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按照腎小球濾過率的高低分為5個時期,從腎病1期到5期是濾過率開始下降,意味著腎功能損傷越嚴重,離尿毒症也就越近。
腎病1屬於安全期,腎臟沒有任何的損害及變化,2期開始出現輕微的炎症反應,到3期腎臟內的細胞出現實質性的纖維化甚至硬化的情況,腎功能的作用不能再完全發揮,稱為腎功能不全。
腎病3期是整個病情發展過程的中點,也是轉折點,肌酐在180-450之間,腎小濾過率在60以下,30以上。不少腎友處於這個階段,此時實際已發生實質性的惡化,但並不是很嚴重,病情處於不好不壞的情況。
那麼,腎功能不全的預後是好壞是壞?最終也一定會尿毒症嗎?
其實有兩種預後結果:
病情穩定且好轉:部分人治療的及時,尿蛋白、高血壓、水腫等得到及時控制,腎功雖有損傷但很輕微,進展非常緩慢甚至停滯不前,肌酐維持在150以下不會明顯升高。有的病理輕的患者,比如膜性腎病、微小病變性腎病等還會恢復到腎病2期,甚至有自愈的機會。
病情越來越差:還有部分人病理類型本身嚴重,且加上治療不及時,平時不注意保養,導致頻繁發生感染、藥物應用差,病情也會逐漸走下坡路,腎衰竭的風險驟然升高。
兩種預後看起來大相逕庭,但其實病情的變化也是長期治療積累的結果。所以說不能一棍子打死說腎功能不全就一定會尿毒症,關鍵在於治療方法及對腎功能修復的程度。
如果要長久維持在腎功能不全階段,腎小濾過率維持在30以上,該注意哪些?
第一點:控制血壓穩定腎小球的受損,導致纖維化發生,毛細血管堵塞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同時腎小球濾過的下降,引起體內水鈉滯留,引發繼發性高血壓。
而血液持續升高反過來會導致腎小球動脈高壓,造成大量腎小球的損害,兩者可謂「相愛相殺。」
腎性高血壓發生多是在腎功能不全的階段,因此腎友們要注意提前防治高血壓。高血壓初始階段是治療的最好階段,及時服用普利或沙坦類的降壓藥,可以緩解血壓穩定,同時配合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運動,來削弱血壓對腎功能的影響。
第二點:預防血鉀升高我們是腎臟早期代償性依然強大,但到腎病3期就差很多,開始出現電解質紊亂的情況。表現明顯就是血鉀的升高。防治血鉀升高,一是定期複查血鉀指標,二是服用一些結合劑,三少吃含鉀高的食物。血鉀的危害不僅是腎臟,還有心臟功能,一旦心臟發生問題不僅是會不會尿毒症的問題,而是影響壽命的問題。必須要注意起來。
第三點:防治貧血貧血也是腎病常發的併發症之一,腎臟功能的損傷影響了脊髓造血的情況。防治貧血可以選擇食補加藥治。飲食多吃含鐵的食物,同時配合注射促紅生成素,一般能得到改善。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