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這個名字,很多中國人並不熟悉。但是在波蘭,她是家喻戶曉的女作家,被評價為「20世紀90年代波蘭文壇出現的一顆璀璨新星」。
1962年,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出生于波蘭蘇萊胡夫,198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後在波蘭西南邊城瓦烏布日赫的心理健康諮詢所工作。
20世紀90年代以前,託卡爾丘克一直致力於詩歌創作,並憑藉詩集《鏡子裡的城市》登上文壇。
1993年,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立刻引起廣泛關注,並因此獲得波蘭圖書出版協會獎。該書的故事背景是17世紀的法國和西班牙,講述一對相愛的主人公對「神秘之書」的探尋之旅。從這部作品中,已經可以窺測到作者對旅行題材的關注。
1995年,託卡爾丘克的第二部長篇小說《E.E.》出版,這是一部探索生命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書,也是一部探究成長話題的書。1997年,該書獲得了波蘭文學最高獎尼刻獎的讀者推薦獎。
真正讓託卡爾丘克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的,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時間》。太古是一個地方,位於宇宙的中心。它的四個邊界由四位天使守護。太古之外的世界並不存在,自以為走出太古的人,其實站在邊界上做夢,夢見自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通過不同的視角講述了太古之中各種人物,甚至動物、植物和東西的故事,折射了波蘭20世紀動蕩起伏的歷史命運。
該書被波蘭文學評論界譽為「當今波蘭神秘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廣受好評。
迄今為止,託卡爾丘克已發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總計17部,可以說是一位多產作家。她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神話、宗教故事等元素,觀照波蘭的歷史命運與現實生活。
2018年5月22日,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憑《雲遊派》從6本獲得提名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該年度布克國際獎。消息一經發出,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波蘭各界更是反響熱烈。這是波蘭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因此也被看作是1996年希姆博爾斯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來,波蘭文壇最值得慶祝的大事。
託卡爾丘克跟中國其實也頗有淵源。早在本世紀初,我國波蘭文學翻譯家易麗君、袁漢鎔就將《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和《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翻譯成中文,並由臺灣大塊文化出版公司在臺灣首次發行。當時《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題目被意譯為《收集夢的剪貼簿》。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在出版後很快佔領臺北圖書市場,第二個月就被列入臺灣該年度最暢銷書目。200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也出版了該書簡體字版,並備受好評。
此外,託卡爾丘克同易麗君和袁漢鎔夫妻還有著一段緣分。
易麗君教授
2008年3月,託卡爾丘克應邀訪華,期間到訪易麗君教授任教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託卡爾丘克一見到易麗君和袁漢鎔就喜出望外。此前她已得知《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已被翻譯成中文,並特別希望能在北京與譯者見面。
在北外,託卡爾丘克舉辦了專題講座,與波蘭語專業的師生進行了交流。活動之後,託卡爾丘克來到易麗君、袁漢鎔夫婦家中,與他們交談。
後來,袁漢鎔曾在自己的回憶錄《瑣事拾零》中提及這一段回憶:「她這個人很隨和,沒有半點兒大作家的架子,待人熱情,也有很大的好奇心。當她得知她跟我們的女兒同歲的時候,她頭一個反應是:『那你們也可算是我的中國媽媽和爸爸了!』我們也謙虛地說:『如果有您這樣的女兒,那我們就是全世界為人父母者最受羨慕的人了!』這一次的聚會,可說是漫無邊際的閒聊,聊波蘭也聊中國,聊文學也聊人生,充滿了一種家庭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