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納米材料「金屬木頭」硬如鈦輕如木

2020-12-22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一個國際研究組發明了一種稱為「金屬木頭」的材料,如金屬鈦一般結實,卻比鈦還要輕上四到五倍,同時又有很好的電子性能。這種材料未來在機翼或假肢上有很大潛在用途。

「金屬木頭」的材料微觀圖片。

這種材料表面布滿了納米級別大小的孔洞,70%的空間是空的,密度幾乎和水差不多,在水中可以浮起來。

研究者介紹說,在木頭的結構中,有負責提供結構支撐的支架,同時又充滿了氣孔。氣孔是細胞從樹木裡面與外面溝通的渠道。

這種材料也是這樣,具有支架結構,也有孔狀蜂窩結構,所以稱為「金屬木頭」。

研究者們用很多每個直徑只有幾納米的塑料球體浸在水中開始製造這種材料的過程。等水蒸發後,球體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形成結晶框架。接著用電鍍方式向這些球體注入鎳。之後再用特殊的溶劑把塑料球溶解掉,這就形成了新材料的金屬支架網絡。這些支架材料每根直徑約10納米粗。

研究者們說,還可以向這些孔洞中注入別的材料。比如,如果注入陰極和陽極的材料,這種金屬木頭可以作為能夠自給能源的機翼或假肢的理想材料,也就是說用這種材料製成的機翼或假肢可以自帶電池部件。

這項發明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enn University)、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們共同完成,近期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

相關焦點

  • 前處理:金屬材料表面鋯系納米轉化膜研究
    慧聰表面處理網:摘要     金屬材料表面進行電塗或粉末塗覆前,通常採用鉻酸鹽鈍化工藝或磷化鈍化工藝來提高耐腐蝕性或塗膜的附著性,但前者有高毒性與後者淤渣難以處裡的問題。為此,本文探討鋯系納米轉化膜形成工藝及耐腐蝕性能的測試。
  • 納米材料是什麼 納米材料能做面料嗎 納米材料的應用
    納米材料的應用,納米材料是一種全新的超微固體材料,它是由納米粒子構成,其中納米粒子的尺寸為1nm~100nm。納米技術就是在100nm以下的微小結構上對物質和材料進行研究處理,即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納米材料在紡織行業中未來將大有作為,是未來的主力軍之一。
  •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_納米材料的特性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_納米材料的特性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31 10:08:06   納米材料是指什麼材料   納米材料是指三維空間尺度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量級
  • 一件漂亮的鈦金屬首飾是怎樣「煉」成的?
    鈦金屬珠寶之所以珍貴,就貴在加工工藝的複雜性,一件鈦金屬珠寶的背後是無數次地實驗與突破,這是一件執著與挑戰並存的事情。鈦金屬比較特殊,它的熔點在1945度以上,因此無論是鑄造還是打磨,都比其他貴金屬多了不少難度。
  • "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問世
    美國布朗大學官網7日發布公告稱,該校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創建的石墨烯模板,成功合成出具有褶皺和凹裂結構的超薄金屬氧化物納米結構,並證明這些織紋結構能顯著改進光催化劑和電池電極的性能。
  • 美研製「織紋」結構金屬氧化物納米薄膜
    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創建的石墨烯模板,成功合成出具有褶皺和凹裂結構的超薄金屬氧化物納米結構,並證明這些織紋結構能顯著改進光催化劑和電池電極的性能。該研究團隊之前曾成功在氧化石墨烯單層納米材料上引入褶皺和凹裂結構,從而大大增強了石墨烯的抗水性和導電性。但他們想用同樣方法增強金屬氧化物等材料性能時卻遇到困難:引入褶皺結構需要從多個方向對石墨烯多次施壓,而金屬氧化物太硬,這種施壓過程會使其斷裂,無法操作。「於是,我們嘗試用褶皺的石墨烯層作為模板,結果製作出褶皺的金屬氧化物薄膜。」領導該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陳伯彥(音譯)說。
  • 呂堅院士頂刊綜述: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結構與力學性能!
    作者總結了通過設計納米結構優化金屬結構材料力學性能的最新進展,梳理了高性能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製備工藝及其強韌化機理。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超納結構這一金屬結構材料家族的新成員,作者詳細總結了其獨特的力學特性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外,作者指出納米/超納結構都具有拓撲、物理或化學性質方面的異構性特徵。納米/超納尺度下的異構設計是金屬結構材料力學性能優化的重要核心。
  • 你對金屬了解多少?盤點常見的金屬材料!
    金屬材料的分類金屬材料通常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材料。在室內裝飾領域中,金屬材料按應用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結構承重材和飾面材兩大類。按加工形式不同分,有波紋板、壓型板、衝孔板等。有色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純金屬高,並且電阻大、電阻溫度係數小。特種金屬材料包括不同用途的結構金屬材料和功能金屬材料。其中有通過快速冷凝工藝獲得的非晶態金屬材料,以及準晶、微晶、納米晶金屬材料等;還有隱身、抗氫、超導、形狀記憶、耐磨、減振阻尼等特殊功能合金以及金屬基複合材料等。
  • 預測新型雙金屬納米功能材料
    在新能源和環保技術領域,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尋找和設計高效、廉價且環境友好的催化劑材料。
  • 【神技】金屬與任何物質粘接???德國發明了納米級表面刻蝕技術
    [ 本文共780字,預計閱讀時間2分鐘 ]日前,德國基爾大學一研究團隊成功試驗發現了在不影響金屬材料機械穩定性以及改變金屬特性的情況下改善金屬表面性能的方法。這種新方法從根本上來說,是通過電化學腐蝕的過程將金屬最外層表面變得粗糙,並將蝕刻深度嚴格控制在微米級別。
  • 呂堅院士Materials Today綜述: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結構與力學性能
    金屬材料作為工程應用中極為重要的結構材料,不斷優化其力學性能一直是科學家從事的重要課題。金屬材料在納米尺度下往往具有豐富的微觀結構,這些納米結構與材料性能密切相關。因此,除了通過改變材料組分設計高性能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設計是發展高強高韌金屬材料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通過納米結構的可控制備提升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工藝越來越成熟。
  • 整理出上百種可定製的金屬納米片材料
    納米金屬材料是形成納米晶粒的金屬與合金。具有晶界比例,比表面能,表面原子比例大等特點。粒徑由100nm降至5nm,顆粒表面能與總能量之比由0.8%增至14%,晶界比例由3%增至50%,表面原子的比例增至40%,2nm時增至80%。
  • 這麼多年了 為啥發動機還是金屬材料?
    工程上為了迎合這些要求以及為了使新引擎的設計部署生產周期更短,也不斷刺激著具有更高熔點、更高強度、更低密度以及更長耐久度的新材料的生產。材料微觀尺度的塑性變形決定了鎳基合金渦輪部件和以鈦合金為主的壓縮機部件中的許多關鍵機械性能。新型數字圖像修正技術可以用於納米尺度的標記和修正樣品的移動以及掃描電鏡的電磁透鏡偏轉,以便進行局部變形過程的原位檢測及其對微觀結構的依賴性研究。圖4顯示了鎳基和鈦基合金材料在單向循環應力加載條件下的局部應變對組織結構的影響,這兩種合金分別用於引擎的渦輪圓盤以及壓縮機部件中。
  • 鈦金屬眼鏡為何會成為眼鏡界的新寵
    什麼是鈦? 鈦,是一種金屬元素,一種超輕量堅硬的金屬,其比重介於鐵和鋁之間,只有白銅之58%重。最早發現鈦金屬時約在西元1790年,但直到約150年後(即1936年),才由威廉克各先生發明一種特殊的提煉方式——「摻鎂還原法」,才使得鈦金屬真正製成有用之商品,1948年,美國杜邦公司成為最早之鈦金屬製造商。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同時,本文對影響重金屬去除的幾個因素(溶液pH值、重金屬濃度、吸附時間、溫度、納米材料性能、離子強度以及共離子影響)進行了歸納總結。最後,對未來納米材料在修復重金屬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展望。水體重金屬汙染一直以來受到廣泛的關注。重金屬汙染主要來自於蓄電池、化石燃料、冶金、礦山、金屬電鍍產業、農藥以及化肥等行業。常見的重金屬有汞、鉻、鉛、砷、鋅、銅、鎳等。
  • 基於ICP的金屬鈦深刻蝕,它的實驗流程是怎樣的
    基於ICP的金屬鈦深刻蝕,它的實驗流程是怎樣的 炬豐科技 發表於 2020-12-29 14:47:00 摘要:MEMS應用領域的擴展要求開發矽材料之外其他新型材料的三維微細加工技術.為此,對金屬鈦這一新型MEMS
  • 石墨烯、納米銀線等觸控新材料崛起:應用分析
    為降低原料成本,觸控面板廠積極找新材料,盼取代佔成本40%左右的氧化銦錫(ITO)薄膜。在此背景下,金屬網格(Metalmesh)、納米銀線(Agnanowire)、碳納米管(CNT)、石墨烯(Graphene)等替代材料興起,受到各大觸控廠商青睞。
  • 不是稀有金屬卻是最強金屬?揭開鈦的6個「事實」,其實它很常見
    不是稀有金屬卻是最強金屬?揭開鈦的6個「事實」,其實它很常見鈦雖然不屬於稀有金屬的範疇,但鈦卻是地球上最強的金屬,而且它開採和製造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其實鈦金屬也是很常見的,你可曾聽說過鈦高爾夫球桿或者鈦潛艇嗎?現在,各位夥伴們是不是很好奇鈦金屬到底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 頂刊綜述IF=71.189梯度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和變形機理
    該論文綜述了梯度納米結構金屬和合金的力學性能和變形機理;評估了梯度納米結構金屬材料領域的最新技術,涵蓋了從製造和表徵到潛在的變形機制等;討論了由結構梯度引起的各種變形行為,包括應力和應變梯度,新位錯結構的累積和相互作用以及獨特的界面行為,為梯度結構材料發展的未來方向提供了的重要見解。
  •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打開APP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7: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