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男|父親金性堯筆名續談

2020-12-25 澎湃新聞
金性堯先生

七年前,在二百餘萬字的《金性堯集外文編》即將付型,做篇目索引之時,我發現其中有二十餘個筆名,包括別號、化名、簡稱等,曾撰《父親金性堯的筆名》一文,發表於《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受到學界以及廣大讀者的好評;歲月荏苒,在時代車輪碾入二十年代之際,又將迎來一百四十餘萬字《金性堯集外文補編》的結集,再次做篇目索引之時,我發現父親的筆名,包括別號、 化名、 簡稱等,又增加了很多,達四十三個,為匯報學界以及廣大喜愛父親文章的讀者,也為祈求方家不吝指正,特在此再次綜合父親所有筆名,以時間為序,一一縷述如下。

父親首次用筆名,當是1933年十七歲時,在家鄉《定海舟報》副刊「款(欸)乃」上發表文章,以金矛、毛杆、冒幹、杆等署名,寫作了十幾篇文章;1934年,又在《微明》雜誌上,以毛杆署名繼續發表文章。現在想來,必是因為父親是長子,小名大毛。金矛即姓加小名的諧音,毛杆、冒幹、杆,也全由小名化出。此外,在《定海舟報》副刊「款(欸)乃」上的十幾篇文章中,也有四篇用「性堯」簡稱的。

1934年11至12月間,父親曾與魯迅有過四通書信來往。第一封信時,父親因毛筆署名金性堯字跡潦草,被魯迅認作「惟堯」,父親也不好意思糾正,於是將錯就錯,回信時就自書「惟堯」。魯迅回給父親的信,前兩封寫作「惟堯先生」,後兩封則寫作「維堯先生」,魯迅日記中也有記載。這也可算是父親筆名史中的一段佳話了。

1935年,父親首次以趙天一署名在《社會周刊》上發表文章《無錫速寫》,1950年時,繼續以趙天一署名在《亦報》上發表文章。1989年7月3日,他在《葉落歸根》一文中,提到曾用「趙天乙」為名,「在《亦報》也寫過幾篇小文」,四十年以後,七十三歲的父親竟錯把趙天一誤記成「趙天乙」了。然而,在父親生前出版,且經他自己認可的《中國現代文學作者筆名錄》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和《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版)

中,均作趙天一。

《金性堯集外文補編》(以下簡稱《補編》),補入了父親以趙夫署名發表在《亦報》上的文章,想必是因為同一天連發兩文,一篇已署名「趙天一」,另一篇則署化名「趙夫」了。

《補編》還收入了署名金性克、性克於1936年3、4月發表在《小日報》上的文章,當是父親字跡潦草,報刊失校之故。

文載道是父親青年時代最愛用、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筆名。文載道,顧名思義,顯然是取自韓愈「文以載道」的意思,可見青年時代的父親充滿著書生意氣。他自己在《憶〈星屋小文〉》中說:「我的『文載道』的筆名,最初就是發表於《文匯報》上記錄斯諾演講時使用的。」該文即1938年5月15日《論〈西行漫記〉作者埃狄加·施樂及其演詞》,自此以後, 文載道便馳譽文壇,他在主編《魯迅風》《文史》《蕭蕭》等雜誌、為《文匯報·世紀風》《正言報·草原》《大美報》《中華日報》《旅行雜誌》《自學旬刊》《宇宙風》《萬歲》《古今》《萬象》《申報月刊》《雜誌》《風雨談》《天地》《語林》《光化》《小天地》《文帖》等報刊撰寫文章時,用的基本都是文載道的筆名。

鑫鳥、星鳥、春秋、秦坑生也是父親青年時代的筆名。鑫鳥、星鳥皆是性堯的諧音。《金性堯集外文編》第一卷,在1938年3月至年底的一段時間裡,上述筆名見報頻率極高,有時甚至一天裡同時在《文匯報·世紀風》及《譯報》的副刊「爝火」、「前哨」、「大家談」或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發得最多的,自然是《文匯報·世紀風》。

坑生、康蓀、既激、康既激、阿剌、曼甫皆為父親在擔任《魯迅風》執行主編時,為《魯迅風》撰作所署用。這其中,有時是補白需要,有時則是因為在同期雜誌中寫作了幾篇,除了文載道之外,只能分別署名。《補編》又收入父親以康蓀、康既激、谷曼甫署名發表在《正言報· 草原》上的文章多篇。

拔心,是《補編》的一大發現。在木圭(母親武桂芳筆名)短篇集《背上了十字架》

(大華文學叢書第一種,1941年6月10日初版)

的版權頁上,赫然印著「大華文學叢書」第一輯的廣告,其中有文載道的雜文集《拔心草》,但此書不知何故未見出版。《補編》收有署名危涕的文章《拔心草》

(載於1940年11月1日《正言報· 草原》)

,當是父親原想編為雜文集,並以此篇名為書名的。這次以署名拔心收入《補編》的共有三篇。

1941年6月10日初版的大華文學叢書版權頁

危涕,另為父親在主編《蕭蕭》雜誌時所署用,第一期上署名危涕發文《上海灘的「家」們》;還見於以危涕署名發表在《正言報·草原》上的文章,這次收入《補編》。

浙儒,是父親於1940年12月10日至31日在《小說日報》上連載《婆娑居舊日記鈔》所署用的。

叩關,據父親生前出版,且經他自己認可的《中國現代文學作者筆名錄》《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所載,他曾用過此筆名。《補編》收入署名叩關於1940至1942年間發表在《社會日報》和《小說日報》上的文章十餘篇。

劉昱誠,也是父親在主編《蕭蕭》雜誌時所署用,第三期上有署名劉昱誠的文章《燈前讀畫記——關於〈顧氏畫譜〉》。

還有署名鑫堯發表在《古今》第五十二期的《婦人生須》一短文,想是在《古今》任編輯時為雜誌所作的補白。

撞庵、載匋、編者、聞蛩、聞言,皆為父親在主編《文史》時所用化名。載匋,與「載道」諧音;撞庵,父親在《〈文史〉瑣憶》中說:「另闢了『文史隨感』一欄,其中有個『撞庵』的,便是我的化名,意思取自諺語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在這之前,父親已用撞庵做筆名,發表文章在《萬歲》《雜誌》《國報周刊》上。之後,也是要重筆點一下的是,父親於1949年11月至1952年2月間,以聞蛩筆名發表在《大報·燈下談》的文章有六百五十多篇,真是洋洋灑灑,蔚為大觀,這次《補編》得以悉數收入。

辛沃、辛奧由「星屋」的諧音演化而來。「星屋」,本為父親書齋名,取自黃仲則的名句「一星如月看多時」,父親在1941年時曾出版有巴金親自編輯的《星屋小文》。他於1948年至1949年間在《論語》《旅行雜誌》所發作品皆署名辛沃,1948年在《好文章》所發作品則署名辛奧。

蘇式,也是《補編》中的一個重大發現。感忱兩位愛好現代文學的年輕朋友祝君和宋君,告知父親在1982年11月9日以父母親名義寫給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王向民先生的信中,提到自己的十五個筆名,其中包括有蘇式,這次經祝君鼎力蒐檢相助,《補編》得以收入父親發表在《大報》上的文章二百五十多篇。頗令我景佩的是,在1950年1月至1952年1月間,曾有二百多天的日子裡,父親以每天兩篇的頻率見於《大報》,一篇署名聞蛩,另一篇即署蘇式;時當建國初期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父親尚無正式工作,又正當青年才俊,思想活躍,且緊隨時代形勢發展,勤奮筆耕,於是就有了這一批今天仍可圈可閱的文章。

唐風,是父親發表《關於〈唐詩一百首〉的編選》在《文匯報》

(1959年3月6日)

時所署用,後又用此筆名發表《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

(1965年8月19日)

於該報。

唐木,據上述父親寫給王向民先生的信中云:「文革前的《新民晚報》(胡澄清同志編副刊時)我曾寫過《詩人詩事》,用的筆名記不起了,你如需要,可翻查。」經朋友祝君查檢當年《新民晚報》,此專欄確實存在,筆名為唐木;《補編》收入父親以唐木署名的文章八篇。

金性堯先生致王向民先生信

辛屋,也為祝君發現,父親在《古籍工作的忌諱》一文中,談及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胡澄清約寫專欄,「內容是戲曲舞臺上歷史人物的故事,即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於是順此線索,蒐檢到六十年代初期《新民晚報·故事新談》中署用辛屋筆名的文章四十篇,《補編》得以悉數收入。

魯乙庸,為父親於1982年為復刊之《新民晚報》撰文所署用,同年在《書林》雜誌發文也用此筆名。

郭宗,是父親自撰文介紹《清代筆禍錄》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1989年9月18日)

時署用。

父親用得最多的,尤其是退休後大量著書立說所署用的,自然是他的本名金性堯,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唐詩三百首新注》《宋詩三百首》《明詩三百首》以及《伸腳錄》等十餘本文史隨筆集,這裡就不再贅敘了。

最後,引父親《筆名一談》

(載於1945年5月4日《社會日報》)

一文中的話:「就我所知道的,新文藝作家中,筆名最多的要推魯迅先生,景宋先生還曾經寫過一篇談魯迅筆名的文章,刊在過去的《自由談》上。」「盡你筆名之多,聰明的讀者還是可以從四面八方偵察出來,最逃不掉的是你已成定型的文章的風格,如魯迅即其一。」現在想來,父親筆名之多,或許是當時文人的一種風姿,也可能是摹仿魯迅之故,自然,筆名再多,父親那種獨特的行文風格,還是令聰明的讀者細品文章之後便能辨出,尤其到了晚年,父親的那些文史隨筆,以及馳譽海內外的《唐詩三百首新注》中的注釋評析文字,更是爐火純青、千古留存了。

父親的筆名,除此文收錄的四十三個之外,一定還有遺漏,尚祈待喜愛父親文章的讀者以及研究者「偵查」發現,再行補入。

父親已去,文章永在,筆名亦同不朽。

謹以此文祝賀《金性堯集外文補編》順利結集出版,並紀念父親辭世十三周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祝淳翔︱漫談金性堯的筆名唐木、辛屋
    關於她的筆名,她也記不全,還是請您自己費神查找有關書籍和資料為好。」收到這封信,估計原本有再大的熱情,也會被瞬間澆滅吧。與丁玲相比,金性堯的回信在措辭上就要客氣得多,由於先前用過大量筆名,便寫了滿滿兩頁紙,第二頁並附表說明。其中也順帶提及夫人武桂芳的筆名。
  • 讀人話舊︱林團長•金性堯•定海城
    林座的印象和判斷當然並沒有錯,不過我之所以特別關注這則文字,除了金性堯先生是定海人,也是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性堯先生乃是我的文學「啟蒙者」——諸位莫要驚詫,我指的是,當性堯先生的《唐詩三百首新注》1980年初版時,我父親就買了一本送給當時在諸暨鄉下上學的我,算是取代了此前的《千家詩》作為我的古詩讀本。
  • 賈寶玉的筆名
    》說,寶釵給寶玉取的這兩個筆名,用意至深。這就等於是筆名了。取筆名往往有原因。二○○六年五月二十二日香港《大公報》發表文潔若先生《我的筆名》,文章說:「我先後用過七個筆名。每一個筆名都跟家族的名字有關係。棣新和素菲是紀念我三姐的。她在孔德學校念了八年書,初二時赴日,入聖心學校讀英文,修女給她起了個洋名Sophia(素菲婭),於是,素菲就成了我的筆名。」如此等等。也有人的筆名與自己的居所有關。
  • 金性堯作品精選,《金性堯全集(第七卷)》評分高達9.2
    金性堯(1916—2007.7.15),別號星屋,漢族,筆名文載道,浙江定海人,民進會員,當代古典文學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一代文史大家、資深出版人。今天,小編為喜愛金性堯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
  • 文學世界裡那些有趣的筆名
    熱愛文學的人,大多會給自己一個別號,或曰筆名。這些筆名要麼悅耳動聽,要麼含義深刻,或二者兼有。因此一個人的筆名,往往暗含著他的品性,折射著他的內涵。瀟湘妃子這一筆名,是不是就暗示了林黛玉像娥皇女英一樣有著非常真摯透明的情感。因此,人們不應為她的眼淚感到厭煩,更不能指責,而應當深深地理解她內心的那份真情,對他人的真心。能給黛玉這一筆名,當是作者對她的讚美。薛寶釵別號蘅蕪君,我們看其中又蘊含怎樣的義理。
  • 任建國:朋友,你有筆名嗎?
    五四運動以後,階級鬥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針砭時弊、抨擊黑暗、具有強烈戰鬥性的雜文,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周樹人就曾使用過且介、魯迅、何家幹、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僅《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中就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 【起名】起筆名 |男生筆名大全
    意思就是仿照古代名人的別號或者字起名,像李白,其別號為青蓮居士,還有後來自稱「六一居士」的歐陽修,這種XX居士形式的筆名,既脫俗,又別致。也可以將古代詩詞應用到筆名上。2、拆字法起名。除了魯迅這個筆名外,大作家周樹人還有「孺子牛」這個筆名,也就是「人民大眾的牛」的意思。魯迅先生曾有這樣的一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用這個詞作為筆名,也是在表明著他的志向啊。5、根據性格來起筆名。很簡單,像是多愁善感的雙魚男,就可以取一些比較大氣的筆名,來修飾一下自己的性格,如空城落日、河東、飲冰川。
  • 金性堯晚年大成之作 《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再版
    《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是著名古典文史大家金性堯晚年大成之作,他的注釋「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通俗易懂的特色使本書自初版以來重印無數,發行數量超過三百萬冊。金性堯令唐詩再次進入今人視野,讓當代讀者能欣賞唐詩的藝術性、思想性與真正價值。  著者簡介金性堯(1916—2007),筆名文載道,別號星屋,浙江定海(今屬舟山市)人。
  • 中共領導人用過的筆名:劉少奇曾以字母為筆名
    第1頁:毛澤東:筆名「二十八畫生」最有特色 第2頁:劉少奇:曾以字母「K·V」為筆名 第3頁:任弼時:「弼時」本就是筆名,還曾用過「避世」等 第4頁:習近平:筆名「哲欣」 第5頁:李長春自稱曾用筆名發表過短評 第6頁:劉雲山:筆名雲杉
  • 金庸筆名來歷 金庸不止一個筆名其它名字也有深意
    ­  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這個筆名是他根據自己名字最後一個字「鏞」拆分,於是寫了影響萬千人作品的筆名就橫空出世。但是金庸並不是查良鏞唯一一個筆名,他還有其它的筆名,只是沒有金庸的名氣大。­  查良鏞的另一個筆名叫做「姚馥蘭」,聽起來像是一個穿梭在寬街窄巷中,身穿旗袍溫柔典雅的女子,在東北最著名的報紙《新晚報》上,金庸先生就常常用這個筆名來寫專欄,目的是為了打造才女,滿足男性對於女性的想像以提升報紙的銷量。
  • 周樹人一生百十個筆名,為何對「魯迅」情有獨鍾?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其一生用過百十個筆名,其中最被人知曉的還是「魯迅」。為何被廣泛傳播的是「魯迅」而不是其他筆名呢?「魯迅」這個筆名又對周樹人有何重大意義呢?在陳漱渝《搏擊暗夜·魯迅傳》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
  • 新手作者如何選擇好的筆名?筆名選不好,影響你賺錢!
    作為一個網絡作家,如何選擇合適的筆名?這是很多剛跨進這個行業的新手最關心的問題,今天雲一就來跟大家掰扯掰扯。筆名的重要性就跟人名的存在一樣重要,它關乎著一個作者的未來。可能對於新人作家來說,筆名感覺並沒有那麼重要,反正沒太多人關注,先隨便起一個唄,大不了以後想好了再換一個。
  • 魯迅的大名眾所周知,但是周樹人一生有多少筆名,你知道嗎?
    筆名是作家的另一個身份,也是他們在文藝界的代表名稱,就好比我們誰都知道莫言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管謨業是誰。魯迅先生的筆名比起他自己真實的名字要出彩太多了,但是魯迅這個筆名,卻是我們近些年教育中不斷普及的結果,真實的周樹人一生有多少筆名,你知道嗎?今天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揭秘。
  • 給自己取一個筆名的快感
    前兩天,一個學妹說想寫一些稿子,沒想好用真名還是筆名,自己想用筆名但同學老師建議用真名,心生疑惑,於是好奇問我為什麼要用筆名?
  • 筆名被冒用,本人可以起訴嗎
    ,根據面臨的社會環境、寫作內容或者個人喜好、審美情趣等,採用筆名、藝名取代其真實姓名。很多名人都有筆名或者藝名,甚至有可能比他們的真實姓名更「出名」。近年來,大批網絡作家風靡一時,他們中大多以筆名為人們所熟悉。與此同時,網上筆名、藝名等被假冒、盜用的現象也不乏其例。●案例2014年起,一名愛好創作網文的原創作者以「流離孤雲」為筆名,在網上發布青春情感相關的原創文章。
  • 自費出書需要多少錢,如何出書才可以選擇用筆名,以下兩種帶筆名
    咱們今天重點講的就是你在出書的時候如何選擇用筆名。因為很多作者他不知道如何出書,哪怕他真的知道如何出書,他也不知道什麼時間出書的時候才可以用筆名,什麼情況下用筆名最適合。作者發表作品時用的筆名,和明星的藝名很相似,現在很多作者出版書的時候喜歡用筆名,尤其是小說。
  • 關於蘇雪林的三個筆名
    周作人在《〈現代作家筆名錄〉序》曾將現代作家使用筆名的原因歸納為四點——「怕招怨」「求變化」「不求聞達」「化裝」。可以說,幾乎所有現代作家都使用過筆名,蘇雪林也不例外。