一步步不斷的引導孩子。而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會弄懂為什麼自行車的輪子是圓的,還會鍛鍊到動手能力、想像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心像
能力。
家長在生活裡可以經常跟孩子一起實踐這個學習方法。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上面提到的空間思維鍛鍊和形狀學習,應用到孩子學習下棋、唱歌跳舞等上面也是非常有效的。
本文就分享到這裡,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學習建議可以留言討論或者私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